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的,我们公司。”秦海说道,“我们的设想是,对一部分在国外自费留学,生活存在一定困难的留学生,提供每月500美元的生活贷款,为期三年。留学生学成之后,如果留在美国工作,则需在5至10年时间内偿还这笔贷款。如果回国工作,可以采取同样的还款方式,也可以选择到我们公司来工作,以服务年限抵偿贷款。”
“每月500美元!”刘汉松的眼睛里闪出了光芒。如果每月能够有500美元的进项,妻子就不需要每天打两份工了,可以换成一份相对轻省一点的工作。有三年的时间,也足够他完成学业,在美国找到一份薪水比较优厚的工作了。如果他的薪水能够达到3万美元,那么偿还这笔贷款也不是什么难事。只不过,这样好的条件,是否会附带着什么不可告人的条款呢?
“那么,请问利息怎么计算?”刘汉松试探着问道。
“我们提供的是无息贷款。”秦海回答道。
“那……你们图什么呢?”刘汉松终于把心里所想问出来了。
秦海笑了笑,说道:“刘博士,你们这些人都是咱们国家的人才,让你们为了读书而付出这样大的牺牲,是对人才的漠视。我们公司是一家科技主导的公司,一向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设立这样一项贷款,就是我们为你们这些人才做的一点小小贡献。”
“可是……我也许不会回国去工作。”刘汉松说道,他觉得秦海所说的公司也许是什么大型国企,没准这笔贷款也是国家变相拿出来的。只是,国家提供贷款的对象,应当只是针对于那些将来会回去工作的人,对于打算毕业后留在美国的留学生,国家怎么可能出钱来资助呢。
秦海依然笑着,说道:“刘博士弄错了,我们提供这项贷款,并不考虑你们将来是否回国。说句大道理,不管你们呆在美国还是返回中国,你们是中国人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海外华人做得出色,不同样是国家的荣耀吗?”
秦海越是这样说,刘汉松就越觉得其中有圈套,他摇着头说道:“我还是不理解,这件事对于你们企业有什么好呢?”
许晓琪见刘汉松如此迟疑,不禁有些恼火。小丫头现在对宁默和秦海是全身心信任的,看到刘汉松居然会怀疑他们的人品,自然是很不高兴的。
“刘师兄,秦哥就是一个热心人,他做这件事情,并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好处,你就别犹豫了。有了这笔贷款,田姐也不必像现在这样辛苦了。”许晓琪说道。
“这……”许晓琪这话,说到了刘汉松最软弱的地方。他何尝不想获得这笔贷款,以便让妻子能够不再像现在这样劳累。这一刹那,他思绪万千,一会觉得免费的午餐吃起来心里不踏实,一会又觉得即便是一个陷阱,自己也应当义无反顾地跳下去。左思右想之间,他真是难以抉择了。(未完待续。。)
第四百章 知名人士
秦海望着左右为难的刘汉松,微微地笑了。他知道刘汉松在想什么,也知道自己的这番举动让人生疑,但有些事,解释就是掩饰,索性还是留给对方去猜吧。
打算设立一个留学贷款基金的想法,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海上一世的时候了。那时候他与一些海归学者们聊起赴美留学经历,海归学者们都说,如果当年有人愿意给他们提供贷款,绝对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
90年代初,国内外汇紧张,几乎所有出国留学的人都要面临打工挣钱的问题,都经历过一段非常艰苦的年代。而等到他们学成毕业,有些在国外留下来,混到了一定的位置,有些回到国内,更是被奉为权威,他们的经济状况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那时候想拿出一些钱来偿还贷款,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考虑到过去提供贷款的机构是雪中送炭,事后要求一些更高的回报,这些学者们也是能够接受的。
当然,这种设想只能是事后的想象而已,90年代初,大多数的机构根本拿不出外汇来设置这样的贷款,偶尔有些暴发户也不会考虑这样做,因为谁都想不到日后中国经济会发展到何等繁荣的程度,谁敢把相当于当时国内职工几十倍年薪的钱贷给海外学子呢?
