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山变-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是小事,伤了皇上识人之明,老夫就万死不能尝其辜了。”

“英公之言大是。”沈淮用力点点头,大声附和到:“若是英使终究不肯于皇上之前低头的话,即使皇上有意允准其进京,我等身为臣子的,也当犯言直谏,一力抗阻。”

“嗯,东川兄所言不愧为谋国之议。老夫当忝为骥尾,与东川兄联名上奏。”孙瑞珍捻着短髯一笑,眼神从沈淮脸上转到曾国藩:“涤生兄以为如何?”

对方问到自己,曾国藩不能不说话了,放下手中的茶杯,他想了一会儿,慢吞吞的开口说到:“英公与东川兄所言自然是我等身为臣子的本分。只是有一节,国藩心中狐疑,还请英公指教。”

“不敢,不敢当。”孙瑞珍赶忙摆摆手:“指教二字万万休提,只是涤生兄若是有疑问,不妨提出来,我等共商便是。”

曾国藩也不客气,径直问到:“英公,东川兄可知,皇上此次派我等赴江宁办差,本意为何?若是只为与夷人讲明道理,使其顿悟前执之不可行,张帆南返,只需一纸上谕,将此事交由两江总督陆大人和夷人晓谕明白,也就是了。何必我等?”

沈淮和孙瑞珍同时一皱眉:“那,以曾兄之见呢?”

曾国藩苦笑着摇摇头:“此事我也纠结于心,始终不曾通晓圣心为何。所以才拿出来与两位大人相商。”

孙瑞珍心中鄙视:他虽然不知道那一天皇帝又把曾国藩召回殿中所为何事,也不知道他手中有一份皇帝临时写就的上谕,但是论及皇帝的心思,他自问也未必就猜不到。同样的,这一次同行的三个人怕也都是心中了然,不过这件事也是彼此心照,嘴上不能说出来而已。

这会儿听曾国藩提及,孙瑞珍倒不能不表示态度了:“以老夫看来,皇上圣心为怀,于英夷有还远之意。我等当上体天心,将此一节与英夷解说明白。并以前情为例,总要迫使英夷于我皇上面前行君臣大礼的为是。”

孙瑞珍有了这样的表态,曾国藩心中满意,学着他刚才的样子捻髯一笑:“英公之言大是,国藩佩服。”

大清于道光二十二年和英国人签订的《江宁条约》中关于英人在华有着很明确的规定:‘……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驻该五处城邑……。’

条约中写得清楚,但是实际上,来自中华上国的小民百姓对这些红头发,绿眼珠的夷人从来都是不肯以礼相待的。便以入城为例:上海和宁波还好一点,英国人很快就实现了目的;厦门不过是一个方圆一里的炮台,英人主动放弃;至于福州,道光25年的时候实现了外交官入城,英国民人是在道光三十年年初的时候才入的城。最让英国人懊恼和无奈的就是广州,因为入城一事几乎再一次引发双方激战,最后没有办法,只得搁置了此事。

其实,即使是入了城,英人在中国的生活也未必如想象中的那么自由和顺畅,只是中国人那些或者好奇,或者敌视的眼神,就让生活在城中的‘所属家眷’如芒刺在背,时时刻刻都得注意身后有没有来自中国人的动作。一些领事,管事家的太太小姐,更加是连大门都不敢出。本来是想到这遥远而陌生的东方古国来领略一番神秘文化的本意,到了这里才发现,自己的生活起居和行动方式,与这里本来信奉的文化却是这样的格格不入。

此等事体文翰无从过问,也无暇过问,他这一次从香港到上海投递公文,本身是一件不很合乎情理之事——清朝自道光中叶之后,迫于外势,任命两广总督同时兼理五口通商事物大臣的职衔,就近负责和身在香港的驻华公使联络和处理相关事宜。不过时任两广总督的徐广缙是个百分之百昧于外务的书生官员,只从他和任广东巡抚的叶名琛组织十万民勇,不惜因入城之事与英人开战就可见一斑。

文翰自知和他说不清楚道理,绕过五口通商大臣,直接到上海,派遣通译麦华陀把由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关于广州入城一事的照会交给了陆建瀛。并请他转呈大清国皇帝陛下。

英国人的这种做法是很出乎常理的,陆建瀛总算不是傻瓜,知道这样的事情不能轻易同意,当下通过通译询问:“既有公文,应在广东总办五口事物大臣处呈递,因何远至上海面呈?”

