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载发生时,学习便终止了。有人比较过两种演示打结的方法的效果。一种方法是在电影中呈现完整的打结过程;另一种方法是给学习者提供一套部分打完的结。前一种方法不能顾及学习者的个别速度,当学习者在中途遇到困难时,影片不易停下来;后一种方法可以照顾学习者的个人需要,当他在某个部分发生困难时,可以来回研究,反复琢磨,其效果较好。也有人将上述影片的呈现与练习做不同的安排,研究结果表明,影片连续放映两遍,让学生仔细观察,其效果最好。这一研究表明,学习者的知识未达到某一关键点时,其练习是无效的。
练习
练习是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最重要因素。这里的练习是指有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即练习者要抱有改进其作业水平的目的,而且这种练习并不是快乐有趣的,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研究发现,练习的不同形式对动作技能的学习有重要影响。
心理练习
1967年,里查逊(A。Richardson)评述了11个有关心理练习的研究。这些研究涉及许多不同技能,如打网球、倒车、投标枪、肌肉耐力、理解、玩魔术。他的一般结论是,心理练习与作业改进有一定的相关,如果将心、身二者的练习相结合,其效果更佳。决定心理练习有效性的关键是学习者要对练习的任务熟悉。从未进行过身体练习的动作,不可能做心理练习,若练习也只能是错误的练习。另外,心理练习的时间不能太长,否则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使作业水平下降。
心理练习的效果也决定于任务的性质。若任务中认知因素起的作用较小,反应主要是依靠肌肉的线索,则心理练习作用甚微。例如,有人研究了心理练习对单腿站在高杆上突然起跳的影响,结果表明,心理练习对这项技能的改进无帮助,因为这个动作可能主要是由脑低级中枢和小脑控制的。
练习的分布
练习中还应考虑时间安排上的分配与集中的问题。集中练习是指将练习时段安排得很接近,中间没有休息或只有短暂的休息;分配练习是指用较长的休息时段将练习时段分隔开。在设计实验时,集中练习是指练习的时间比练习之间休息的时间长;分配练习是指休息的时间通常等于或大于练习的时间。一般地说,分配练习对连续动作技能学习的效果较好,不易疲劳。对不连续动作技能的学习,现有的研究结论还不明确,有人认为集中练习与分配练习效果一样,也有人认为集中练习效果好。
练习中的整体与局部
通常,一套完整的动作技能可以分解成同时或按先后次序出现的局部技能。例如,游泳包括腿的打水和手臂的划水,这是同时进行的,还包括转头和换气,这是在手臂划水之后进行的。学习游泳,既要学习局部技能,又要学习将局部技能综合起来。
许多研究涉及动作技能的练习是先从局部开始还是先从整体开始的问题。目前认为,应根据不同性质的动作技能作出不同的安排。如果动作技能由若干局部技能构成,且各个局部技能之间不存在相互协调的问题,那么先进行局部技能的部分练习,而后再进行整体练习,这样效果更佳。例如,打网球的技能包含托起即将着地的险球、封球、扣球和发球四个局部技能。比赛时要将这四个局部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但初学者在练习时应分别进行训练;当有了一定训练基础后,再把这四个局部技能结合起来练习,这样做更有效。但是,如果连续性动作技能的各部分要经常相互协调,那么打破这种协调,孤立地练习某一部分,其效果往往不佳。如游泳,用胳膊划水、呼吸、蹬腿的动作要协调起来构成整体,若孤立地练习这些局部动作往往无助于整个技能的学习。
还有人认为,局部练习和整体练习孰优孰劣,主要的决定因素是运动本身受单独一个程序支配的程度。如果运动非常快,几乎可以肯定,它由一个动作程序支配,就应将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练习;如果运动很慢,行动中存在间隙,那么该运动有可能由一个以上的程序支配,这时可以把这种任务分成几个部分来单独练习。
