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丧失了几个营寨之后,大顺军也很快调整过来,依托地形阻止了清军的攻势。
多铎进行了试探性进攻之后,他发现,要是强攻,清军基本上不太占优势的。
在山地上,骑兵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清军的优势完全没有办法发挥出来。
多铎发现潼关确实是天然的防守屏障,就潼关之前的这个地形,每次只能派100多个人去进攻,这个叫做“添油战术”,基本上每次这100多个人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任凭再勇猛也没有什么用。
坚持打上几天,估计老本丢了,潼关都打不下来。
作为名将的多铎做了一个选择:果断决定停止进攻。
清军停止进攻,大顺军那边不干了,这么耗下去,围还是解不了。
耗了几天,李自成决定主动出击。
首先派刘芳亮率领1000多骑兵去偷袭。三国演义作为满清的兵法教科书,多铎应该是认真专研过的,防止偷袭基本上是清军的基本功。刘芳亮偷袭不成,反而陷入清军的夹击。刘芳亮不得不率领残余部队退回去。
偷袭不成,李自成自己率领马步兵正面进攻,物理里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潼关不仅有利于李自成防守,也很有利于清军。正面进攻还是不行。
李自成估计也读过三国演义,初五、初六夜间,他也决定夜袭。这下子等于是学生遇到老师,结果显然也是很明显的:失败。
李自成折腾了几天,没有效果。多铎显然不是怕李自成。他在等一样东西:红夷大炮。
历史告诉我们战争促进科技进步(如一次大战、二次大战双方搞出了层出不穷的新式武器,甚至连原子弹都搞出来了)。
一个朝代的开创时期总是最有朝气的,作为袁崇焕和明朝的利器,清军学的也很快(可惜,由于得不到和外界交流的机会,加上经过康熙雍正乾隆130年的和平时期,直到鸦片战争期间清军的主力火炮还是改良的红夷大炮)。
历史还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拥有先进武器的清军很快攻入大顺军的军阵中。
李自成只能带着部队退守潼关口。
如果潼关失守的话,根据地就没了。
对此,李自成有清醒的认识,因此,他必须要想办法击溃清军。
这个时候更坏的消息传来,阿济格率领北路清军,已由山西保德州渡过黄河,进入陕北,占领了他的家乡米脂,包围了他在北路重兵布防的榆林。并分兵进攻延安,延安的李过寡不敌众,率领部队突出重围,奔往榆林,协助高一功死守榆林,企图拖住阿济格,不让他的人马前往西安。
如果再拖几天,清军对他形成两面夹攻的形势,那么主力将被全歼。
在几乎绝望的情况下,李自成以自己最精锐的300骑兵发起了最后的反击,并派兵从侧后包抄清军。希望能够有奇迹发生,尽管他知道在骁勇善战的多铎面前,这种奇迹发生的可能性很小。
但最终的结果是悲壮的,300骑兵,有去无回,包抄的部队也失败了。
正月十二日,大顺潼关守将马世耀率领7000人投降。
李自成则率领主力撤回西安。
清军占领潼关,一切很顺利。
如果你真的这么认为,那么说明你不懂战争的残酷性。
李自成的目标是能够击退一路清军,这个时候他发现无论如果都击败不了清军之后,那么就必须另外想办法。否则潼关失守是早晚的事情。
马世耀是投降了,不过是假投降。
李自成的计划是等到清军麻痹了之后,两面夹击,一举消灭清军。
事实证明多铎之所以战功最著,不是偶然的。
他发现事情似乎太顺利了,之前在潼关的战斗,你来我往,打的很激烈,一下子就结束了。
古代和现代不一样,通信比较麻烦,陕西兵荒马乱的,不是说把到邮电局去就能寄信的。所以马世耀如果有什么动静,必须要联络李自成,要联络李自成,必须要派人送信。
多铎这时候派人控制住了所有的出路。马世耀密信被截住,李自成的计划破产,7000七千将士也被全部杀尽。
决定大顺命运的最后一战,潼关之战,结束了。
这个时候,李自成只能放弃了西安,从蓝田走商洛向邓州、襄阳奔去。路上偏偏遇着大雪,老弱妇女在七盘岭向商洛去的大道上冻死病死了很多。
多铎占领西安。高一功、李过得到消息,放弃榆林,从陕西省的西部南下,沿途收集大顺军驻防各地的零散人马,向汉中一带奔去。
