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三桂?离北京只有280公里?唔,这倒是个事。
必须得招降。
要说李自成的运气还是相当不错的,上辈子估计祖坟冒过烟,自从祖大寿洪承畴投降清朝以后,崇祯采取了一个手段,驻外的官员,他就把家眷留在了京城,一方面是施恩,一方面也是防着驻外的将领反叛。
所以关宁铁骑在吴三桂手上,吴三桂的老子在自己手上。
这就像足球比赛,李自成打进了北京,1比0,现在对方守门员把球传给了李自成,李自成只要轻轻一捅就能捅进球门了,2:0不说锁定胜局,至少也能做到气定神闲吧。
可是偏偏就是这个送上门的好事,黄了。###第2章 关于吴三桂
拜很多秘史戏说和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所赐,说道汉奸都会想起吴三桂,都说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或者把吴三桂描绘成一个无恶不作朝三暮四人。
我认为,事实是小部分,但大部分是抹黑,由于后来吴三桂搞出的事情比较多,不论是我们大汉还是满清,都有把吴三桂作为反面典型的动机。至少现在,吴三桂还是英雄吴。
吴三桂,大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生,1627年,崇祯皇帝登基,开武科取士,吴三桂夺得武科举人,15岁就取得了就在武艺比拼里名列前茅,前途不可限量,想想我们15岁还在上初中呢。
吴三桂家世也很不错,应该算是个官二代。他老子吴襄,江苏高邮人,本是做生意出生,那个年代在北方做生意不太容易,因为武艺高强,恰逢明朝开办武举,于是考了武举从军,官至锦州总兵,相当于现在的集团军军长,少将。
同学们,这个事情告诉我们,技多不压身啊!
他的舅舅祖大寿更是不得了,官至提督,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上将。据说当时祖大寿欣赏吴襄,就和吴襄结成了亲家,可见任何时代,都要搞关系。这两个人都是跟着袁崇焕混过的,真刀真枪和清军干过仗的。
1631年,满清和明朝发生了大凌河之战,明军不幸被击溃。吴襄同志因为救援时逃亡,下狱,后来吴襄待罪立功平定孔有德兵变,恢复了总兵职务。吴三桂也在当年任游击,时年20岁。1635年,吴三桂被擢为前锋右营参将,时年23岁。1638年九月,吴三桂当上了前锋右营副将,相当于副总兵,时年26岁。1639年吴三桂被擢为宁远团练总兵,时年27岁。
吴三桂从游击、参将到副将,再到总兵,升迁之快,令人嗔目结舌。快到什么一个地步呢,相当于从团长升到了军长,只用了7年时间。可能大家不太了解,我类比一下,我国的军长相当于少将,我国目前最年轻的少将至少五十岁,三十年军龄。
当然作为官二代,吴三桂升的这么快,他老子吴襄和舅舅祖大寿的那肯定出了不少力气,除此之外他自己也是很有能力的,懂文习武,能说会道,很会搞关系,比如他拜了御马监太监高起潜为义父。
蓟辽总督洪承畴年初调到辽东,发现辽军缺乏训练,影响战斗力,用吴三桂为署练兵总兵官,负责练兵,说明吴三桂还是治军很有一套。
以我们现在的看法,吴三桂很有能力,而且很会做人。从吴三桂的做事情风格来看,他最大的特点是:会做生意。
会做生意的人一般脑子都很活,所以吴三桂在战争中的表现还是非常出色的,打仗很有一套。
比如1642年四月,明清之间爆发了决定辽东大局的松锦大战,大战打了三年,最后清军胜利,明军主帅洪承畴、头号战将祖大寿以及大批将领战败归降,一部分明军将领或阵亡或被俘身亡。
吴三桂在突围战中准确地判断出清军主力埋伏在小路,率部从大路杀出了重围,并迅速控制住清军还没来得及占领的宁远城,开始在那里收编松山溃败的明军残部,在短短的时间内他就聚集起了一支上万人的部队,守住了宁远这个至关重要的战略堡垒,宁远最后成了关锦宁防线,唯一一个还处于明朝手中的堡垒。并在之后奉命试图继续前去营救锦州,实在因双方兵力过于悬殊而被迫放弃。但是,他此举已经导致清军功匮一筹。