阴差阳错的是,秦海居然成了一名穿越者,回到了这个时代,而且还通过自己的先知先觉,淘到了第一桶金。这样一来,给留学生提供贷款的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
向刘汉松这样的人提供贷款,其实没什么风险。他们既然想在美国留下来,信用方面自然就会非常注意。如果这些人敢赖账。秦海有贷款合同在手,上法院打官司绝对是必胜无疑,所以不用担心出现赖账的情况。
至于提供这种贷款的动机,则是多方面的。一来,秦海自己也是做学术出身,对于这些穷困潦倒的同行有一种天然的同情心。这自然是他愿意为刘汉松等人提供一些帮助的最主要的动机。
除此之外,一家企业在海外建立留学贷款基金,绝对是一件能够轰动整个留学生群体的大事件,不管是享受到贷款帮助的人,还是没有享受这项帮助的人,都会对基金的设立者,也就是大秦集团产生良好的印象。秦海知道海外留学生群体的潜在价值,在这样一个人群中树立起自己的公益形象,其价值怎么估计都不为过。
至于刘汉松说的未来不会回国服务的事情。秦海并不在意。刘汉松留在国外,也同样可能成为大秦集团的助力,更何况,像他这样的人现在只是因为贪恋国外的生活条件,而不想回国。等中国经济全面好转,国内的生活条件和工作待遇不输于国外的时候,这些人估计也就呼朋引伴地回来了。新世纪的前十几年里,像这样回来的人并不在少数。
这些想法。秦海是不会向刘汉松和盘托出的,也许未来会有一些留学生想到这一点。也会有mba案例大师之类将其归纳为一次成功的企业品牌营销,但这些话如果从秦海的嘴里说出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作秀就必须作得认真,穿帮了就不好看了。
刘汉松正在犹豫之间,一位30出头的女子从外面走了进来。看到院子里坐了几个人,她愣了一下。对刘汉松问道:“汉松,来客人了?”
“如芝,你回来了。”刘汉松赶紧起身,上前替她接过随身的小包。原来此人正是刘汉松的妻子田如芝,她刚刚从打工的餐厅回来。一身疲惫不堪。
“田姐,是我。”许晓琪起身向田如芝打着招呼。
“哦,是田老师吧。”秦海也站起身来,向田如芝招呼道,他从许晓琪那里知道田如芝过去在工业大学当过团委干部,也算是学校老师序列了。
“你们好。”田如芝向众人点了点头,然后用探询的目光看着刘汉松,意思是让刘汉松替她解释一句,她就不留下来与客人们寒暄了。累了一天,她现在只想回屋倒到床上去,实在没有精力招呼这些客人。
刘汉松却一把拉住了她,说道:“如芝,你如果不累的话,也在这里坐一会吧。”
“有事吗?”田如芝问道,心里隐隐有些烦躁。
刘汉松道:“如芝,这两位年轻人是从国内来的,他们的单位是一家大型企业,刚才这位小秦跟我谈了一件事情,我拿不定主意,想请你一起参谋一下。这件事情也许会改变咱们现在的生活条件,以后你就不用这样辛苦了。”
“什么事情?”田如芝果然有了一些兴趣,她在刘汉松身边坐下,看看众人,又看看刘汉松,等着他们说话。
“田老师,我们的考虑是这样的……”秦海把刚才向刘汉松说过的事情,又向田如芝描述了一遍。
听完秦海的叙述,田如芝的想法与刘汉松相同,既有一些兴奋,又充满了疑虑。她看看秦海,问道:“你刚才说,你们公司叫什么名字?”
“我们现在的公司是金塘化工材料集团公司。不过,到6月份,我们会成立一家更大的集团,名叫大秦集团。金塘材料公司将是大秦集团的一个子公司,我们下属的企业还包括安河青锋农机厂、浦江海杰科技公司、曲武陶瓷工业集团等等。”秦海说道。
“青锋农机厂……我怎么觉得这个名字这么熟悉啊?”田如芝皱着眉头说道,“汉松,你帮我回忆一下,我应该是在什么地方听说过这个名字?”
“我没有印象。“刘汉松摇着头说道。
“我忘了问了,你们两位怎么称呼?”田如芝一时想不起有关青锋农机厂的事情,便开始询问秦海二人的姓名,希望能够对自己有所启发。
秦海指了指宁默说道:“他叫宁默,我叫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