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大业风云-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保存,一个木版,印上个十万八万的,也没有多大问题。泥巴表面看起来便宜,可是真要用起来,并不省钱。
然而铅字的活字比起木刻的死字,自然又强了不是一点两点。
既然如此,我何苦不用铅字?国家大力发展教育,对印刷的需求还是很大的。虽然造不出印刷机,但铅矿还是有的。一个铅字,可以反反复复用上N年。
我当然也知道蒸汽机,有了它,造出的战船跨洋越海,那可是要容易得多了,不过那玩意太复杂了,已经超出了这个时代的能力,我又是只晓得些许皮毛。
闲话许多,还是回过头讲火药吧。


第二百零二章  东征平倭2天雷
    火药,不是炸药。

    中国四大发明的,是黑火药,而炸药是TNT。

    我不知道炸药的配方,至于黑火药,也只是知道一句“一硫二硝三木炭”而已。也就是说,火药需要用到硫磺、硝石和木炭。

    但是有这三样东西混在一起,并不代表就是火药,还需要成分比例。这就需要一次又一次的配制和实验。

    最初配成的火药,具有很好的燃烧效果,可是并不能爆炸。当然,它还是具备军事用途的………用在火箭和抛石机上。

    一年多后,可以爆炸的火药………大约百分之七十五的硝、百分之十二的硫和百分之十三的木炭,已经相当接近现代火药的“黄金比例”………终于配制成功了,然而却也付出了三条生命作为代价………这还只是开始。

    研制火药的过程中,出了一次意外………一个负责保管的“研究人员”一不小心,把一些水洒进了火药里。正在他不知所措的时候,上面已经派人来拿火药“试验”了。没有办法,只能听天由命了。

    没有想到,进了水的一粒一粒的火药,居然比先前粉状的火药更好使。

    火药制成,并不代表可以用于实战,还需要有东西把它发射出去………火炮。

    毫无疑问,最初的火炮,只是一根铁管子。

    然而,并非所有铁管子都可以做火炮,需要非常优质的铁,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者无疑又是一个创举。

    第一次火炮试验,就碰上了“炸膛”,导致两名炮手重伤。

    第二次,又是失败,一死一伤……

    经过两年多的失败,终于有了突破,这一次,火炮把一个十余斤的铁球射出了两百步(大约两百五十米)。并且,这门火炮在发射了百次之后,依然安然无恙。

    但是,仅仅可以发射铁球是不够的,我需要的是可以发出炮弹………里面要装上六斤可以爆炸的火药。

    炮弹必须能够发出去,在目标附近爆炸,而不可以在炮膛里或者一出炮膛就爆炸。

    又是艰难的试验,这一次,耗费了整整两年半,有上十人因为事故丧生,还有近十人受伤致残。对于死伤者,朝廷都给予了抚恤优待。

    大业二十六年(公元六三零年)三月,第一门可以用于实战的“重型”火炮,终于研制成功,火炮可以把八斤重的炮弹(内装六斤火药)发射到两百五十步外。

    火药和火炮,无疑是朝廷的第一“机密”。

    朝廷专门在东都东南郊成立了“药工局”(火药厂)、“弹工局”(炮弹厂)、“铁工局”(炼铁厂)和“炮工局”(制炮厂),四局各司其职,配制制造的各个步骤,都是保密的,比如“药工局”,配硫磺的只能知道硫磺分量,然后转到下一个程序配制硝石,这种流水线作业,既提高效率,也利于保密。全套的资料,只在皇宫内保存。每个局(厂)都围有五米高的“内城墙”,超过一座普通城镇的城墙,四局之外,是官军新设的编制两千人的火器营(属于骁果卫麾下)的营房,四局一营,各成一体,又以四米高的“外城墙”圈护,一旦有事,可以自己防守。内外围墙之间,是工匠和家属的生活区,完全是一座城市一般………这座城也有一个名字,叫做“神机卫城”,表面上是东都的一座卫城,而火炮,在当时的确堪称“神机”。造好的火药、炮弹、火炮等,则暂时存储于地下仓库,地上的仓库,只存储原材料。城东南,又有火器营的训练场,当然也是火炮的试验场。

