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道这个禅宗的精髓,就不能不提到那个六祖慧能和神秀对决,最后由慧能获得五祖弘忍认可,获得这个衣钵传授的故事。
神秀出家前,曾经是一位学富五车的秀才,熟读佛经,这个文采口才也非常好,拜这个五祖弘忍为师后,为寺中教习,就是辅助五祖教导众僧人。
神秀和别人辩论时,往往口若悬河,词锋机敏,给众僧人称为五祖弘忍的首席弟子。
而这个五祖慧能出家前只是一个樵夫,大字不识几个,偶尔听到人家诵读《金刚经》,觉得自己都能听得懂,认识到佛法的博大精深,就出家为僧,也拜这个五祖弘忍为师。
这个慧能在这个寺庙中修行的时候,还是一个需要每天舂米,烧柴做饭的下人。
比起这个风度翩翩,学识渊博的才子――神秀来说,慧能就是一个口齿笨拙的粗野山夫而已,连字都不会写。
为了考究这个弟子对于这个佛法境界的理解,五祖弘忍要求弟子们各作一偈。
其中这个神秀所作的一偈为:
身是菩提树,心为灵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受到众僧人的热捧,认为无人能超越,连五祖弘忍也认为深得“我骨”。
后来这个慧能也作一偈为: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后来这个五祖弘忍就认为这个慧能的境界更高一层,深得“我髄”,就将那衣钵传给了慧能,成为了禅宗六祖。
这个六祖慧能死后,那个肉身不腐不烂,犹如精铁,现在过了一千多年了,还是好好的保存下来,也算是一位得道高僧。
对于这个神秀和六祖慧能所说这个境界,从文字上也不难理解的。神秀讲的是这个修行的过程,而这个慧能就已经彻底达到了这个境界。
这个也就是道家所说的返璞归真,犹如婴儿般的境界,一种思想清静无为的境界。对于这种境界,黎明智的心里是非常向往的,
无论是以前的杂念纷飞,还是现在的思维混乱,都给黎明智带来无穷的痛苦,要是能够做到这样该多好呀。
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这个就是禅宗所说的悟,也就是开悟了,这样就能获得了大智慧。
这个大智慧,就是已经掌握到这个天地的至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但是那个由不是靠学习就能掌握到的至理,而是发自内心的智慧,其实就是一种尘封的记忆。coM电子书,现在给打开,就明白过来了。
那怎么才能做到这个开悟呢,这个在禅宗里也是个说不清楚的话题。禅宗中最重要的就是心领神会,不留文字。
其中在这个五祖和这个六祖慧能之间的对话就很好表现出来,就想猜哑谜一样。
傍晚,弘忍大师拄杖独自来到惠能工作的舂米坊,问:“米熟了吗?”慧能答:“还剩谷壳!”