练习中的情境干扰效应
假设有X项任务(或一种任务的X种变式)要练习,每项任务练习N次,有两种安排。一种是在进行第二项任务的练习之前,先完成第一项任务的N次练习,在进行第三项任务的练习之前,先完成第二项任务的N次练习,……直到所有的任务都练习完为止,这种安排叫区组练习。另一种安排是,一项任务(任务A)的一次练习后,紧接着进行任务B的一次练习,接着任务C的一次练习,……直到X项任务上所有N次练习都完成为止,而且一项任务(如任务A)的练习结束后,接下来练习哪项任务是随机确定的,这种安排叫随机练习。
这两种练习形式对动作技能学习的影响是否一样?西和摩根(J。B。Shea & R。L。Morgan; 1979)做了先驱性的研究。他们让被试学会对不同颜色的灯光刺激作出反应,即尽快地将手臂按一定的运动模式移动到具体的目标位置。学习的运动模式有三种,每种都由三步组成,而且都对应于一种颜色的灯光刺激。对每种模式,要求被试练习18次,总共有54次练习。区组练习组在练习一种模式前,先完成一种模式的18次练习(将被试分成不同小组以便平衡练习顺序的影响,这样,并不是每个区组被试先练习同一项任务)。随机练习组每次练习后都随机变换一种模式练习。因变量是完成任务的平均时间,是对灯光刺激的反应时加上完成手臂运动的时间。结果发现,在练习期间,区组练习组的表现优于随机练习组。练习结束后,对所有的被试进行保持和迁移测验。在实施保持测验时,一半被试在10分钟之后将练习过的模式练习18次,另一半被试则在10天之后练习。18次练习中,有9次是按区组的方式安排三种练习模式(每个区组有3次练习),另9次则按随机的顺序练习三种模式。在保持测验后,被试在两种迁移任务上各练习3次,一种迁移任务是由三步组成的新的运动模式,另一种任务则是由五步组成的运动模式。结果发现,在保持和迁移测验上,随机练习组的成绩优于区组练习组,区组练习的学习效应反而不如随机练习(见图73)。这说明,区组练习在动作技能的习得阶段有积极作用,但在保持和迁移阶段则不如随机练习,换言之,随机练习对动作技能的学习要比区组练习产生更持久的影响,这一发现在心理学中称为情境干扰效应(contextual interference effect)。后来,有人用更复杂更现实的任务进行研究,发现情境干扰效应不仅适用于实验室任务,而且适用于日常活动任务的学习。图73随机练习与区组练习的学习效应当然,练习的变化形式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两种。给定X项任务,每项任务练习N次,有多种安排练习的方式。区组练习和随机练习只是两个极端。李和马吉尔(R。A。Magill,1983)研究了介于这两个极端中间的一种练习安排。在他们的研究中,练习在三项任务间轮换,但总是以同样的顺序(如BCABCABCA)。这样,和随机练习一样,练习是不重复的,但下一个练习的任务又是可以预测的,这一点类似于区组练习。结果发现,进行这种练习的被试的表现基本上与随机组的表现一样。这说明,区组练习的重复性是促进表现和抑制学习的关键因素。
随之而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中等程度的练习重复性安排是否对表现与学习都有益。阿尔艾米尔和图尔(H。AlAmeer&T。Toole; 1993)的研究证实了这种可能性。在他们的研究中,被试以随机和区组的顺序练习类似于西和摩根(1979)的任务,习得和保持的结果也与之类似。但他们的研究又增加了两组被试,进行随机化的区组练习,即被试练习一项任务2—3次,然后随机转向另一项任务,再练习2—3次。结果表明,随机化的三次练习区组促进了习得期间的表现(相对于随机组),而且在学习上的效应和随机练习一样。
这些结果表明,有可能既减少随机练习中看到的表现水平下降,而又不牺牲长时的学习效应。这些结果对于将情境干扰实验的结论用于日常活动有重要意义。完全随机化安排的一个缺陷是,难以经常地从一项任务转到另一项任务上。例如,要训练新工人几项技能,如果这些任务要在不同的厂房完成,那么在练习新任务前做一些区组练习是合乎逻辑的。随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