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崇祯元年十一月,陕西高迎祥等在数县发动武装大暴动,高迎祥自称闯王。由此揭开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十二月二十四日,固原(今宁夏固原)因欠饷发生兵变,劫掠了固原府库。后哗变士兵多加入陕西暴动军。
(新人新作,求收藏推荐支持,小鱼拜谢!)
第一卷 潜龙在渊 第三十四章 造船是个庞大的系统
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筑路业务需求,合兴泰成立了专门的筑路部来负责修路的项目。并为此再次开始大量招收黄河沿岸省区越来越多的灾民。
由于陕西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暴动,合兴泰在河南、河北和山东招募流民格外的顺利,甚至可以叫备受欢迎。当地官府已经被连年的大灾搞得焦头烂额,而陕西的暴动又使得他们必须尽力安抚住辖内的灾民。不单是为了顶上的乌纱,也为了他们自己的小命儿。
陕西暴动已经波及了数个县,没有一个县的官长得以活命。但是连年的大灾已经让府库空空如也,他们已经越来越不能安抚住辖内的灾民。当然,他们自己和辖内的大户是不愁吃喝的,但是想让他们拿出自家的钱粮来赈济灾民,基本上是不可能。只有少数久有贤名的大户家里才会设一些粥棚,但这相对于数量庞大的灾民实在是杯水车薪。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管是出于财力还是出于其它问题,这些大户们也开始减少或者撤销自家所设的粥棚。
这时,合兴泰商行在这些地区大量的招收人员,这对于当地官府和大户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以至于当地不少官府派出了捕快来帮助合兴泰的招募处维持秩序,当地不少大户也纷纷派人、出房帮助招募处暂时安置招收的人员。另一方面,此次招募,商行派出了许多以前在当地招收的人员作为助手。他们多数都在商行里工作了两年以上,现在都生活无忧,部分人甚至还小有余资,对商行都怀有很深的感激之情。本来商行给出的待遇就不错,在他们的献身说法下,当地的人就更加愿意加入商行了,这使得招募的工作进展得非常快。
而在前一次的大规模招募时,因为没有这些人的亲身介绍,当地的人都抱有一种戒心。再加上当时受灾的情况远没有现在这么恶劣,使得当时的招募速度相当慢,几个工程队的建立花了半年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到万人。
后来赵永泰知道后,就提了这么一个建议。现在,每个月送到台州和宁波的人数就达到了上万人,使得各个筑路工程进展得很顺利。从五月开始,台州至绍兴,台州至温州,台州至金华的筑路工程也陆续开工,浙江地区迎来了第一次筑路狂潮。其中台州至温州、台州至金华的马路由沿途及当地大户出资七成,台州至绍兴的马路由沿途大户出资四成。
五月底,在得知了黄河沿岸的严重灾害后,赵永泰向董事会正式提请了孤儿收养计划提案。并表示如果董事会不同意,赵家也将独立执行此提案。五天后,董事会通过了该提案。
孤儿收养计划实际上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少年收养计划,该计划接收全国范围内10-14岁的少年。这些少年将在雄鹰堂进行准军事训练、学习、生活,四年正式毕业后将加入护卫队。
第二部分是接收6-10岁孩童。孩童们将在雏鹰堂里生活、学习以及进行少量的训练。四年正式毕业后将按个人情况成为明智学堂二年级生或雄鹰堂三年级生。
第三部分是接收6岁以下儿童,进入保育堂生活。六岁以后进入明智学堂学习生活。
崇祯十年,雄鹰堂更名为台州卫队学院,弘光二年更名为台州陆军学院。雏鹰堂于崇祯十二年取消,师生并入明智学堂和卫队学院。雏鹰堂和雄鹰堂在以后为护卫队提供了许多优秀的军官,他们坚毅果敢,训练有素,且文化程度高,成为以后明帝国军队中的中坚。