占领西安后,大顺这个心腹大患被最终解除,于是多尔衮继续执行既定战略,命令多铎东进南京,征讨弘光政权。同时命阿济格继续追击大顺军。
此时,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已是军心涣散、纪律松懈、指挥混乱,在清军追击下,在襄阳、九江等地连败十三仗,丧失了全部辖地。
1645年五月,李自成一部兵马退至湖北通山县九宫山时,遭到忠于明王朝的程九伯率领的地方武装袭击,战死,时年40岁,over。
李自成征战十几年,熬过了洪承畴的追剿,左良玉的追杀,曹文诏的包围,熬过了孙传庭的征讨,令无数名将无可奈何。实力由小到大,九死一生,最终死在了一个不知名小人物手里。
不壮烈,却很凄凉。就如同他的大顺政权一样。
潼关之战成了李自成组织的最后一场大规模的对抗清军的绝唱。
在绝境的情况下,李自成能够不抛弃不放弃,坚持战斗,主动出击,打击清军。李自成没有读过太多书,可能不知道什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大道理,但是他在绝境中能够坚持。
尽管他有致命的缺点,尽管他失败了,但是相比起南明和满清那群写文章诋毁他的投降派,历史应该给他一个正确的评价。
他的见识是差的,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他采取暴力的方式对抗明朝政府,征战十几年,死伤无数,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没有对错,只有成败。可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但是他并不是一个杀人狂魔和刽子手,相反,他理解老百姓的疾苦,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只不过因为个人能力的问题,在平定天下这场淘汰赛中,被残酷地淘汰。
历史是成王败寇,但我们不能因为他被淘汰就认为他一无是处,就如同我们不能因为大清最后成功征服了华夏就歌功颂德。
公道自在人心,李自成端的是条好汉!###第16章 南明三大疑案
就在大顺军和清军死磕的时候,南明小朝廷也没闲着。
南明小朝廷本来面临的机会简直是千载难逢,清军主力都去了陕西, 黄河一线只有豪格的少量军队在防守。按理说应该攻其不备。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脓包,山东总督(名义上)王永吉、江西总督袁继贤纷纷要求挥师北上。袁继贤切中要害:清军没有南下是因为顾虑李自成,如果李自成歇菜了,我们也得玩完。
但是马士英、史可法断然否决了,联虏平寇乃是既定国策。人家不南下已经阿弥陀佛了,还自动跑过去挨揍?
于是这个事情就这么不了了之。
既然不是打仗,那么南明小朝廷在忙什么呢?
一开始的时候是东林党和马士英打嘴仗,东林党定策失败归失败,骂人乃是我大明自古以来的传统,你欺负我了还不让我说不是?
东林党这群人,国家有事的时候,他们是出不了什么主意的,比如崇祯面对困境多次征询实际的意见,没人响应。国家没事时候,他们一定要整出点事情,最少也得过过嘴瘾。
他们的特点,就是光动嘴不动手,而且只对人不对事。
他们当官以来也是没有什么实际业绩,官照当,钱照拿,妞照泡。南京秦淮河的青楼文化搞得比任何地方都好。还整出了什么秦淮八艳。他们唯一有点不同的是以讲学结社,放言高论,犯颜敢谏,“直声名震天下”,然后就自封为治世之良臣,似乎只要他们在位,即可立见太平。
也难怪他们要骂马士英,在皇帝选举上被马士英摆了一刀,心里不服气着呢,马士英算是哪根葱,竟然敢背着他们干起来阳奉阴违的事情,最后成了定策的最大功臣,一下子平步青云骑到自己头上?既然不服气,那就骂人出出气。
马士英,本来就是个地方官,这一下子就成了内阁首辅。应该说马士英还是想做点事情的,至少在对东林党人的这个事情上,他还是比较厚道的。他本人还有点亲东林党。
他上任之后,倒是积极联络各方面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