麦华陀的答复是:“徐大人与我们不睦,不便呈递。”

陆建瀛知道是因为道光二十九年之事引发的争议,当下好言相劝,以自己职衔所限,不能转呈为由,意图将英国人打发回广州,谁知道麦华陀在中国有年,很知道这些人色厉内荏的本色,当下说道:“若是大人不愿意的话,我也只能远道奔赴天津,交付有司转投了。”

陆建瀛一听这个,有点害怕,当下以‘天津不在五口通商口岸之中,不应违约擅往。而且,沿途文武亦必盘诘拦阻’为由劝阻,谁知道麦华陀吃了秤砣一般的铁下心来,非要到天津投递公文不可。

没奈何,陆建瀛只得好言哄骗,最后答应把照会收下来,由自己代呈大清皇帝,然后等待批示事宜云云。这一次,英国人同意了。

看到了镜花缘读者的留言,对读者的谅解表示感谢。明天开始,恢复正常。

第73节 江宁办差(2)

陆建瀛率满城文武到江宁城外,将三名钦差迎入接官亭,行了三跪九叩首的君臣大礼,请了圣安之后,簇拥着几个人进入两江总督衙门公署,彼此分宾主落座:“英公,涤生兄,东川兄,远道而来辛苦了。”

“哪里,瑞珍身兼皇命,不敢言辛苦二字。”孙瑞珍客气了一句,立刻把话题引入正题:“本官和曾沈两位大人此次赴省,想来陆大人已知其故了吧?”

“是!建瀛已经接到滚单,……”陆建瀛停了一下,眨眨眼睛看向孙瑞珍:“英公,皇上真有意要让夷人进京吗?”

孙瑞珍心中苦笑,这番旨意的内中含义连陆建瀛都瞒不过,更不用提天下悠悠亿兆黎庶了。他不好接这样的话题,转而谈其他的岔开了:“英酋文翰,现在可在府城?”

“正在府城。建瀛接获滚单之后,立刻让苏松太道麟桂通知了文翰一行人,英夷于此事倒甚为高兴。在本府想来,这也是题中应有之意。一来嘛,自从先帝十二五年于虎门签订《退还舟山条约》之后,英夷已有多年未曾有过与我大清钦命要员会晤之机了。二来呢……”陆建瀛慢吞吞的打量着端坐如钟的几个人,态度很是谦恭,他说:“英酋本是挟怨而来,这一次递交的照会,本意也是为广州入城之事请朝廷拿出一个章程来。此番孙大人一行抵省,此事解决有望,故而在开怀之外,更有几分期待。”

孙瑞珍很明白陆建瀛这样大说好话的缘故:英酋递交照会之事,让他很是头疼,赶又赶不走,留在这里又找不到任何的解决办法。这一次自己和曾国藩,沈淮到江宁,与其说是办差,倒不如说是替他解决问题来了。

难得的轻笑几声,他说:“皇上此番派我等前来江宁,正是要就英夷进京之事和对方商讨的,只要英酋肯于在我皇上面前行君臣大礼,我想,皇上自然也愿意让天子脚下百姓见一见来自西洋各国的客人。”

“啊!”陆建瀛想起来了,诚然,皇上有意召英夷进京不是很能够瞒得过众人的眼睛,只是啊,君前行礼一事,倒是要和对方好好磋商一番了!想到这件事会由孙瑞珍等人伤脑筋,便又放开了怀抱:“既然这样,就等到明天和英夷相会的时候,再行与之商讨。”说着话,他笑呵呵的站了起来:“今日几位大人初至江宁,建瀛已命人准备酒席,略尽地主之谊。孙大人?几位大人?”

到了这里,也无需和他客气,孙瑞珍拱拱手,“既然如此,便叨扰了。”几个人叫来听差,就在总督府的后堂换上便衣,由陆建瀛,苏松太道麟桂做陪客,一行人分别入席。

菜是蜜炙火方,八宝翅丝,荠菜鲜笋,网油鹅肝,还有几个装有熏鱼,醉蟹,柑子,风鸡的小盘子,最后还有一大碗鸡汤鱼圆,红黄绿白,只是论色,便已让人颇有酒兴了。

陆建瀛含笑邀客入座,自己在主位相陪,觥筹交错之间,气氛不像刚才那般的生硬了,孙瑞珍酒量甚浅,却很是好这天之美禄,陶然举杯,浅浅的抿了一口,开声问道:“陆兄,漕运该海运之事,举国关注,不知道进展如何?”

“上承皇上谕旨,下有隶属用命。总算是不负皇上所托,此事已初见端倪。”

“哦?怎么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