合兴泰在黄河沿岸大量招收灾民以及随后在全国范围内大量收留孤儿,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随后中原地区大规模流民暴乱的规模,并为合兴泰在民间赢得了不错的声誉。
为了配合大量筑路工程的需要,六月,合兴泰在宁波修建了一个大型水泥厂,以供应宁波至杭州以及以后浙北地区的筑路需求。
六月底,台州船厂完工投入使用。此时,船厂一共有只有500多船工。
为了能够造出理想的战船,四月底,成立了舰船设计组,由赵永泰亲自主持,共有包括三名传教士在内的三十多人。开始了新式战船的设计工作。
勋贵们在三月从南京送来了福船的全套图纸,同时,招收的船工们也大多参与过福船的建造。本来大家以为船厂也会建造福船,但赵永泰否决了这个方案。以福船为参考,开始了新式战船的设计。
福船虽然也是龙骨船,但是其两头上翘,使得甲板摆放火炮非常困难,特别是重型火炮。所以才使得现在明军水师战船上多是小口径火炮,根本无法与西方战舰进行对射,只好靠近战和跳帮战以及火烧的方式作战。这与赵永泰的海战思想完全不符,单就是这点赵永泰就直接将建造福船给否定了。为了满足大口径火炮的安装使用,赵永泰要求新式战船的甲板必须是平的。
福船采用的是老式的硬帆,当然,这也是大明目前唯一的帆种。不过早在五年前赵永泰就让纺织厂生产出了帆布,不过当时是用来给护卫队制作作训服。所以赵永泰直接要求新式战船要使用帆布作为风帆材料。此举得到了传教士们的支持。而其他人在试验过了帆布的强度和耐磨性后,也同意了这个选择。同时,赵永泰要求增加三角形的船首帆和船尾帆。此时西方已经大量采用船首帆和少量采用船尾帆。两种帆最大的用处是使得舰船转向更灵活。所以此时西方舰船都比东方的舰船灵活,在海战中大占便宜。
此时,为了能让船员看得更远,船台上都修建了高大的楼台,但这样就抬高了船身的重心。使得人们不得不在船的底舱加放更多的压舱物,通常是石头。这也就直接减少了船的载重量。所以赵永泰要求在主桅杆顶上设计瞭望塔,去掉甲板上的楼台,只保留后部的驾驶舱等。此建议让设计组的人员顿时有恍然大悟之感,一时之间大为感叹,马屁不断。
同时,在船舱设计时,赵永泰要求尽可能多的将水线附近及以下的船舱进行水密舱化设计,也就是将舱体分成许多格,两格之间的隔门可以阻挡水流通过。这样可以增加船体的抗沉性,提高舰船的生存率。另外就是物资舱不再统一归于一层,而是分散到每层,设在每层的中间,以免船体受损严重但未沉没时却没有了食物淡水。
另外,赵永泰正式将舰船的分级明确为西式的载重分级,中国长期所使用的料实在是不够准确。料是一种容积单位,也就是说它体现的是能够装载的货物的体积。但是同样体积的货物的重量相差是巨大的,能载两千料的棉花,载两千料的钢锭立马就沉底了。所以赵永泰要求设计组在设计时要确定舰船的载重量。以便能够确定舰船的武备能力,也就是配置火炮的数量。在这个时代,火炮的数量才代表了战舰的威力。
而且由于要配置大量的火炮,舰体的强度要求远远超过了商船。要不然一次齐射可能就会让船体解体。同时高强度的船体也可以增加对炮弹的抗击能力。所以建造战船用的木材除了要求抗腐蚀性外,对硬度也有较高的要求。
柚木是一种优秀的造船用木,但是其主要产地在东南亚,中国仅有云南地区有产。这种木材被设计组定为了第一备选造船用木,赵永泰也决定以后具有了一定势力后再进行大量进口。
其次较好的造船用木就是楠木、松木和杉木。由就近取材原则,最后选择了楠木和杉木。
不过在开始建造的时候,再一次让赵永泰明白了造船的复杂性。设计组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经过大量计算和修改后确定的新式舰船图纸,在建造时却是问题不断、困难丛丛。不说其他的,就是水密舱的要求就让工匠们傻眼了,以前从来没有见过这种要求。
让船壳不漏水很容易,因为它是固定的,只要建造完成就不会动了。但是水密舱的隔门平时是开着的,只有在船体进水后才会将进水的舱体附近的隔门关闭。而且这种情况下要求操作要简便,以便能够尽快的关闭,减少进水的舱体数量。不漏水的隔板好做,但是门与框间的缝隙却很难解决。赵永泰知道这个问题在后世都是用橡胶解决,所以也没有强行要求必须完成。不过就算是有缝,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