弘忍大师,以仗戳地三声,转身离去。
惠能心领神会,夜半三更从后门进入五祖禅堂,见五祖正等候在此。
弘忍大师举起袈裟将兩人围起来,密传禅宗真谛。
然后,弘忍大师说,我今将禅宗衣钵传授于你,现在我送你连夜南去。
五祖遂连夜送六祖之九江北岸,五祖操桨行舟,慧能说:“我来划船吧。”
五祖说:“明明是我渡你,怎么要你来渡”。
六祖说:“我未得佛师父度我,我今已得佛,我当自度”。
据说这个禅宗的来历,就是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
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
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
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看到这里,黎明智也不由胡思乱想:我要是能够生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那就好了,有这么的一位高明的导师在,搞不好,自己也可以在那一瞬间就领悟了。
现在黎明智身边没有这个高明的导师在,象找一个懂佛法的人也没有,只能是自己研究,找到各种禅宗的书来看,加以思考。
对于这个悟,禅宗又分为渐悟和顿悟之说,渐悟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领悟到佛学的道路。顿悟就是和六祖慧能一样,明白到这个本来无一物的境界,获得了大智慧。
禅宗中充满着各种的机锋对话,就像那个哲学中思辨,又像那个语言文字游戏,打打哑谜,其实都是一种启发人的思维,领悟到某一种佛理的方法。
这样的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渐悟的过程,其实和那个哲学思考,然后领悟到某种道理是差不多的。
至于这个顿悟,就比较难以理解,也说不清的。所以后世出现那种癫癫狂狂,如悟哲理之本,大笑一下,高叫我悟了。
也不知道他真正领悟到什么了,还说不可说,一说出来也就不灵了,也没见他有什么神迹表现出来,这个就变成一种玄而又玄的东西,令人是摸不着头脑。
武侠小说中两个人在生死搏斗,其中一个人在生死关头,还有心思在那里胡思乱想,也不会给人家砍死。突然之间灵光一动,也就领悟了,武功突飞猛进,打败了对手,这个就是来源于禅宗这种所谓的顿悟。
还有一种就是两个人打到天翻地覆,三天三夜,不分胜负,最后携手而哈哈大笑,大叫你悟了吗,这边也大笑回答,说我悟了。到底是什么,作者自己也所不清楚,后来就安了一个名词,叫破碎虚空。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说量变引起质变,就象那个网络游戏中打怪升级,经验一到,白光一闪,升级了,哈!真好,这就悟了。
上个茅房撞一下头也悟了,走路摔一跤也悟了,吃个饭也悟了。所以最后那个佛像也给丢到茅房里去,不拜佛也不敬佛,张嘴就骂人,骂佛,因为什么人都不用靠,我自己就能悟了。
这个和那个心理学上在无比苦恼后,突然间明白到自己是作茧自缚,从精神受困中解脱出来,是差不多。
所以说禅宗最后都变成一种日常的学问,类似于哲学和心理学,没有那种神佛的内涵存在了。
禅宗的思想对于破解人思维上的误区,去除一定思想上执著偏见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这思考过程在禅宗中又是要给打破的,这种矛盾的说法也曾经让黎明智迷惑不解。
后来通过大量的研究,就着这个前人的注解,慢慢地黎明智也领悟到这个禅宗的悟,就是说人的思想就像一条大河,奔流不息,永不体止。
这个禅师通过犀利的语言机锋,在瞬间把你的思想给逼到死胡同里,脑子里面是一片的空白,或者是直接给你一棒,把你给一下打蒙了。
就象那奔腾不息的河水,突然从天下落下一块巨石,把这个水流给彻底截断,上游之水未来,下游之水已去,就直接露出那一段河床。
这一段思想空白的瞬间,就是那种“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的境界。
这一点,黎明智慢慢地也可以体验到,他不是自己打自己一棒,而是拼命看书,不求甚解,最后看到大脑都麻木,在那一瞬间,思想上也是一片的空白,什么的念头也起不来。
但是就是这样领悟到了,好像也没什么作用,几分钟后,那个思想又象那个潮水一般涌来,又恢复到原来的那般摸样,根本就保持不住这种心境。
如何能够一直保持着这般思想上的空灵,也就是王重阳所说的“活死人”境界,黎明智可是费尽了苦心,但是都是不得其门。
能够在短时间内使这个思想处于这个失灵的境界,好像没什么神迹的出现,也不会说在那一瞬间就获得那大智慧,只是感觉大脑中一片清凉而已。
感觉前面就是一层纸,一捅就破,但是就是真的明白过来了,也没什么作用,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你而有一丝毫的改变,就是你自己也不会有半分的改变。
达摩祖师曾经说过,禅宗只可以传六代,到了后面,佛法也就不存在了。就是说这个禅宗在最后已经是变成了一种思维的游戏,人间的学问,没有了佛法那种法力无边,大智大慧的内涵存在。
黎明智就这样在禅宗中转了一圈,最后是毫无收获,又转了出来了。
那个时候,对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