    至于研究机构,则在皇城内的东南角,护卫森严。

    所有的研究、制造人员,待遇都非常优厚,但是管理也很严,“不该说的不说,不该问的不问”,一旦泄密,将会受到严惩。

    到十一月,陆续制造“重型”火炮一百二十门,炮弹两万余发,发射用火药近十万斤,每炮配有一名炮长(伍曹)、两名炮手、两名弓矛护卫(配备弓箭、盾牌和长矛,炮长和炮手只配备腰刀自卫),每五门火炮组成一个炮队,配有一名队官(队曹),火器营官兵待遇,比起普通部队,均要高出一级,普通士兵已经是伍曹待遇,队官更是参军校尉待遇。火器营的最高统领是正五品车骑将军,待遇却与从四品骠骑将军相同。

    这一次,我把一百二十门“重型”火炮中的一百门,用在了“东征”。

    为此,一些大型战船,特别是新建的,都做了改动,安装了装备火炮的设施,这种“基座”不是固定,而是往复式的,可以有效缓解后座力。

    木质战船,如果两舷一起开炮,会将战船本身撕裂,这个常识,古人不懂,我却明白,所以,尽管两舷都有安装火炮的基座,但是所有的火炮,都被命令装在一侧,为了保持平衡,另外一侧载运了大量物资“压舱”。

    因为火炮数量有限,所有火炮,均由火器营士兵上船操控………水师士兵并没有受过训练。所有火炮都是可以拆卸的,装上木制轮子,可以用于陆战,既可以用马牵拉,也可以人力运送。

    于是,石堡里的倭军遇到了可怕的一幕。

    因为可以排列战船的范围有限………火炮射程毕竟只有三百米,参与第一轮炮击的,只有五艘战船,二十门火炮。

    但是即便如此,也足够倭军胆战心惊的了。

    “天火在闪耀,天雷在炸响,坚固的山石崩裂了,石墙很快塌陷。”这是幸存的倭国士兵事后的回忆。

    其实,当时的火炮,虽然可以爆炸………比发射实心的石、铁弹威力要大得多,但与现在的炸弹,根本不能比,毕竟装药只有几斤,还是效力远比黄色炸药低下的黑火药。

    但是倭军的石堡,也不是“钢筋混凝土”,不过用山石仓促垒就,连普通的城墙都比不上,山石间不过用些稀泥“粘合”,在火炮重击下,当然很容易击塌。

    对于火炮,倭军根本没有心理准备,他们原本估计,隋军战船攻坚利器,不过是些重弩,射土质墙威力巨大,射石墙就大打折扣了。

    而隋军更是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四座石堡,只打一个。

    发射了一千发炮弹………当然实际命中的大约两百发而已,要知道那时的火炮根本没有“火控系统”,又是在海浪中颠簸,命中率自然较低,第一波的战船带的炮弹也就打光了,于是换上第二波,又是五条船,继续轰。

    等到第二波轰完,倭军的石堡也就千疮百孔了,于是调上二十条战船,用强弩继续攻击………没了石墙,隋军的强弩又可以发威了。

    而装备火炮的战船又照本宣科,对着第二座石堡如法炮制。

    轰下两座石堡,登陆场就打开了。另外两座石堡里的倭军,因为距离较远,已经不能对登陆的隋军造成威胁,让他们离开“乌龟壳”主动出击,更是借他个胆子也不敢。

    虽然两座石堡里还有两三百残余的倭军,但是这点力量,对隋军根本没有什么威胁。

    很快,隋军就有三千多人登陆,肃清了两座石堡的残敌。

    然后,隋军暂停了下来,并没有乘胜追击。

    他们在等。

    等战船上的火炮卸下来,装上轮子,运上岸。

    当然,更多的隋军在继续登陆,虽然是先锋,但登陆的陆军兵力,却也有两万,还有大批辎重物资。

    火炮的登陆,自然是优先安排的。

    两个时辰后,五十门火炮已经上岸。

    第三座石堡在劫难逃。这一次,五十门火炮可以一起发射,而且在陆地上,命中率自然更高,顷刻间,第三座石堡便被轰了个七零八落。

    至于第四座石堡,守军早已逃之夭夭。那时候,日本还没有什么“武士道”。

    等到夜色降临,隋军已经完成了第一批两万人的登陆,还有大批物资,控制了一个宽二十余里,深入内陆十至二十余里的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