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向好学如痴,想不到来了北方也是这般。”
轻轻一句话便将桂彦良的挑衅变为士子之间的学识之争了。
“衍圣公,请带我等敬拜圣人吧。”刘浩然安抚下话题,对孔克坚道。
“陛下请!”
走进曲阜,发现整个县城都是围绕孔庙、孔府等地而修建的,难怪,这里姓孔的最大。来到孔府的大门口,抬头望去,只见该门分三间,高七、八米,长十五、六米,宽十来米,上挂着“圣府”牌匾,左右中柱各有金字木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气派!真不愧是天下第一家。
这时的仪门大开,刘浩然为首,一行人穿过六厅,直接来到大堂。
只见这间大堂分五间,高十来米,长二十多米,宽十五、六米。正中设朱红暖阁、公案及一品官仪仗。
站在中间四处张望了一下,然后走到一品官仪仗前细细地看起来,只见这里摆着历代历朝皇帝的诰封策命,以及官印等物件,当然了元廷的物件已经被避嫌了。
瞻仰了一番后刘浩然来到孔庙,穿过圣时门,绕过杏坛,来到大成殿,这是孔庙的主殿,高二十点八米,阔四十五点七八米,深二十四点八九米,重檐九脊,黄瓦飞甍,周绕回廊,大殿结构简洁整齐,重檐飞翘,斗栱交错,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藻井枋檩饰以云龙图案,金箔贴裹,祥云缭绕,群龙竞飞。四周廊下环立二十八根雕龙石柱,均以整石刻成。柱高五点九八米,直径零点八九米,承以重层宝装覆莲柱础。
大成殿内正中供奉孔子塑像,坐高…三五米,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一如古代天子礼制。两侧为孟子、朱子两位配圣,东位西向的是颜回、老子、庄子、韩非子、程颐兄弟等十四哲。龛前都有供桌、香案、摆满祭祀时使用的笾、豆、爵等礼器。殿内还陈列着祭祀孔子时中和韶乐乐器和舞具。殿中悬着四块匾额和两幅对联,其中正中一块匾额正是刘浩然所提的“文人先师”。
这孔府孔庙包括大成殿都是明军占据山东后,紧急从江南抽调能工巧匠,招募民夫修缮而成,要不然经过十几年的战乱,如何有这番光鲜景象。
首先是国史馆院士,太子正字程乃彬代表刘浩然宣读诏书,正式向天下宣布册封孔子为至圣先师,孟子为亚圣贤师,朱子为先贤明师,颜回等儒家先人为十四哲。
孔克坚为首众人对着供在龛前香桌上的圣旨三跪九拜,并行大礼。
接下来是祭祀孔圣人,今日虽然不是正式的春秋大祭,但是由于有刘浩然这个天子在,这场祭祀轻慢不得。
祭孔大典主要包括乐、歌、舞、礼四种形式,乐、歌、舞都是紧紧围绕礼仪而进行的,所有礼仪要求“必丰、必洁、必诚、必敬”。”闻乐知德,观舞澄心,识礼明仁,礼正乐垂,中和位育”。
刘浩然等人先到厢房换过礼服。刘浩然自然身穿九龙衮服,其他众人则按照官职闲身身穿官制祭服和民间祭服。这时论到孙仲良在一旁做司仪,看到刘浩然拉开架势准备跪拜行大礼,他一时慌了,连忙与孔克坚等人劝阻道:“陛下乃天下之主,如何能行此大礼!”
“衍圣公此言差矣,至圣先师乃天下读书人之师,刘某不才,出身草莽,只敢恭据半个读书人,今日能在孔庙跪拜圣人,乃一生幸事,如何使不得!”
