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论辩胜术-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论语。颜渊》中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意思就是说,天下的人都是兄弟,而所有的兄弟都是男的,所以天下的人都是男的。“

“兄弟”

本来是指哥哥和弟弟的意思,在这种意义的基础上,人们应用比喻的方式产生了一种转义,即“团结友爱”

的意义,这种转义又叫比喻义,原始义与比喻义是有区别的,而甲却故意混淆这之间的区别来混淆是非,这只能算是诡辩。

语义有时会具有某种流变性,同样的词或句子在不同的

 460



054。论 辩 胜 术

交际论辩环境中,在与不同的语言单位组合的过程中,意义可能会有差异,甚至发生意义的转移。诡辩者则会利用语义的这种流变性,期望它在不知不觉之中转向于己有利而不利于对手的方面,进而将对手制服。请看这么一则推论。

人是动物,小张是人,所以小张是动物。

这一议论从推理的角度来说,并没有什么错误,并且大小前提都是真的,但这一结论却是小张无论如何也不愿意接受的。这是因为,大前提中“人是动物”中的“人”是作为生物的人;小前提“小张是人”中的“人”既可作为生物的人,又可作为社会的人;而在结论中,小张这个人却又仅仅是指社会的人,这之间的意义呈现了明显的流变性,发生了变化与转移,小张当然不可能接受将他与畜牲等同的骂人性质的结论了。

语言中的词还有所谓兼类现象,它们读音、形体相同,意义也有一定的联系,但在不同的语境中属于不同的词类,具有不同的词汇意义和语法特点。诡辩者也会故意利用这种词的兼类现象来混淆是非。比如有这么一段论辩:有一次,甲与乙打赌,甲说:“铁锤锤鸡蛋锤不破!”

乙说:“锤得破!”

“锤不破!”

 461

论 辩 胜 术。

154。

他们争来争去,没有结果,于是请来证人,立下条约:“铁锤锤鸡蛋,锤不破,乙请一桌酒席;锤破了,甲请一桌酒席。”乙拿来鸡蛋和铁锤,用锤使劲打下去,鸡蛋碎了。

“这不是破了吗?”乙说。

“蛋是破了,可我说的是锤不破啊!”

在“铁锤锤鸡蛋锤不破”这一语句中,第一个“锤”是名词,表示一种工具;第二个“锤”是动词,表示一种动作行为。第三个“锤”可以理解成名词,也可理解成动词,似乎都说得通。甲正是利用这一兼类现象使得乙上当受骗。其它又如:“奖给你西服一套。”

“套”可作量词,奖给对方一套西服;也可作动词,用西服在你身上套一下,算是奖赏。

“奖给你帽子一顶。”

同样“顶”可作量词,奖给对方一顶帽子;也可作动词,用帽子让你的头顶一下,算是奖赏。

碰到这样的诡辩者,我们可要注意别上当。

 462



254。论 辩 胜 术

滥用停顿

语句中停顿的位置不同,表达的含义就可以有所不同,有时甚至会截然相反。比如《论语。泰伯》中有这么一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由于古书没有标点,因而不同的人出于自己的需要对该语句作出不同的停顿,所表达的意义就相去甚远。持批判态度的人说,孔子这句话是愚民政策,因为他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那是说,人民只可以去奴役他们,不可以让他们知道什么。而持赞美观点的人说,这句话有较高的民主意味,因为他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那是说,当人民觉悟较高,让他们自由行动;思想觉悟不高,就让他们懂得道理。

而有的诡辩者却会故意通过改变语句的停顿来达到其诡辩目的,这就是滥用停顿式诡辩。比如,算命、相面、占卜之类的江湖骗子,他们骗人的手法之一便是通过滥用停顿来说活络话,正说也行,反说也通,随机应变,视情而解。当

 463

论 辩 胜 术。

354。

问到父母有殁情况时,他们爱说一句:“父在母先亡。”如果事实上母亲先死了,就断为:“父在,母先亡。”

如果事实上父亲先死了,又可断为:“父在母先,亡。”

如果父母均已去世,这总该有个先后,可以解得通;如果父母均还健在,又可说是在预言未来。因而这就使人觉得他的话永远都是正确的,其实这不过是地道的诡辩。

又如。

当有人问工作,婚姻情况时,他们又爱说:“有事不能闲呆。”

