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差距!我看你啊,现在的状态就一个字,浮!”此时那同学一股阴气从直肠往上浮,今晚必做恶梦。
而外国的景象和中国相比,差别甚大。
在日本的小学里,充分尊重孩子的隐私权,考试成绩不被公开,也没有排序,因而也就没有了学生之间的高下优劣之分。78
在美国学校里,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成绩、考试情况都属于隐私。老师按分数排名次,张贴考试成绩,甚至按学生成绩将参加家长会的家长依次排座位等是不可思议的,也是犯法的。
(外国老师)不鼓励竞争,老师很少将学生横向作比较,而是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这次考试比上次好,老师就应表扬学生,而不会将这个学生与另外一个或其他学生相比,“看,某某学习多棒,你要向他学习!”因为每个孩子都很特殊、特别,没有可比性。79
和国内不同的是考试成绩是学生的隐私,不公开,不排队。老师在发放试卷时把必须有成绩的一面反放到学生桌上。80
首先,他们从来不会用“看看×××,再看看你”或者“有些同学……有些同学……”这样的句式,更不会明目张胆地把分数排名跟大字报似的贴出来。但凡有老师敢这样你可以立马给拎派出所去(中国有这条法律多好,想想都觉得爽)。
美国不像中国,是没有老师会主动来督促、告诫你的,没有老师来督促你努力学习,一定得拿A,他们的观念是读不读大学、读什么大学是学生自己的选择,更不会鼓励竞争,一定要选难度大的课程等。除非家长或学生主动咨询,告诉老师自己的“宏伟志向”,老师在帮助选课时才会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建议。81
其次,更不会有人跟长舌妇似的整天催你学习,不会有人动不动拿分数吓唬你,不会有人跟变色龙似的给你的脸色随考试分数波动变化……
啊,敬爱的中国老师们!咱先不说别的,您要能像外国老师这样有点人道主义精神,别把学生逼得白天痛不欲生晚上做恶梦,我们就烧高香了……
老师又该说了,你懂个屁,不逼你我吃什么啊!
这倒是,外国老师不拿分数评判,学校也不拿它评判老师。
初中校长说,他们评价老师的办法就是校长听课。“那学生的分数不作为考核老师的依据?”我问,他说:因为一个班里学生智力不一样,并且有的学生愿学,有的学生不愿学,学生的成绩只有学生自己负责,不能让老师去负责。
当我问(美国一位中学老师)学生成绩作不作为考核老师的依据?他很吃惊地耸耸肩膀说:“那太不公平了!学生的智力水平不一样,成长的环境不一样,基础不一样,用学生的分数去考核老师这太不公平!”她又补充一句:“学生的分数只有学生自己负责。” 82
对其他方面,外国老师也基本都是“你爱咋着咋着”。比如最让咱憋屈的早恋和校服。
美国学校没有早恋这个概念,许多美国学生在初中就开始约会了,到了高中谈恋爱在许多美国学生家长和老师看来是高中正常社交生活的一部分,课间在学校走廊里男女学生亲密牵手、搂抱和接吻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83
凯瑞?克拉克教授说,异性相吸是生理特性,如果刻意回避反而会造成麻烦,不如让一切顺其自然,这样大家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得到彼此的帮助。84
原来我们班有一对同学在楼道里亲热不慎被摄像头拍下,老师发现后激动不已,竟到班会上抖搂这事儿。其实我明白,他那是嫉妒。
在美国的公立高中,你可以看到最流行的服饰和发型,有的穿着超短裙,有的戴着大耳环,很多女学生的穿着就像模特走场。85
不知他们是不是都遵从了王尔德同学的这句话:“注意穿着打扮是十分必要的。而拥有生活的目标却并非如此。”
(和外国学生交流时)他们问的最多的是“中国的学生穿不穿校服”。当我说大部分学校、大多时间学生穿校服时,他们给出了惊讶的表情。我明知故问他们穿不穿,其实他们五颜六色的衣服早就给出了答案。“不穿!”他们高兴地说,“穿校服不舒服,没个性、不自由。如果穿校服的话,大家会坐立不安早盼望放学。再说法律不允许强迫未成年人做不愿意做的事。”
嘿,要是中国有这条法律,那整个中国教育马上死翘翘,我也犯不着费劲巴拉写这书了。
我接着问“那学生之间会不会互相攀比?”他们说,穿衣服是自己的事;愿意穿什么穿什么。86
然后老师又该发火了。傻孩子,我们管你那都是为你好哇!为了你将来能上北大清华,能出人头地,你咋这么不懂事儿!