见刘浩然摆出如此诚恳的态度,而且又异常坚决,孔克坚一时也不好劝阻了,只好作罢,听从司仪安排开始祭祀仪式。
司仪孙仲良首先高声唱赞礼,然后拈鼓、再拈、三拈、净手、按官职高低和身份顺序排班,司俎、司祝、司乐等执事者各执其事,升炮(鸣鞭炮),奏乐(大吹、细吹),整冠掀领,主祭人三献祭,原本主祭人应是孔克坚,但是现在变成了刘浩然。
刘浩然在首,肃然而立,旁边由桂彦良担任的正献官带着献官先奉上黄色的丝绸和仿周礼的酒杯,此为初献帛爵。在祭孔大典中担任正献官,尤其在天子主祭的祭孔仪式中担任正献官是何等的一种荣耀,桂彦良早就收起了轻狂之心,一举一动唯恐违了礼。
接着刘浩然诵读早就由宋濂捉刀做好的祭文,然后双手将黄绢祭文供奉安好,众人跟在刘浩然后面向孔子像行五鞠躬,再齐声念诵《孔子赞》:王泽下衰,文武将坠。尼父挺生,河海标异。祖述尧舜,有德无位。哲人其萎,凤鸟不至。
《孔子赞》有几个版本,有三国魏阮籍的《孔子诔》,晋朝挚虞的《孔子赞》,前宋米芾的《孔子赞》,前宋太祖皇帝赵匡胤的《宣圣赞》。这里用的正是宋太祖的《宣圣赞》。
亚献礼仪差不多,是由姚尚鲁担任的亚献官带着献官奉上香,再由刘浩然带领向孔子像五鞠躬,齐诵《孔子赞》。
终献是由卫肇端担任的终献官带着献官奉上合周礼的秫酒,再行五鞠躬,齐诵《孔子赞》。三献后便是献牲畜,云马,进供养,再由司俎摆设燃香焚云马表,主祭人刘浩然带头,由司仪声导,殿内外人员行三跪九叩大礼,后由司祝颂读祝文(祭文、疏文)、望燎(点燃在殿外堆放之松蓬),仰视、升炮、大吹,待火熄后,复位(仍按顺序站定),又行三叩礼后,平身、鞠躬、按顺序退班,这才算仪礼完毕。
第二卷 称雄江南 第一百七十四章 孔庙与北方士族二
第一百七十四章 孔庙与北方士族二
在整个过程中,刘浩然谨记程乃彬和桂彦良的话,尽量做到动作缓慢,斯文不躁,有条不紊,为掬以虔诚,一套做下来,倒也没有出什么差错,反而做得尽礼合制,孔克坚和一帮北方名儒士子们看在眼里,目光不由多了一份神采。
忙完之后,刘浩然站在杏坛旁,看着这个传说中孔圣人讲学的地方,默然了一会突然开口道:“圣人乃大明读书人的先师,这里也是大明读书人的圣地。”
说到这里,刘浩然不由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圣地,乡野村夫的圣地就是那一院茅屋,市井小民的圣地就是那酒肆茶馆,忠勇之士的圣地则是那烈士陵园,我们读书人的圣地在哪里?就在这里!”
听得当今天子开口,众人都不敢开口,都在静静地倾听着,然后在心里细细地咀嚼着,体会中话中的意思。
刘浩然背着手,昂首看着天,默然一会突然问道;“圣人在此讲学,距今有多少年了?”
旁边的程乃彬连忙答道:“回。陛下,应该一千八百年有余。”
“一千八百年,多少岁月沧桑,多少。次改朝换代,黄巾之乱,三国之祸,五胡乱华,晋室南渡,靖康之难,崖山之亡,可是圣人之学却代代相传,源源不息,为什么?”
“回陛下,依臣之见,圣人之道在。于天理。”桂彦良拱手道。听到这话,孔克坚和北方名儒士子们脸上不由微微一喜。
“这话是理,但是没有说全。”刘浩然略一颌首,脸色变。得肃穆道:“依我之见,那是因为不管世道多么艰难,蛮夷如何肆虐,依然挡不住我们求知索明,不甘愚昧的心。胡人的刀再锋利,可以砍掉我们的头颅,却改不了我们的字,胡人的火再荼毒,可以烧掉我们的家园,却烧不绝我们的书。”
听到这话,众人的神色不由一凛。
刘浩然不由走上前去,拍了拍那棵杏树,悠然地说。道:“这棵树从古到今,不知看了多少改朝换代,看了多少中原战乱,看了多少人间悲喜,可是它一直屹立在这里,它无声地告诉我们,告诉世人,我们的根就在这里!”
“圣人之言,圣人之言,如果我们真的读懂了圣人。之言,这天下早就大同了,我们的百姓也不会经受这么苦难了。何为忠?何为孝?何为智?何为信?何为礼?我们真的明白了吗?”
听完刘浩然这。番话,孔克坚、孙仲良等人心里不由打起鼓来,这话难道是在敲打他们吗?他们早早就知道刘浩然在江南搞得那一套,新理学,新儒学,将夏夷之辩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推出了国家、民族的概念,北方名儒士子多年深陷“鞑虏”统治之下却不知抗争,甚至有不少人出仕元廷,效忠鞑虏,真要按照江南那一套算起帐来,不是轻罪。
“在这里我要多谢衍圣公和诸位大家,你们在艰辛中忍辱负重,不以苟且偷生为喜,广传圣人之学,让我们民族的薪火在北方代代相传,没有让鞑虏元胡灭了我们的道统传承。”
刘浩然的话锋一转,恭敬地向孔克坚等人拱手施礼,不由让众人一愣,纷纷还礼。
“北方历经数百年荼毒,鞑虏蛮夷在这里肆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