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借力“湘勇”,威服群雄
曾国藩是文人出身,除非情况特殊,朝廷是不可能划出军队由他统领的,而太平天国反清浪潮则为曾国藩顺利地招兵买马找到了借口。鉴于清军累战不利,太平军气焰嚣张,清政府决定授权给那些地主阶级,让他们组建军队,平讨叛逆。借着这股东风,曾国藩接到了咸丰皇帝的圣旨——下乡办团练。于是他回到湖南老家,开始着手组建“湘勇”。
由于是自筹粮饷,湘勇薪俸又远远高于绿营军,所以每个月曾国藩都要为银子发愁。起初办团练,他是依靠当地财团、富户以及自己常年积攒下的一点积蓄来完成的。到了后来,为了增强自身战斗力,湘勇数量越来越大,富商们也渐渐感到吃力了,抱着对这些友人的歉意,曾国藩诚惶诚恐地上书给皇帝,看看能不能从国库支出一部分银子来供养湘勇。执政者对于这个点子很不满意,但是为了稳住自己的江山,远在朝堂之上的国君还是发下了圣旨:地方政府要向协助剿匪的武装团练输饷,具体事宜视情况而定。落实到曾国藩,因他常年在江浙一带活动,那么他的“湘勇”就理应由两江总督主持输饷。
本来,“为湘勇输饷”是国家政策,但因触动了地方政府利益,很多地方官员就施展权术,能拖就拖,能不给就不给。很多时候,湘勇的军费开支都是曾国藩自己解决的。而必要的时候,就只能利用手中的武力来做文章,曾国藩这样想了,也这样做了。
1861年,太平军包围了杭州,太守王有龄是文人出身,自知敌不过太平军,连忙就近向手握重兵的曾国藩求援。但王有龄和曾国藩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他在输饷问题上很不合作,后来他写信给曾国藩请求援助。曾国藩派出的援军援军不慌不忙地在浙赣边界转悠了月余之后,才慢腾腾地开往杭州,等到楚军赶到的时候,杭州城已被太平军攻破。王有龄苦守数十天,弹尽粮绝,绝望之中服毒自尽。
关于救援杭州一事,明眼人都知道,这是曾国藩从中作梗,虽然造成国家失城陷地,但是通过这次事件,他既打击了异己,又进一步树立了自己的权威。自王有龄事件之后,虽然曾国藩还是一如既往地“温和”、“谦让”,但是所有人对他强硬的手腕都心领神会,于是很少有地方官僚再和曾国藩对着干了。
说到底,利用自己手中的军队来威吓、打击政敌,迫使对方心甘情愿地拜倒在自己脚下,就是曾国藩“王道”的体现。他利用手中军队的威慑力,为自己树立起了不可侵犯的权威,尽管他从来没有展示过自己的野心,或许实际上他根本就没有过自己当皇帝的想法,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湘勇的势力越来越大,李鸿章、胡林翼、彭玉麟等人对曾国藩俯首帖耳,甚至连皇帝都心惊胆战,更不用提那些唯唯诺诺的官僚朝臣了。可以说,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曾国藩的权势是超过了所有人的。客观来说,曾国藩的湘勇,在事业上主要为他解决了这几个重大问题,从而协助了他的“外推王道”。
1。 强权代表实权。在组建了自己的私人雇佣军之后,曾国藩实际上完成了由文官向“武”统帅过渡的演变。手中有兵,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攻击太平军,甚至可以和绿营军、满八旗进行周旋、讨价、抗衡。可以说,湘勇是曾国藩成功中极为重要的因素,持有军队与否,是引起曾国藩质变的关键。
2。 军队代表主动权。如果没有军队,政敌王有龄是不会也不可能委身向他求援的,救与不救,其实只在曾国藩的一句话。有了军队,曾国藩不光在攻击敌人时不用苦等朝廷分拨,而且在和同僚的暗战中也占据了主动权。在各个方面都占据主动之后,外推王道也就顺理成章了。
假如当年曾国藩没有下定决心去组建属于自己的军队,他就不会威服群雄,就不会完成自己“外推王道”的政治目标,那么他的官场也不会那么顺利,他个人就不会取得那么高的历史地位。从一定角度上来说,无论当官还是做人,都是要有自己威严的,善良的人会得到大家的喜爱,那些有权势的善良之人更会得到大家的尊重和服从,从而使自己的最终理想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可以说,曾国藩达到了这样一个目的,他除了自身的个人修养非常高之外,还有强大的武力做后盾,才最终登堂入室,成为名垂海内的中兴四大名臣之首。
