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家重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场历时百年、规模空前的人口大迁徙,史称“洪武赶散”或“红巾赶散”。

  祖居苏州句容的江南望族虞氏一脉,其首字辈共五十八个兄弟,正是在洪武初年这场惨绝人寰的人口大迁徙中,率全家数百口从苏州的阊门出发,在官军的押解下,走水路来到当时是漫漫盐碱地和一片无边芦苇荒滩的苏北,煮盐捕鱼,插草为标,垦荒建埠,繁衍生息,人丁逐渐兴旺起来。

  虞氏“五十八首”定居苏北后,在其后的数百年里,历经明、清两朝及民国期间的大混乱,其分支又多次迁徙,到新中国成立时,苏北虞氏子孙已经遍布全国各地。

  到虞松远父亲虞新河这辈时,因数十年战乱频仍,曾经高大威严的苏北虞氏宗祠,早已湮灭于战火销烟中。留在苏北祖籍的也仅剩数万人,分布在以虞家村为中心的若干自然村中。

  虞松远从未见过自己的爷爷奶奶、舅爹舅奶(苏北方言,外公外婆),更不用说享受来自他们的疼爱。父亲和小爷从来对自己的家世讳莫如深,虞松远年龄稍大后,只能从村里的老人们口中,打探得一星半点自己曾经辉煌的家世。

  
 第二章 浴火重生 '本章字数:3390 最新更新时间:2013…12…25 22:57:17。0'
   日本人来之前,爷爷是虞家村的族长,也是著名乡绅。1939年春,日军从二圣港登陆,很快占领了灌江县城和灌河两岸的广大乡村。

  1940年夏天,驻灌江县城的日伪军突然围困了虞家村。日本人逼迫爷爷出任县维持会副会长,如果不从,将烧毁虞氏宗祠,并烧死他夫妻二人和全家。

  正值盛年的爷爷没有犹豫,虽然只是一介乡绅,在苟且生命与民族大义面前,他选择了后者。当辉煌的虞氏宗祠和虞家老宅被日伪军点着,即将变成一片火海时,爷爷没有丝毫胆怯,却捋着长须,面对日寇的刺刀仰天长笑。

  他拄着拐杖,戴着瓜皮帽子,搀着盛装的奶奶,在虞家村数百名村民的注目下,一步一步地,颤巍巍地,走进烈焰之中。全家二十余口老少,抱在一起,与虞氏宗祠、虞家老宅一起,被熊熊大火化为灰烬。

  那一年,爷爷五十出头,奶奶不到四十岁。

  老人们说,日本人撤走后,大火烧了大半夜,虞氏宗祠、虞家老宅成了一片断垣残壁,虞家村男女老少几百口,全部跪倒在废墟前,痛哭失声。凌晨时分,天降暴雨,呜呜咽咽、噼噼啪啪的大暴雨,一直下了二天两夜。

  虞氏宗祠和虞家老宅大火烧起之时,虞新河带着弟弟虞新民和佘文芳、佘文秀姐妹,躲在家塾内院的枯井之下。这口枯井,底下有一个砖砌的小房间,里面常备少量水和食物。井口被藏匿在夹墙之内,较为隐蔽。

  日本人来了后,爷爷为了防备为一,专门改建了书塾,秘建了这一设施,作为危急时儿女们的逃生之路,不想还真派上了用场。

  日军突然进村,在抓走爷爷奶奶时,已经将全村封锁。爷爷请的家塾老师佘先生,在日寇进入家塾搜查之前,迅速将四个孩子推进夹墙之内,并让他们进入枯井中躲藏。而他自己,安然端坐在家塾之内,铁心追随虞老爷夫妇踏焰西去。

  佘先生也是大户人家出身,是从沈阳逃难而来的旧式文人,还是前清的秀才。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天文地理,无所不晓。

  芦沟桥事变后,他带着两个女儿,从北平顺着陇海路,一路逃荒到苏北。当时,饿殍枕藉,遍地难民。奶奶专门在村里开了粥棚,救济逃荒的难民。

  据说佘先生带着两个十岁出头的同胞女儿,走到虞家村时,三人都走不动了。或者这就是缘分,奶奶在粥棚内看到佘先生的两个泥猴子一样的孪生女儿时,小脚也就跟着就挪不动了。

  两个小姐妹头发乱得象一堆稻草,身上脏得象两个泥人,睁着两双惊恐的大眼睛,怯生生地看着奶奶。奶奶将她们领回家里,让她们洗澡换衣,收留了她们父女三人。

  爷爷只与佘先生交谈了一次,便请他做起了家塾的老师,奶奶则收佘氏姐妹俩为义女。从此,佘先生便在虞家村安顿下来,做了两年多时间的家塾先生,教虞新河、虞新民兄弟和自己两个女儿读书。