吴三桂在此战中的表现引起了对手皇太极的注意,皇太极的评价是“得此人归降,天下唾手可得矣”,开始了对吴三桂进行了长达两年的大规模招降工作,吴三桂没鸟他。
李自成快打到北京的时候,吴三桂当时任宁远总兵,宁远距离山海关120公里,山海关距离北京280公里,如果正常行军,关宁铁骑3天也能到。三月四日,等大顺军占领大同,崇祯下了诏书命令吴三桂放弃关外的宁远,入京勤王。
但崇祯也没想到他的守将都是投降派,所以他的诏书里并不是只要吴三桂领军入卫,还要求弃地不弃民。
关于崇祯为什么到都快架到脖子上,还不让弃民,有必要解释下,否则容易被人误解崇祯是个sb。
此刻的崇祯,只知道大顺军到达了大同,大同自古以来就是重镇,易守难攻,但他却不知道他的将领们都在准备投降,他老人家根本没料到大顺军能来的这么快。
而且弃民之举,也确实是不太能让人接受的,因为那时候清军是靠掳掠人口为奴搞生产,并有“杀贫”“杀富”“杀士”的屠杀习惯,况且清军就近在锦州,关宁铁骑多是关外汉人组成,这些随着部队撤退的平民里基本上都有关宁铁骑的亲人。崇祯也确实不能让吴三桂把这些人丢下,否则关宁铁骑立马就会兵变了。只要是人,就不会看着自己的亲人被人屠杀,关宁铁骑也是由人组成的部队。
这道诏书三昼夜三月六日晚上到了宁远,辽东居民的撤退人数按史书记载,是五十万人,吴三桂从7号开始执行撤退动员任务,到10号吴三桂率军开始撤退,这个动作应该是相当之快了。带着几十万百姓的行军速度,可想而知。中国历史上可以比拟的同类撤退,在三国时期发生过一次,那就是刘备率领的荆州百姓大撤退:日行十余里。
关外百姓比较强悍,吴三桂花了五天时间从关外撤退到山海关。三月十六日到达山海关后,吴三桂和关门总兵高第、辽抚黎玉田等人开始安置迁移进关的几十万百姓和部分宁远军家属,把他们都安排在山海关周边四城之中。而在这之前一天,大顺军已经接受了居庸关明将唐通的投降。
三月十八日安置工作完毕,吴三桂所部开始奔赴北京,吴三桂想老婆老爹还在北京呢,得赶紧去勤王啊,鬼知道会不会出什么叉子。三月二十日,吴三桂还没到北京,北京就已经被攻破了。###第3章 三个选择
对于这样的结果,吴三桂现在可以有三个选择。
一、领兵继续杀向北京,争取夺回明朝皇帝后裔,然后以他的军事才能,保住一方领土,然后手握重兵,权倾一时,达到个人政治的最高峰。这个选择如果成功,对吴三桂来说是最好的,但是难度太大。吴三桂最大的特点是会做生意,所以他要掂量掂量首要的问题,他打得过李自成吗?数量相差太多了。而且,满清在关外虎视眈眈,他吴三桂腹背受敌,可能吗?所以这一条的收益最大,但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所以是下策。
二、投降满清。马上开关,与满清合兵攻打李自成。吴三桂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呢?这也是显而易见的,吴三桂虽然有点唯利是图,没有明显的好处,他不会吃饱撑着干这个事情。所以这也不是好的计策。
三、投降李自成。明朝溃烂,吴三桂心知肚明,李自成实力强大。唯一要面临的就是明朝遗老的责怪。但这个对吴三桂来说是最好的,面临的心理压力不大(大家都在忙着投降,也不差他一个),风险也比较小。只要李自成能够重用自己,自己绝对可以凭能力得到荣华富贵。
李自成同样对拥有很强战斗力的吴三桂所部是有一定顾虑的。因此,他特地让吴三桂的老同事唐通写信招降吴三桂。后来又派出了一拨与吴三桂关系极好的同僚去劝降,持檄“招三桂曰:尔来不失封侯之位”云云,并允诺他“父子封侯”。
唐通作为明降将,和吴三桂在辽东并肩作战过,其他的在朝降将如大同总兵姜襄等人,也都和吴三桂曾经是一条战壕里的战友。这些人的话,对吴三桂来说是具有相当可信度的。而且这些兵力和能力远在他之下的人,现在一转身就是高官厚禄。
因此经过唐通等人的忽悠,在吴三桂看来,“新主礼贤”的大顺政权,是“顺应天命”的新朝,具有开邦定国的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