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杀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明皇宫下沉后,呈现出南高北低的地势。宫城前昂后洼,总让人觉得形势不称。按照阴阳家的说话,这是绝后和亡国的征兆。对于迷信风水的朱元璋来说,这是一种不祥之兆,认为此对大明江山社稷极为不利。朱元璋本来就对建都南京感到有些美中不足,此时又添了一层心病。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巡视关中,颇有迁都关中的打算。当时,明朝的主要威胁是蒙古草原上的北元残余力量。迁都西北,可以加强北方边防,安定边界。北平之所以没有被考虑,是因为朱元璋想留给最喜爱的第四子朱棣作封地。朱元璋第二子秦王对此事极有意见,因为倘若国都搬去西安,他就没有了封地。为此,朱元璋还将秦王拘禁起来,若不是太子朱标求情,差一点就废掉了秦王。
太子朱标详细考察了西安和洛阳,比较两地的地形,回来后向朱元璋献陕西地图。太子朱标个人比较倾向于选择西安为国都,因为西安曾经为唐朝国都,王气十足。
然而,世事难料,太子朱标于第二年就病逝了。本来有可能再次辉煌起来的西安,重新陷入黯淡的历史之中。
太子朱标壮年而逝,白发人送黑发人,年近七十的朱元璋受到沉重的打击,再也没有精力和心情考虑迁都的事情。他在当年年底亲自撰写的一篇《祀灶文》中,表达了万般无奈的心情:“朕经营天下数十年,事事按古就绪。惟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劳民。且兴废有数,只得听天。惟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一副听天由命的可怜相,听起来真是异常凄凉。这让人感慨,即使如同朱元璋一般手段狠毒、作风强硬的帝王,也有其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朱元璋死后,自称最类父亲朱元璋、自诩朱元璋最为喜爱的四儿子燕王朱棣在朱元璋尸骨未寒之时就密谋造反,后发动战争,将他的亲侄儿朱允炆从皇位上赶了下来,自己当了皇帝,最终又将大明帝国的都城迁到了他的藩王大本营北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城。
南京虽然失去了国都的地位,可到底是老朱苦心经营过的,朱棣的皇位来的原本就不正道,贸然迁都之后,却也不敢彻底废了南京的地位,便将南京称为陪读。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陪读这边的各部各司一应完备,往往那些得罪了皇帝,皇帝恨不得挫骨扬灰,方消心头之恨的,但是海内人望颇重,就连皇帝都不敢轻易砍了脑壳的,就被纷纷送到了这地方,虽说名分还在,但到底远离了北京,说起来也不过就是一份闲差。
历史上,李自成兵围北京城,就曾有大臣建议崇祯皇帝迁都南京,可崇祯皇帝是个有志气的,本着“不纳贡,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基本原则,在煤山交代了性命。
后来南明小朝廷,那位最著名的混蛋皇帝弘光帝倒是曾在南京建都,只可惜也没能维持太长时间,就那金陵这虎踞龙盘的销金窝让给了满清鞑子。
李如楠前世就对这个地方充满了向往,那传说当中的扬州瘦马,秦淮八艳,在后世可是大名鼎鼎,只可惜现在才是万历朝,艳名远播的秦淮八艳的老爹老娘出生没有都还不好说呢。
不过南京到底是繁华之地,李如楠初一上岸就好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瞬间就花了眼。
他一穿越过来就被扔在了辽东那苦寒之地,就算见识过的最繁华的辽阳和这里相比,也真就是个草窝了。
往街上一走,空气之中弥漫着的都是一阵阵的脂粉气,亭台楼阁,丝竹声声,过真不愧是六朝古都。
李如楠两世为人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说傅成他们了,要不是李如楠还在,估计这帮苦惯了的泥腿子,早就一脑袋扎进脂粉堆了。
在这边玩了两天,李如楠总算还没忘记正经事,打法了傅成和冯仑两个去收购粮米,他则带着恩静三女来了一次自助旅游。
恩静三女也是兴奋的不得了,之前在海上遭遇海盗的事,也早就忘到了一边,反正身边跟着李如楠这个大金主,不担心没钱花,疯狂的烧瓶。
在辽东,就连胭脂水粉都是紧俏商品,到了南京可就不一样了,这里简直是才子佳人的天堂,只有想不到的,就没有买不到的,仅仅一天的工夫,李如楠就觉得自己小腿肌肉异常发达了。
前世总羡慕人家能俊男陪着大美女逛街炫富,现在轮到他了,当真是苦不堪言。
好歹找了个借口就逃之夭夭了,说起来李如楠还真是有正经事,之前几天玩的疯了,都忘记了到了南京想要办成大事,有一个人是必须要见的。




第二十三章 逃了
隆平侯府上,李如楠一脸恭敬宛如小媳妇一般的坐在下垂手,堂上一个留着三缕长髯,面色白净的中年人,正是南京兵部尚书隆平侯张维演。
说是兵部尚书,执掌着陪都的一方兵权,可谁都知道,这位隆平侯手上要是能凑齐一百个能打仗的兵,就算难得。
张维演在历史上默默无名,可他老豆老隆平侯张时彻可是个大大有名的存在,正是因为张大大的存在,让大明朝武功鼎盛的假象被残酷的打破,他本人也差点儿被愤怒的嘉靖皇帝给抽筋扒皮。
嘉靖三十四年,一伙仅有五十三人的倭寇,洗劫浙、皖、苏三省,攻掠杭、严、徽、宁、太平等州县二十余处,直逼留都南京城下。这股倭寇暴走数千里,杀死杀伤四五千官兵,历时八十余日,才被绝对优势的明军围歼。
这个事件很有名,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是个经典的段子,说者眉飞色舞,听者瞠目结舌,最后总要再追问一句:是真的吗?