也不知谁不懂事儿。
毫无疑问,美国人都追求幸福完美的人生,但他们并不认为上大学和幸福人生有直接必然的联系。作为老师,有职责发觉他们的潜力材质,鼓励他们树立人生的目标,但没有让学生都上大学的责任和义务。如果我把中国老师的好心用到美国课堂上,成天苦口婆心地劝告我的学生努力学习、争取上大学,轻则学生家长会认为我这老师神经兮兮,重则指控你企图影响其子女的价值观,干涉他们的自由选择。老师无权将自己的意志加给学生,上不上大学,上什么大学,都是学生自己的选择。87
什么叫“好”您明白么?貌似没有哪个字典里把“好”定义为“上北大清华;能出人头地”。外国老师从来不会要求学生非得往名牌大学奔:每个人想法不一样,我要天天管这管那的不是害了你么?
而无论你上啥学校,都是“好学生” 。
美国人也没有“高考状元”之类的概念,学校和社会都不会宣传炒作,所有上大学的学生都是学校的骄傲。我们学校在大学录取季节在路边竖起大牌子告诉人们“我们的学生去了这些大学!”小牌牌插在马路边上,有好几百个,从附近的社区大学、州立大学到一流名校都混在一起。88
我想起我刚上××附中的时候就听说这所伟大的学校有着一个高尚的口号:“今天,我为××附中而骄傲;明天,××附中为我而自豪!”额滴娘哟,这口号忒感人了,听得小生热血沸腾热泪盈眶。结果到毕业时候,最后一次走进校园眼瞅着那宣传栏光荣榜一块儿霸气的红布上赫然写着的是考进北大清华的“高材生”,校门口还摆着新出炉状元的巨型大头贴时,才明白过来,××附中只会为这些人而自豪。
其实这差别主要还是因为中国老师太自负,以为自己是上帝,全知全能,有责任拯救你们这些迷途的羔羊。凡是他们认为对的,只要你有不一样的想法就须不择手段地给你纠正过来。
咱可以从外国老师平日对待学生的方式看看谁是上帝。
在学校里经常看到老师或站或坐的不同姿态,一位老师竟然跪在那里辅导学生。这些在中国肯定不会发生,因为我们讲究师道尊严。
下课时,教师会站在门内让学生先走,楼道里,学生会侧身给学生让路。89
澳洲的南克奥雷中学还安排了学生和我们一起参观。在参观途中,校长主动和见到的每一个孩子打招呼,还亲切地抚摸他们的头。孩子们也十分友好直呼胡校长的大名。校长说,这是他们的规矩—教师必须主动和孩子们打招呼。90
我只记得从小学开始,校规里就要求学生见到老师要主动问好,行什么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
课上,一位女生不知何故与老师争吵起来,还把书摔到地上了,老师只是弯腰捡起书,耸耸肩说:“I’m sorry。”91
我从来没有听中国任何一个老师说过“对不起”这仨字儿,从来没有。想让中国老师跟学生说声对不起,哪怕有一天世界上所有人都会用中文说“对不起”了,中国老师也不会。
这样例子真太多了,只能拣几个写。反正我看了之后觉得相当惊悚:这老师跟我脑中“老师”的形象整好相反啊。他们才配得上“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呢。
中国老师见到此景也感到惊悚,于是就问外国老师:
看到一位澳大利亚老师对学生特别慈爱,特别亲切,于是我就问他为什么对学生这么好。他说“因为有他们才有我的工作,我想要继续我的工作,所以,没理由对他们不好。”说完朝我眨眨眼,一副不太理解的样子。92
老师跟学生的关系,说白了就是售货员跟顾客的关系。再夸张点儿,顾客是上帝,老师应当感谢学生才是。一旦搞懂这个,就不难理解外国老师为什么对学生这么好了,也能明白老师为什么不管学生努不努力谈不谈恋爱上什么大学了。
那都是他们自己的事儿,你有什么资格管呢?
中国的老师们下次痛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