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直到十月二十日,随着帕特里奇将派往韩国的舰载航空兵派回航母战斗群,美台联军的空中力量大幅度提升,进攻行动才再次开始。
五天之后,美台联军占领了汕头市区。
可惜的是,耽搁的十多天,让美台联军措施了继续进军的机会。
在这十多天里,陈必时有足够的时间调整防御部署,比如将驻扎在惠州的三个集团军派往揭阳,并且利用在当地招募的民兵,围绕着汕头市构筑一道足以挡住美台联军向西进军的坚固防线。
正是这道防线,让美台联军丧失了进军珠江口的机会。
到十月底,在数次进攻均被挫败,投入南方战场的两个陆战师与三个国民警卫队师均以疲惫不堪,且伤亡惨重的情况下,帕特里奇不得不让美台联军退回汕头市,沿着中国军队的防线部署一道战略防线。
虽然帕特里奇并没放弃进军广州的想法,但是在短期之内,他不得不另做打算。
到此,帕特里奇只能把目光转回东南战场。
正如前面提到的,在东南战场上,美台联军的唯一出路就是打下南京。
只有打下南京,才能盘活东南战场,也才能取得更加重大的突破。
十一月一日,帕特里奇亲自联系了台军高级将领,开始为进军南京做准备。
毫无疑问,对台军来说,这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虽然在作战指挥上,台军没有韩军与日军那么多问题,一直以美军马首是瞻,从没提出过反对意见,毕竟台湾政权的存在是建立在美台联盟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台湾政权将无法生存,台军也就没有存在的空间了。但是在东南战场的作战问题上,台军将领对美军的战术仍然颇有微词。
主要就是,美军一直没有把攻打南京当成主要任务,在其他方向上花费了太多力气。
虽然从根本上讲,扩大战线也能给台湾当局带来好处。毕竟对一个政权来说,要想获得广泛支持,就不能仅仅占领一座城市,而是要控制广大的范围。这也是台军一直紧随美军作战的主要原因。但是在台军将领看来,在打下南京之前,台湾当局在占领区里建立的临时性政权都不牢靠。只有台湾当局的合法性得到巩固,台湾当局才能将占领区变成统治区,得到大陆民众的认同与支持。
帕特里奇再次提出攻打南京,自然得到了台军将领的欢迎与支持。
问题是,攻打南京有那么容易吗?
暂且不说守在南京的中国军队有多少,因为战线拉得过宽,美台联军部署在南京附近的部队也只能做到勉强守住防线。要想发起进攻,就得从其他战线抽调兵力,重新部署,而这肯定需要时间。
保守估计,至少需要一个月!
也就是说,即便从十一月一日开始,美台联军也只能在十二月初发起进攻。
毫无疑问,这就是美台联军,或者说是帕特里奇面临的最大难题。
按照帕特里奇的估计,就算有足够的兵力,美台联军也需要花费两到三个月才有可能打下南京。从十二月初算起,要到二月底左右才能完成作战行动。显然,这与东北战场上的作战部署发生了冲突,因为按照帕特里奇的计划,东北战场上的美日联军肯定会在十二月底或者一月初发起进攻。
同时在两条战线上发动大规模进攻,显然是不太显示的事情。
更何况,到了年底,中国军队的好几种主战装备,特别是具有对抗F…22A能力的J…20战斗机将大批量服役,必然会对美军的作战行动产生严重影响。
此消彼涨之下,帕特里奇最多只能保证在一个战略方向上发起全面进攻。
毫无疑问,帕特里奇必须有所取舍!