还真就是真的。
这股来自日本的倭寇是从浙江绍兴上虞县登岸的,时年为嘉靖三十四年。上岸后他们一路暴走,遇小县城就攻打,遇官兵就搏杀。
《明史?日本传》里的记载用了大量的动词:“突犯会稽县,流劫杭州,突徽州歙县,至绩溪、旌德,屠掠过泾县,趋南陵,至芜湖。烧南岸,趋太平府,犯江宁镇,直趋南京。”
这股倭寇给人印象最深的,当属他们特种部队一样的战斗力。
《筹海图编》里称:“盖此五十三人者,滑而有谋,猛而善斗,殆贼中之精选,非常贼也!”
南陵之战,芜湖县丞陈一道父子率领芜湖“骁健”,力战独进,全部战死。江宁镇之战,明军指挥朱襄、蒋升率众迎拒,结果呢?
不能御,襄战死,升被创坠马,官兵死者三百余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股倭寇攻打南陵县城的战斗中,一共四个县的官兵包围了他们,官军“引弓射之,贼悉手接其矢,诸军相顾愕贻,逐俱溃。”
这段记载出自《明世宗实录》,个个能手接飞矢,除了明军弓软无力,倭寇的武艺之强确然无疑,难怪官军愕然后一起崩溃。
这股倭寇窜到南京后,开始了最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一一丫挺们居然不知死的开始攻城了!
《明史》记载:“贼逐直趋南京,其酋衣红乘马张黄盖整,众犯大安德门,我兵自城上以火铳击之,贼沿外城小安德门、夹岗等门,往来窥觇会城中,获其所,遣谍者,贼乃引众由铺岗趋祩陵关而去。”
南京可是大明朝的陪都,老朱同志经营了多年,就算是朱棣这个逆子贰臣后来造反,把都城迁往了北京,南京这边的地位也没见下降多少。
当真称得上是城坚墙厚,守城兵力就算刨去空额,也不下万余,周边卫所明军姑且不论。但就是这样区区五十来个倭寇,居然敢肆无忌惮的进攻,其首领穿红衣,乘马张黄盖,好整以暇来回指挥,真是令人骇异又好笑。
突遭袭击,南京举城鼎沸,时任南京兵部尚书的张时彻匆忙下令关闭城门,并命令市民自备粮械,登城守卫。
关于攻城的详细情况,时任南京翰林院孔目的文人何良俊,在笔记里记载道:“贼才五十三人耳。南京兵与之相对两阵,杀二把总指挥,军士死者八九百,此五十三人不折一人而去。南京十三门紧闭,倾城百姓皆点上城,堂上诸老与各司属分守各门,虽贼退尚不敢解严。夫京城守备不可谓不密,平日诸勋贵骑从呵拥交驰于道,军卒月请粮八万,正为今日尔。今以五十三暴客扣门,即张皇如此,宁不大为朝廷之辱耶?”
当然经过了大明朝的精英们周密部署,拼死抗争,这股嚣张的倭寇,最终的下场是被全歼了。
八月,这股倭寇在官兵追击下,越过武进县境,抵达无锡慧山寺,一昼夜狂奔一百八十余里。
这时的浒墅关防线,苏松巡抚曹邦辅、副使王崇古率领佥事董邦政、指挥张大纲、把总娄宇等,督率数千官兵,在陆地、太湖边布下了天罗地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