、凝聚强人,为己所用
关于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人们有两种分法——一种是“曾、左、李、胡”,一种是“曾、左、李、彭”。但是无论后人怎么评判,四个人当中,李鸿章可以说是特殊人物了。虽说李鸿章一直称曾国藩为老师,但是青年时期的李鸿章年轻气盛,曾国藩知道,对于这样的人才不能一味宽护,必要的时候还是应该“教育教育”的。
曾、李两人相差12岁,年龄差距不大,而李鸿章自负才气,有时候喜欢和老师对着干,在处理逃到王有龄门下的湘军将领李元度的问题上,两人就闹起了矛盾。曾国藩要上折子弹劾李元度,但是李鸿章坚决反对。曾国藩显得很生气,李鸿章再三恳请,而曾国藩就是不听。
“如果老师执意上折,那么学生告退了。”
听到这话,曾国藩眼皮也没抬,说出了两个字:“自便。”
李鸿章愤愤转出军门,离开祁门大营,不跟着曾国藩干了。
但是没有过多长时间,在胡林翼等人的劝说下,李鸿章又腆着脸回头拜访曾国藩。对于学生的悔悟,曾国藩“喜出望外”,他热情地接纳了李鸿章。一番嘘寒问暖之后,愧疚之中的李鸿章对于老师的宽容大度更加佩服,连老师请他吃饭,他也总是低着头。曾国藩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顾及了李鸿章的感受,于是席间不断地向他请教军事、内政等要务,以此“抬高”李鸿章。经过这次欲擒故纵的表演,曾国藩算是彻底征服了李鸿章,从此之后,李鸿章就成了他的左膀右臂。满朝官员看到李鸿章对曾国藩恭恭敬敬,无形之中对曾国藩生出了一分敬畏。
而有“雪帅”之称的彭玉麟和曾国藩的关联就更大了,虽然他的名气不大,但是人品、修养却非常高。他率领的水师,和太平军作战的胜率可以达到七成左右,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后世甚至有人将他视作“中国近代海军之父”。另外,由于彭玉麟不敛财、不爱官、不附权贵、用情专一、工于诗画,所以他在同僚之中评价很高,当朝统治者也对他青睐有加。为了吸纳这个人才,曾国藩几次三番地亲自前往拜谒彭玉麟,他效仿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多次上门求访,风雨不避,拳拳之心溢于言表。第一次去拜会彭玉麟的时候,正赶上彭玉麟在家为母亲守丧,面对曾国藩的一片赤诚,彭玉麟虽然很感动,但他还是拒绝了对方的邀请。家母身故,三年丧期才守了一年,无论如何都不能答应的。曾国藩也顺着对方的意思称赞说:“先生孝心,光耀千古。”最终两人一一告别。
虽然曾国藩口头上也赞成彭玉麟居家守丧,但是实际上,他还是三番五次地往彭家跑,见着见不着,都要留下礼物或书信。好几次,曾国藩亲自携带礼物前去拜访彭玉麟的时候,天气都不好。据说有一次,在拜访彭玉麟的路上下起了大雨,曾国藩和他的几个随从都成了落汤鸡,作为一个传统文人,遍体湿透、狼狈不堪是很没面子的,但是曾国藩依然谈笑自若,彭玉麟终于被曾国藩的热心所打动,他向曾国藩深鞠一躬,从此以后鞍前马后从不言苦。
曾国藩最大的成就,既不是平定了太平天国起义,也不是他搞洋务运动,他最大的功勋就是,在他的羽翼之下飞腾出了李鸿章、左宗棠等栋梁之才。如果没有他的学生李鸿章、乡党左宗棠、心腹彭玉麟、密友胡林翼等人从中协助,他是不可能取得那么高的历史地位的。曾国藩本身活的时间并不长,自他从平剿太平天国起义至退出政治舞台,能够把揽政事风云的时间也就是20余年,但是他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却不仅仅局限于短短的20年。在他下台之后,李鸿章又继承了他的政治理想成为一把手,从一定意义上来看,曾国藩影响了近代中国50年!
、刚柔并济,不靡不折
说起曾国藩的刚与柔,左宗棠最了解其中滋味。左宗棠脾气大、性子倔,从来都是直来直去,而曾国藩则恰恰相反,他为人谨慎小心,很少与人发生争执,围绕在他身边的大臣群星闪耀,而左宗棠却是和者甚少。在为人做官上面,曾国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