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了几年,桓玄反对专制朝政的司马道子,士人纷纷归附,陶渊明也随之投其帐下当了幕僚,希望能干一番事业,可桓玄是个野心家,以讨逆为名招兵买马,为篡夺帝位做准备。这使陶渊明深感失望,第二年,正逢母亲去世,陶渊明便趁机辞职回乡了。陶渊明虽然归耕田园,但内心深处仍涌动着儒家济世救民的思想,渴望功成名就,再找机会一试身手。
不久,东晋局势再度变化,刘裕讨伐桓玄,恢复晋室,陶渊明以为晋室由此可获中兴,便第三次出仕,做了刘裕的参军。但他很快发现刘裕与桓玄不过是一丘之貉,便又离开刘裕,到江州刺史刘敬宣手下做参军。
不久,陶渊明当了彭泽县令。当年冬天,州里派人来彭泽巡查政务,陶渊明身为县令,当亲自迎接。他本来讨厌这些殃民之徒,便穿便服去应酬,一个老于世故的县吏深知官场规矩,赶忙提醒他〃当束带见之〃。陶渊明实在不愿屈就迎逢,便说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随即挂冠而去。直到这时,他才对官场认识清楚,对仕途和抱负也看淡了,绝望了。
陶渊明是很聪明的,但又有些书生气,所以总想入仕有所作为;只是在屡次碰壁之后才认清官场的本质,抱定了不合作的超然态度,发出了〃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感叹。〃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对以后怎么做总算明白了,从此过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悠闲生活。这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吧!
第65节:进与退的做人智慧与方与圆的做事哲学(3)
我们并不主张那种消极避世无所为的人生态度,但当欲求之途已无路可进,抱负已无从施展之际,恰到好处的退隐确确实实是一种明智之举。
在变局中求生存
在变局中求生存,是几千年来中国民间的一种心照不宣的生存哲学,一切都是为了活下去而已。〃变〃的表现形式千变万化,最令人难以捉摸,有大变,有小变,有全局变,有局部变,有质变,有量变,认识到变化并不是一件难事,难在认识到所面临的变化的性质和特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应对变化。
李鸿章的长处正在于此,因为明变,使他引领风潮,成为当时社会最有见识的实力派官员。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社会剧烈动荡和社会性质发生变异的特殊时期。空前强大的外国侵略者,威胁着清朝的生存。这些侵略者不仅只用少数兵力就直捣中国的京城,迫使咸丰皇帝俯首求和,而且,其侵略触角还广泛地伸向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多领域,引起中国政治格局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异。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国门刚被打开,一些有识之士就已察觉到,中国正面临着〃千古之变局〃,甚至发出了〃此华洋之变局,亦千古之创局〃的惊呼。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后果更令人触目惊心,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如冯桂芬、薛福成、王韬等,或著文,或上书,痛陈列强侵略深入的现状,论证中国正在经历着〃千古变局〃。
19世纪50年代初,李鸿章投身镇压太平天国。在与外国侵略者的军事合作中,李鸿章获得了许多对西方的感性认识,开扩了视野,因而较快地接受了〃变局〃的观点,并结合切身的体验,形成了自己的时局观。
同治三年(1864年)秋,李鸿章在致友僚的信中,就以〃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中国,内则狎处辇毂之下,外则布满江海之间〃来描述西方列强深入侵略的状况。1865年,他又在一封私人的信函中,以〃千古变局〃来概括时势。同治十一年(1872年)六月,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他分别写了两份奏疏,全面论述了时局的特点。在第一份奏疏中,他写道:
第66节:进与退的做人智慧与方与圆的做事哲学(4)
〃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东北,闯入中国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西人专恃其枪炮轮船之精利,故能横行于中土。中国向用之器械,不敌彼等,是以受制于西人。〃
李鸿章对时局的认识,首先在于承认〃变〃,并且十分重视这个〃变〃。这代表了清朝内外一部分较能正视现实并想努力加以挽救的官僚士大夫的思想,而与另一些闭目塞听的顽固派相区别。他常用这种变局观批驳那些不识时务者,抨击许多〃士大夫囿于章句之学,而昧于数千年来一大变局〃,以唤起人们的民族忧患意识。
变局观是李鸿章政治主张的出发点,也是他推行洋务运动及考虑各项对内对外政策的主要客观依据。他迫切要求改变这种现状,并且,还发出了〃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的豪言壮语、并认定只要〃内外臣工,同心同等、以图自治自强之要,则敌国外患未必非中国振兴之资,是在一转瞬间而已〃。
李鸿章较早地感触到了中外关系和客观环境的巨变,认识到中国与西方在武器和科学技术上存在的巨大差距,从而吁请清政府适应形势,学习西方的长处,力图自强,其思想具有开明性、进步性。同时,正因为他准确地把握了当时的局势,使得他成为晚清政府离不开的人物。基于变局的认识,李鸿章推动深化洋务运动,利用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将中国引上近代化的道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精心琢磨进与退的奥妙
人生当有进有退,一味地退,则失,此之谓冒失。有些人只能择其一故无所大成;聪明的人,能兼具两者,故超人一筹。如果拿李鸿章和曾国藩相比,即属于后者,他从曾国藩身上深悟了进退之道。曾国藩是儒将,也是军事家,他知道,有较量就会有胜负,负的一方如果负隅顽抗,可能落得个头破血流的下场。因而当退则退,退守之后再谋良策。退,也要讲究艺术。如果一味败退,对方必定乘胜追击,欲置己方于死地而后快,己方则难免再陷入被动的局面;如若佯进实退,明进暗退,则可悄然退出,保全自己。李鸿章在这方面大受启发。
第67节:进与退的做人智慧与方与圆的做事哲学(5)
李鸿章曾私下对同僚说:〃曾公进退之法,令人琢磨。尤其是善察人面,可谓卓绝。〃
曾国藩对进退之道另有体悟。他说:身当时任,首先应是造就自己进取的资本。如何造就,那就是靠一种坚忍和执著,用知识和学问来武装自己的心灵。
曾国藩平生爱好学习,从少年至老年期,没有一天不读书。他所受书籍的影响,是非常的巨大而且深厚。他所说的:〃心灵不牵执于物,随遇而安,不为以后的事操心,专心过好现在,对于已经过去的事不长依恋。〃即使放在今天,仍然是很高明的处世之道。
对于人生的进退,最易造成两种错误的行为,一是盲人骑瞎马式的莽撞,一是自暴自弃的沉沦。曾国藩虽善于忍让,但也有不愿退却的时候,如拒交关防一事,则看出他也有争的一面。李鸿章最感兴趣的也正是这一点。
给李鸿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件事是:曾国藩为钦差大臣镇压捻军,当时刘秉璋作为辅佐军事的襄办之官,献防守运河之策,于是清军在河岸修起长墙,阻止捻军马队渡过,试图把他们围在一个角落里聚而歼之。李鸿章在江督行署,力争不可,亲自给刘秉璋写信说:〃古代有万里长城,现在有万里长墙,秦始皇没有意料到在一千多年后遇到公等为知音。〃显然带有嘲讽的味道。刘秉璋率万人渡运河,接到李鸿章的公文,说粮饷缺乏不能够增兵。李鸿章事事进行干涉,大多像此类事情一样。并且时常上报情况,条陈军务,曾国藩很不满意李的这种做法。等到时间长久,军无战功,清政府让李鸿章接替为统帅,曾国藩感觉惭愧,不忍心离去,自己请求留在军营中继续效力。李鸿章接任后,急忙派人到曾国藩驻所领取钦差大臣的〃关防〃。曾国藩说:〃关防,是重要的东西;将帅交接,是大事,他不自重,急着要拿去,弄没了怎么办?况且我还留在这里。〃李鸿章派人百般劝说,让他回到两江总督之任上,曾国藩也没有答应。有人给李出主意,并调停说乾隆时西征的军队用大学士为管粮草的官,地位也与钦差大臣相等。曾国藩故意装作不懂,说:〃说的是什么?〃刘秉璋说:〃现在您回到两江总督之任,就是大学士管粮草的官职呀。〃李鸿章又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