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矫妫⑶乙揽坑沙晒Φ慕逃删鸵鸬亩醇忧拷徊降难啊!保≧.M.加涅著:《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皮连生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12页。)
与学习动机相关的几个概念
学生学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可以从许多不同方面来解释其行为原因,即学习动机。这些方面包括目标导向、兴趣与情绪、自我图式。
目标导向(goal orientation)
人的许多行为动力可以用目标导向(goal orientation)来解释,如参加四年一届的奥运会并获得好成绩既是许多优秀运动员奋斗的目标,也是推动他们刻苦锻炼的动力。目标(goal)是个体在动机性活动中努力追求的结果。如学生顺利升学,动物吃到食物等都是个体追求的结果,所以都可以作为行为的目标。当学生按照目标指引的方向去努力学习时,学生的这种学习行为是目标导向的行为。在这种行为中,学生一般意识到他当前的状况(如成绩属于中等)和将要实现的理想状态(成绩达到优等)以及这两种状态之间的差距。目标激励个体去努力消除两者之间的差距。
心理学家认为,目标之所以对人起激励作用,其原因是:第一,目标能指引人的注意,使之集中精力去完成当前任务;第二,目标能激发人的努力,“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第三,目标能增加人的持久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第四,目标能促使人寻求新的策略,改进学习或工作方法。可以将目标分成四类:
以任务为目标
以学习或掌握为目标的学生倾向于寻求挑战性任务,不怕困难。他们主要关心自己已掌握的情况和能力的提高,不注重同学之间的比较。他们也倾向于寻求他人帮助,运用较适合的认知加工策略和学习策略。
以成绩为目标
以成绩作为目标的学生关心要通过与他人比较显示自己的能力,关心获得好的测验分数。把超过他人作为目标的学生倾向于做那些看上去很聪明的事,如为了显示书读得多,就读那些容易的书。如果认为不可能胜过别人,他们可能采取避免失败的策略。他们更关心别人的评价,却不太关心自己习得了什么。
以回避为目标
以回避工作为目标的学生不要学习,他们只求避免辛苦的工作。这类学生力图不花多少努力尽快完成作业和学习活动。当他们不必努力,或工作容易或他们能游手好闲时,他们就感到成功。
社会性目标
与学生社会需要有关的目标。当学生年级升高进入青少年期时,他们的社会联系增多,他们参加了许多非学业性的活动,如体育活动、约会等,所以社会性目标对他们来说变得很重要。这类目标涉及多种需要,与学习有不同性质的关系,有的有助于学习,有的不利于学习。例如,为家庭和集体争取荣誉而努力学习的目标能支持学习;在合作学习中,担心伤害同学的感情,而避免指出错误概念,则无助于学习。
上面分别讨论了不同的目标导向和不同的学习者的特征,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的学习目标往往不是单纯的,学生能协调多种目标,根据实际情境对不同目标作出选择。教师应引导学生确立以任务导向的目标,为支持这种目标创造良好的环境。教师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对学生的目标产生影响:第一是反馈。通过反馈告诉学生他们的努力已在逐渐接近目标,这种反馈会进一步激励学生朝着目标作出更大努力,或者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目标。如在一项研究中告诉学生,他们已达到75%的目标,学生的自信、分析思维和成绩都得到提高(Bandura, 1997)。
第二是认可目标。认可目标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认可他人为他确定的目标;二是学生自己建立目标。在这两种条件下,目标的建立可以促进学习。
按当前状态和要实现的预期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大小,可将目标分为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长远目标一般较为抽象、笼统;近期目标具体、明确。目标的动机作用对不同年龄儿童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具体的短期目标有助于激励年龄较小的低年级儿童的学习;长远的抽象的目标不易被低年级儿童认可,故很难起到激励作用;相反,对于高年级儿童或青少年来说,长远的目标可以对他们起持久的激励作用。
兴趣和情绪
兴趣
学前儿童喜欢看动画片,少年儿童偏爱看武侠小说,成年男子迷恋看球赛。人们常用兴趣来解释这样的行为,说学前儿童对动画片感兴趣,成年男子对足球比赛感兴趣。心理学把兴趣定义为个体对某人或某事物的选择性注意的倾向。兴趣是由内外两个因素构成的:一是个体内在的需要,二是外界的人或事物具有满足个体内在需要的价值。如学前儿童有求知需要,少年儿童有崇拜英雄、追求惊险刺激的需要,成年男子有发泄自身情绪的需要,因而动画片、武侠小说和足球赛能分别满足他们的需要,所以它们分别成了学前儿童、少年儿童和成年男子选择性注意的对象。
兴趣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由外界事物或活动本身的性质引起的,如学前儿童对动画片的兴趣;间接兴趣是由活动的结果的工具性价值引起的,如认识到学好外语可以出国,因而对学习外语感兴趣。低年级学生因认知发展的限制,其学习兴趣主要是直接兴趣。间接兴趣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人们凡是从事与自己兴趣一致的活动便感到轻松和愉快,凡是从事与自己的兴趣不一致的活动会感到厌烦和劳累。因此,教师和家长都感到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时应注意两点:第一,人的学习兴趣总是与人的能力密不可分的。父母和教师只要仔细观察就可发现,凡是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儿童总是在这方面表现出某种潜在能力,儿童在某项活动中由于表现较好,得到父母或教师的赞扬,他将对该项活动表现出兴趣,如此良性循环:因能力而导致兴趣,因兴趣而导致满足和能力提高。第二,所谓培养学生的兴趣主要指间接兴趣。年幼儿童不易认识活动结果的价值,包括它们对个人和对社会的价值。因此,间接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情绪与焦虑
现代学习心理学家认为,学习不是一个思维与解决问题的冷认知(cold cognitive)过程,而是一个伴有情绪的热认知(hot cognitive)过程。上面谈到的兴趣是与人的情绪分不开的。人们从事有兴趣的活动会感到愉快和轻松,在活动中得到满足。但人的情绪与学习的关系不是单一的,有时起促进作用,有时起抑制作用。
心理学研究较多的是人的情绪唤醒水平与学习成就的关系。早在上世纪初,叶克斯和多德森(R.M.Yerkes & J.D.Dodson, 1908)研究发现,情绪唤醒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习,中等唤醒水平,学习效果最好。因为动机水平和焦虑水平都以被试的情绪唤醒水平为指标,而且当人在情绪唤醒时会出现心理和生理反应,包括脑电波模式、血压和心率与呼吸频率的变化,所以叶克斯—多德森定律有时被视为反映动机水平或焦虑水平与学习成就之间关系的原理。
教师在运用叶克斯—多德森定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时应注意如下几点:第一,对于高焦虑的学生应尽量少给他们学习上的压力,而对于低焦虑的学生应适当施加压力,使两者的唤醒趋向于中等水平,从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第二,对于简单任务,如背外语单词,做算术口算题等,可以通过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果。第三,对于带有创造性的新学习或问题解决任务,不宜用开展竞赛等活动来施加压力,而应放宽时限,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效果更好。
自我图式(SelfSchemas)
自我图式(selfschema)是个体对自身的看法,包括对自己的能力、效能的信念和自我价值观等。
关于能力的信念
心理学家认为,成人常采用两种能力观,即能力不变观和能力增长观。前者意味着能力是稳定的、不可控制的个人特质。据这种观点,有些人的能力比其他人强,而且每一个人的能力都是固定不变的。后者意味着能力是不稳定的、可控制的。通过努力学习和实践,随着知识增加,能力也会随之增长。
年幼儿童持能力增长观。大多数低年级儿童认为,努力与智力是同一回事,认为聪明的学生由于更努力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