“有妻不能光棍。”

如果你有职业、有妻子,他们就这样停顿:“有事,不能闲呆。”

“有妻,不能光棍。”

既然有职业,就不能在家闲呆着;既然有老婆当然就不是光棍。如果你没有职业、没有妻子,他们又会这样停顿:“有事不能,闲呆。”

“有妻不能,光棍。”

既然没有职业,只好在家闲呆着;既然眼下没有妻子,就只能算是光棍了。

不管在哪种情况下,他们的话都是灵验的。

 464



454。论 辩 胜 术

借助谐音

有些汉字字形字义不同,但是它们的读音却相同或相近,这种现象就叫谐音。诡辩者往往借助谐音现象来达到其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诡辩目的,这就是借助谐音式诡辩。

《唐阙史》中记载有这么一个故事:戏子李可及在宫中演滑稽戏,并声称自己精通三教。于是皇帝问:“你既然精通三教,那释迦如来是什么人?”

“妇人。”李可及答道。

“为什么是妇人?”皇帝吃了一惊,问道。

“金刚经云:‘敷坐而坐’,有夫有儿,不是妇人又是什么?”

皇帝一听哈哈大笑,又问:“太上老君是什么人?”

“也是妇人。

道德经云‘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如果不是妇人,怎么会有娠呢?“

皇帝又是一笑:“文宣王是什么人?”

“也是妇人。论语云:‘沽之哉!沽之哉!我待价者也。

‘如果不是妇人,干吗要等待出嫁呢?“

本来,释迦牟尼、老子、孔子都是男人,但是,李可及

 465

论 辩 胜 术。

54。

根据“敷”

、“而”跟“夫”

、“儿”音同,“身”跟“娠”音同,“价”跟“嫁”音同,并利用这些音同现象把他们都说成是妇人,这就非常荒唐可笑了。他这是借助谐音式诡辩。

借助谐音式诡辩的荒谬性就在于,他是利用字词的音同、音近等来偷换概念,我们要制服这种诡辩,就必须首先确定它们的精确含义,使得对方无法偷换。比如:据说张班和鲁班是师兄弟,木匠的手艺也很高超。有一次,张班给一个财主修建台阁。财主和他口头约定,如果修建的台阁合他的心意,赏五马驮银子,外带一担米,两只猪,三坛酒。

台阁修好了,财主里里外外都检查遍了,半点毛病也找不出来,该按约定条件付报酬了,财主叫家丁牵来五匹马,并排站着,背上横搁一块大木板,木板上放了一块比指甲还小的银子。财主说:“这就是五马驮银子。”接着财主拿来用鸡蛋壳装的米粒说:“这就是外赏你的‘一蛋米’。”然后财主又从纸匣里拉出两个蜘蛛,说:“这是‘两蜘蛛’”。最后,他把手指头在只装有半杯酒的酒盅里蘸了一下,向前弹动三下,对张班说:“这是‘三弹酒’。”

这里财主就是利用“一蛋米”

、“两蜘蛛‘、”三弹酒“与”一担米“

、“两只猪”

、“三坛酒”的谐音,利用“五马驮银子”的歧义,混淆是非,企图赖帐。如果当初用文字书写下来,精确规定其含义,财主的诡辩就注定要破产。

 466



654。论 辩 胜 术

借助歧义

在自然语言中,有时同样一句话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这就是歧义现象。

比如,有个老方丈问众僧:“有一个偈子的内容是:绵绵阴雨两人行,奈知天不淋一人?你们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一个和尚说:“这是因为有一个人穿了蓑衣,另一个没穿。”

又一个和尚说:“这是下的局部性阵雨,所以一个挨了淋,另一个没挨淋。”

还有一个和尚说:“这是因为一个人走在路当中,另一个则走在屋檐下。”互相争论,没有结果。

最后老方丈解释说:“你们众人都执著于‘不淋一人’的文字,当然就无法发现真相了,说是‘不淋一人’,那不是说两个人都淋湿了吗?”

这里的“不淋一人”就是有歧义的,它可表示为有一个人没淋湿,也可表示为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