卷二 青山黑水 第一百五十七章 敷衍了事
虽然在进攻南京的问题上,面临着左右两难的问题,但是在十一月初,帕特里奇仍然批准了进攻计划。
显然,这不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而是政治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
不管怎么说,到十一月初,随着美台联军在汕头方向上的进攻行动偃旗息鼓,其他两个次要方向上的战斗也暂时告以段落,东南战场上,总兵力已经超过一百万的美台联军面临着无仗可打的尴尬局面。
因为美国当局已经承诺在东北战场上取得重大突破之后,发动进攻南京的作战行动,而台湾当局又将这一承诺当成一回事,所以在帕特里奇犹豫着要不要打南京的时候,美国当局替他做出了决定。
南京必须打,只是没有规定一定要打下来。
由此可见,起到主导作用的仍然是军事因素,而不是政治因素。
在这一点上,美国当局的做法相当开明,没有给帕特里奇太大的压力,也没有让政治因素干扰军事决策。
以当时的情况,发动进攻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平息台湾当局的不满。
受此影响,在部署进攻南京的作战行动时,帕特里奇就显得非常保守了。
因为美台联军已经在石臼湖东岸站稳了脚跟,而且为进攻南京准备了好几个月,所以帕特里奇将此设为主攻方向。
问题是,中国军队的防御部署也主要针对盘踞在溧水县南面的美台联军。
如果能够轻易突破中国军队设在南京城区南面的防线,美台联军早就发起了进攻,也早就打下了南京。
为此,在部署进攻的时候,帕特里奇还选择了两路辅攻方向。
一是让之间攻打安庆的部队从芜湖出发,北上攻占当涂县,再沿着长江南岸,向马鞍山推进,最后攻入南京。二是让占领了上海的部队向镇江集结,做出渡江攻打扬州的样子,迫使中国军队在长江北岸部署更多的防御部队。
问题是,这两路进攻部队的兵力都非常有限。
因为要守卫铜棱市,挡住华中战区的中国军队,所以能够从芜湖出发,攻打马鞍山市的美军只有两个主力师与两个国民警卫队师,即便算上协同作战的十个台军旅,总兵力也不会超过十五万。更要命的是,陈必时复职之后,仿照罗耀武在东北战区采用的办法,依靠当地民众组建了大批敌后游击队。就算美台联军能够出动十五万大军,真正能够用在进攻上的也就只有两个美军主力师。
从镇江出发的部队更加麻烦。虽然陈必时主动放弃了上海,没有让这座远东最大的城市遭受炮火摧残,但是中国军队并没放弃在长江南岸的抵抗行动,几个月来,大批中国军队零散渡江,在长江南岸与美台联军周旋。加上在该地区活动的游击队,帕特里奇放在该方向上的三个美军师与十个台军旅别说渡过长江攻打扬州,能不能在进军南京的作战行动中发挥积极作用都是个问题。
针对帕特里奇的这一部署,陈必时采取的战术也很简单。
西面,中国军队的底线就是守住马鞍山市,并且尽量将美台联军挡在当涂县南面,阻止美台联军经三四一省道攻入溧水县,确保南面正面防线的安全,从而确保主要战场上的防御作战不受影响。
东面,陈必时的办法更加简单。因为断定美军不会在占领南京之前渡江,也没有能力渡过长江,所以陈必时将一个民兵大队摆在了扬州南面,做出了拱卫扬州的架势,从而迫使美台联军放弃北上的想法。
与美日联军的部署一样,陈必时也将守军的主力放在南京南面。
溧水县是南京主城区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让美日联军在该方向上取得突破,就算陈必时动员再多的作战人员,也无法将敌人挡在南京城外。
虽然在部署防御的时候,陈必时未雨绸缪,几个月来,一直在加强主城区的防御,特别是南面的江陵区与东面的栖霞区。但是从根本上讲,南京是一座位于长江冲积平原上的特大城市,主城区内,除了密集的建筑物之外,基本上无险可守。如果发展到与美日联军打巷战的地步,守住南京的希望将非常渺茫。
可以说,陈必时没有选择,必须竭尽全力将敌人当在城外。
为此,数个月来,南京守军一直在想方设法的加强防御部署。
幸运的是,南京是长江中下游的中心城市,虽然长江南岸的主要城镇均落入了美台联军手中,但是长江北岸仍然在中国军队的控制之中,而这些城市几乎都是现代化工业城市,拥有大量工业设施。比如在扬州与淮安就有不少钢铁厂与化工厂,在盐城还有江南地区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而在安徽天长则有几座钢铁厂。这些工厂都对守军加强南京的防御部署提供了巨大帮助。
几个月下来,南京的防御可以用固若金汤来形容。
比如在此之前,守军在溧水县到江陵区修建了上万个临时火力点。为了增强这些火力点的生存能力,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