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欢乐大世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申一盘算石头的运费,哎,觉着这是个空子得钻!于是想了个馊主意——以旧代新。往上报,完全探险新石头。其实呢,都用的是旧石头。
    那位说了:哎,旧石头怎么用啊?不是都磨得坑洼不平了吗?
    啊,对呀。可和申有主意。他给来个“御路翻个儿”!把御路上的旧石头拆下来,没挪窝儿,原地翻过来,一翻个儿,又对付那儿啦。
    光“御路翻个儿”这一项,和申腰包儿就塞鼓啦,贪污十几万哪!
    刘墉调查清楚了。好你个和申,竟敢“御路翻个儿”,虚报冒领!行嘞!连夜写好奏折,转天上殿就参:
    “臣刘墉有奏折呈上,请万岁龙目御览。”
    “呈将上来。”
    小太监把奏折递到龙书案。乾隆一瞧,嚯!真没少写呀,这得看到什么时候哇?!
    “刘墉,这上边儿都是些什么事儿啊?”
    刘墉一听,噢,合着我白写啦!
    没法子,皇上不愿意看,我说吧。口奏:
    “万岁,和申有负圣恩,竟然‘御路翻个儿’,以旧代新,虚报冒领,枉法贪赃,理应治罪!”
    乾隆一琢磨,和申监修御路,是我赏给他的差事呀。当时你刘墉就反对,今儿个又来参和申,嗯,这个折子,不能准!
    “刘墉,此事,待朕查明之后,再作处议,你下殿去吧!”
    哎,给窝回来啦!
    刘墉心说,一本儿参不下来,没关系,咱们接碴儿来!要不怎么刘墉外号儿叫“刘三本儿”呢。起码参三本儿。这刚头一本儿。哎,还差两本儿哪!
    第二天早朝,刘墉来到金殿,还是这套:
    “臣有奏折呈上,请万岁龙目御览。”
    乾隆心说,我不用看,跟昨天那本一样。
    “刘墉,我没工夫看,你说吧。”
    “和申竟然‘御路翻个儿’,以旧代新,虚报冒领,枉法贪赃……”
    没等刘墉说完,就让乾隆给拦住了:
    “行了,行了。此事朕已知晓,待查明之后,再作处义,下殿去吧!”
    好嘛,又白说了!
    刘墉真不愧叫刘三本儿。第三天早朝,往品级台前一跪,又递上奏折了!
    乾隆一看,嗬!心里这份儿腻味。可又说不出来。气得把身子一扭。心想,不成!自己在宝座上,不能让人看出来坐偏了呀,又把脸儿转过来啦——来了个偏身儿正脸儿!
    哎,这回照相合适啦!
    刘墉说:“臣在奏折呈上,请万岁龙目御览。”
    “不用呈啦,说吧!”
    “启奏万岁,和申有负圣恩,竟然‘御路翻个儿’……”
    刚说到这儿,乾隆接过来了:
    “啊,以旧代新,虚报冒领,枉法贪赃……对不对呀?哎,我都背下来啦。‘御路翻个儿’,‘御路翻个儿’,连着三天啦!刘墉啊,不是朕不准你的本,你太过份啦。左参文,右参武,参完总兵,参巡抚,你没完啦。今儿又参和申,我要是准了,明儿还不参朕我呀?!”
    哎,还真说对啦!现在还没到时候哪,后来刘墉还真把乾隆给参啦!
    一连三天,皇上都没准本。和申得意啦,在朝房里冲刘墉直拉闲话:
    “啊,刘中堂,虽然您把八句上谕答上来了,顺天府秋捐归您啦,八旗兵丁一年的赏讨下来了。可也别太高兴过份了,我劝您,每顿饭还是少吃点儿为好啊。”
    刘墉一琢磨,噢,我吃多了撑的呀?!
    “要不是吃多了,怎么能胡说哪,什么虚报冒领啦、枉法贪赃啦……,您怎么知道我贪赃呢?噢,这条御路是您监的工?是您算的帐?还是我把银子跟您分了?”
    “噢,我也贪赃啊?!”
    嗬!这话气人哪!
    刘墉心说,好你个和申,仗着皇上护着你,这么飞扬跋扈,行啦,搁着你的,放着我的,咱们是骑驴看帐本儿——走着瞧、到了算!我要不把你参倒喽,就不叫刘三本儿!
    哎,刘墉可真够绝的,到底想了一个绝招把和申参下来啦。什么绝招,待会儿再说。先说乾隆再想兜着,兜不住了。只得传旨:责令和申,把这三十里御路,完全换成房山的新石头。
    嗬!这回和申是屎壳螂掉饼铛上——忙了爪儿啦!赶紧操办着从房山拉石头。原先“御路翻个儿”赚那十几万银子,又全贴里头啦!