  虞氏宗祠和虞家老宅被焚毁的当夜,凌晨时分,虞新河带着弟弟虞新民和两个小姐妹,冒着大雨钻出废墟,逃离村庄。他们躲躲藏藏,避开村庄和行人,步行向东走了一天二夜,来到海边千里芦苇荡内的一个小村庄。

  虞新河的姨父姨母家,正是在这个叫半沙村的小村庄里。已经14岁的虞新河带着三个都是11岁的弟弟妹妹,在姨父姨母家躲藏了两年。1943年春节后,他们离开姨父家,开始流浪四乡,只到日本人投降后,才返回虞家村。

  虽然父亲母亲和小爷小婶对这二年的经历,口风很严,不曾对外透露一星半点。但村里的老人们都信誓旦旦地说,这两年间,县城和全县各据点,一天也没安宁过,日本人、汉奸一旦落单,就会被人杀死。到日本人投降前,参与虞家村大屠杀的日本人和汉奸,基本都被追杀殆尽。

  虞松远曾感到怀疑,也觉得难以想象。父亲当时只有16岁,而妈妈和小爷小婶都只有13岁,他们只是四个孩子,这怎么可能?

  姨父家所在的半沙村,离日军据点二圣港只有三十多华里。这里人烟稀少,村庄四周都是草滩和芦苇荡,偏僻荒凉,是一个游击区。与这里相隔不足二十公里的废黄河和中山河南边,就是新四军三师八旅的根据地。

  姨父叫章文伯,是一个小地主,与虞松远爷爷一样,都是有胆有识有血性的苏北进步乡绅。他自幼习武,性格刚烈,曾在军阀张邦昌的部队当过两年营长。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奉军陈师长江。1925年10月,孙传芳吹起反奉号角,奉军大败,江苏督办杨宇霆仓皇北逃。此战直军大胜,孙传芳成了五省联军总司令,苏北全境被直军占领。兵锋直达徐州,与山东督办张宗昌对峙。

  姨父重伤,不得不离开东北军。他带着全家躲到海滨千里荒草滩和芦苇荡中,垦荒种田,逐渐有了家业。姨父生性刚烈,宁折不弯,在东北军数年,骨子里面染上了不少绿林豪情。用姨母的话说,是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

  在姨父家两年,虞新河和虞新民兄弟跟着姨父习武、练枪法,力气、武功、枪法都大有进步,尤其是虞新河的长短枪枪法,虞新民的飞刀神技,几乎都到了百发百中的地步。一心报仇雪恨的佘氏姐妹俩,也跟着哥哥习武练功。

  1942年农历二月初六夜里,天气阴沉,乌云翻滚。驻在二圣港的日军一个小队,加上伪盐警队共150多人,对二圣港周边乡下进行扫荡。

  鬼子从村外的三座坟方向奔袭而来,村里及周边村庄的村民都跑反去了。姨父没有跑,他带着虞新河、虞新民兄弟,以及自己的两个儿子、五个侄子,下决心利用暗夜攻击这股日伪军。

  日伪军带着一百多辆小推车,车上装满了从沿途村庄抢劫来的粮食、物资。他们迅速包围了半沙村,见村民都已经跑反去了,村庄内阒无人声,便准备进村抢劫。姨父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一个侄子,守在村庄西头。虞新河、虞新民带着其他人守在村庄东头。

  只有13岁的佘氏姐妹,则一人提着一支盒子枪,每人的腰上都挂着两枚日本产的香瓜手雷。她们守着内宅的门,负责保护姨母的安全。姨母腰里也插着手枪,她按照姨父的安排,将细软打好两个包袱,随时准备向中山河南岸转移。

  “砰!”

  当日伪军大摇大摆地快接近村庄时,姨父的盒子炮率先响了。十几枝长短枪立即泼出一阵弹雨,几枚日本生产的香瓜手雷,在敌丛中爆炸。敌伪毫无防备,一下被打倒**人,剩余的敌人立即逃回了村外的壕沟内。

  日伪军迅速整理队伍,开始攻击村庄。两个掷弹筒象长了眼睛一样,不时对村庄内的火力点进行轰击,姨父的两个侄子都被炸伤,三名家丁被炸死。虞新河手上的家伙是一长两短,他带着仅13岁的虞新民,迅速爬到草房顶上。两人精确瞄,连续几枪干掉了日军掷弹手。

  日军的机枪象长了眼睛一样,迅速向他们泼来一阵弹雨,兄弟俩已经快速转移到旁边的房顶上,精确击杀敌两名机枪手。他们不断变换位置,从一间房屋顶跳到另一间房屋顶,不断精确点射露出脑袋的昌伪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