    乾隆问刘墉:
    “刘墉,朕已从重处置了和申,行了吧?”
    刘墉心说,本来就应该用新石头嘛!这还算从重哪?
    眼珠一转,有了!跟着朝上磕头:
    “我主万岁乃有道明君。万岁,您看……反正,和中堂得从房山拉石头,就让他顺手儿把‘败家石’也弄回来吧!”
    什么是“败家石”啊?
    您现在逛颐和园,在乐寿堂前边儿,有块大石头,形如灵芝,叫“青芝岫”。哎,那就是“败家石”。
    说在明朝啊,北京有家富商,姓米。爱石成癖,专门收集奇峰怪石。有一回呀,他在房山石窝儿里,看见这块石头了。嗬!爱上啦。赶紧雇人往外运。这钱花扯了去啦!好不容易运到良乡,还没出房山县哪,哎,就没钱了!家财耗尽,是倾家荡产。结果石头没运回来,家败了。您瞧这倒霉劲儿!所以,大伙管这块石头叫“败家石”,又叫“倒霉石”。
    刘墉这么一提,乾隆就说了:
    “行啊。和申,你把这块石头运回来吧。”
    “啊?!”
    和申当时一激灵!什么?运那块倒霉的“败家石”?噢,想让我也败家、倒霉呀!嘿!忙说:
    “主子明鉴,败家石废弃良乡,已历百年,乃不祥之物,今若搬进宫内,有碍国运哪!”
    刘墉说:“唉,此石形如灵芝,颇有灵气。必得有福命大之人,才能擎受。米家福浅命薄,致使财尽家败。难道说我主万岁也福浅寿短吗?”
    和申说:“那什么……我……这……”
    怎么?他不敢说乾隆寿短命溥啊!
    只好说:“主子,此石名曰:‘败家石’,实为不雅呀!”
    哎,他又在名儿上找辙了。
    刘墉说:“不要紧,请万岁降旨,赏赐佳名。”
    给起个好名儿。乾隆说:
    “对,朕当赐名为‘青芝岫’!”
    哎,打这儿起,这石头就叫“青芝岫”啦!
    刘墉说:“和中堂。万岁已赏下名儿来啦。您怎么样啊?”
    “什么怎么样啊?我……遵旨吧!”
    刘墉一瞧,和申应承下来了。心说:还得气气你。
    “啊,和中堂,您甭为难,反正,也得拉石头。这对您来说,是捎带手儿的事儿,花不了多少钱!”
    啊?还花不了多少钱哪!
    没法子,运吧!光运“败家石”,又搭进好几万。这下子,和申由姥姥家赔到舅舅家去啦,赔大发啦!
    有人问了:刘墉用什么法子在乾隆面前,把和申参倒了呢?
    哎,这招儿太高了!乾隆不能不准刘墉的本。是这么参的——
    当时在清代,文武百官每天上朝,得穿朝服。补褂朝珠,顶戴花翎!从朝服上,能分出“文”、“武”。怎么分呢?讲究“文禽武兽”。就是文官朝服上绣的是飞禽;武将朝服上绣的是走兽。
    身穿朝服,上殿面君,也有规矩。得双手捧朝珠,低头看二纽儿,就是褂子上的第二个纽绊儿。为什么呢?回话的时候,不能跟皇上对眼光儿。低头看二纽儿,老看这第二个纽绊儿,就跟皇上对不了眼光儿了。要把这忘了,忘了就糟啦。跟皇上一说话:
    (学抬头状)“啊,哎……”
    得!麻烦啦!“仰面视君”,有刺王杀驾之嫌。哎,这就拉出去砍啦!就这么大罪过儿。专制嘛!
    走起道儿来,得迈方步,亮靴底儿,一步三摇。这相儿——(学混身哆嗦走路状)。这叫“宁湿衣不乱步”。怎么个“宁湿衣不乱步”呢?就是下雨的时候,宁可把衣服淋湿了,步伐也不能乱喽。
    下小雨儿?这样走(学状);
    下大雨?也这样走(学状);
    下雹子?还这样走(学状);
    下刀子?那……就跑了!
    也没有下刀子的。反正,不管怎么样,老这样走(学状)。哎,您别乐,真这样走。要不怎么清代当大官儿的,他身上都没虱子呢?有!也给抖落下去啦!
    清代的官场制度就这么严格。可刘墉呢,这天故意的把朝服翻过来穿上了。朝珠挂脖子后头啦,帽子倒着戴着。哎,就把和申参下来啦。怎么参的呢?刘墉出了朝房就喊:
    “臣刘墉有本!”
    奏事处的小太监得传他呀:
    “万岁有旨,宣刘墉……噗!”
    本来想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