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春节之时,胡俊修回老家祭祖,恰逢胡俊承迎接新的采茶季的到来,工作繁忙,没能回家,所以错过了一次会面。阴差阳错的,两个老兄弟已经六年未见了,此次相见,自然格外亲热。
双方互相介绍了一下,然后一起走出机场,坐上胡元明的车子,直奔出产正宗西湖龙井茶的所在:翁龙满杨。
所谓的翁龙满杨,说的就是当今被确定为最正宗出产西湖龙井的四个村子:翁即翁家山村、龙即龙井村、满即满觉陇、杨即杨梅岭。还有
一种说法是‘翁龙满杨梅’,梅则是指的梅家坞。
说起来,梅家坞之所以被列为龙井茶的正宗产地之一,还是因为当年从1957年起周恩来总理五次视察梅家坞。不过,历史的成河烟云人物风云都已经成为往事,只有一片片茶山仍旧翠绿如碧。
一路上,胡俊承微笑着给顾爽脱盲,并告诉顾爽,虽然现在梅家坞名声在外,许多媒体机构也把梅家坞出产的龙井茶也列为正宗出产,可在当地的许多茶农心中并不认可这种说法。
龙井产区都集中在西湖西南,从东郊的机场驱车通过机场高速,过钱塘江大桥,首先到达了第一站满觉陇村。
时间已是下午四点,外边下起了蒙蒙细雨,下的车来,抬眼望去,四面山上凝碧滴翠,笼罩在雾一般的烟雨之中,半隐半现,恍如人间仙境。
顾爽和胡俊修只是在机上吃了一点午餐,早已经饿了,而胡俊承祖孙俩赶往机场接机,想必午餐也用的匆忙,于是顾爽就提议先吃过饭再去拜访约好的茶农。
胡俊承笑笑,回头,一名身形清瘦,皮肤微黑的人已经从路旁的一座亭子下走了出来:“哎呀,胡老师,您终于来啦!”
胡俊承笑着和老农握手,又回头给顾爽两人介绍:“这位就是满觉陇村的村长满玉泉,他们家里也有茶园茶厂。”
“呵呵,我们这家家户户都种茶、制茶的!”满村长操着不太标准的普通话笑着和顾爽等人寒暄,然后也坐上车子,引着往村子里走。
走了大概有三四百米的样子,车子在一栋山间别墅前面停了下来。
顾爽下车之间四层的白色小楼掩映在绿树繁花之间,清幽叠翠,宁谧安然。而且,往旁边看,相邻最近的小楼也有二三百米的样子。小楼都是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却又自然成趣……总之一句话,非常美,比顾爽见过的许多休闲度假村都要漂亮。
“这就是我的家啦!请进,请进!”满村长一句话,让顾爽不由吃了一惊,她只把这一栋栋小楼当做旅游度假村了,没想到,如此美景如画的住所,居然是一家家农舍!这着实是大大出乎顾爽的意料了!
“满村长,你们这儿实在是太美了!”顾爽忍不住赞叹。清瘦的满村长却只是淡然地微笑,显然,这种夸奖他听得太多了,早已不以为意了。
满村长带着顾爽一行直接走进了院子中的一派大房子里。
“这里原本建了做车库的,后来改成了炒茶车间。”满村长边行边做介绍。
大房子用的卷帘门,其中两扇门卷起,很远就能看得到房中的情形。一排七位炒茶师傅,正守着自己的炒茶锅在炒制着茶叶。碧绿色的叶芽随着炒茶师傅的手,在炒锅里旋转、翻滚、腾跃、舞动,炒茶师傅们的手法非常娴熟,她几乎看不出炒茶师傅手的动作,只看到一片碧绿在炒锅中不断旋转着,渐渐释放出茶叶中的水汽,茶叶形状也从舒展的叶芽,变成一片片扁平的黄绿色片状茶叶。
顾爽好歹也算跟着胡俊修炒过几次茶,看着炒锅里茶叶,渐渐成为扁平的条状,条索整齐干爽,就知道,这应该是龙井茶炒制的第三道工序。这一道工序炒制完毕,就应该是成茶了。
胡俊修见顾爽看的入神,悄声道:“看吧,这些人才是真正的炒茶大师。你看,坐在做外边的就是这里的首席炒茶师傅,之后,位次以此类推,这是行里的老规矩!”
顾爽恍然,没想到,炒茶行当里还有这样一门规矩。
很快,门口第一位炒茶师傅炒制完一锅茶叶,出锅放入竹箪子里摊晾。
胡俊承笑着招呼顾爽:“小顾,把你们的茶拿出来,让这位师傅看看!”
第三百一十三章 就是尚凡
第三百一十三章 就是尚凡
顾爽真正了解到,为什么说炒茶师傅赋予了茶叶灵魂。
同样的一线雪鲜茶,就是因为炒茶师傅的不同,味道也出现了差异。有胡俊承这样的一级鉴茶师,和胡俊修这样的老茶人在,众人的手艺评定就变得很简单了。择中选优,胡俊修和顾爽选了两个炒茶师傅,聘请其去南市炒制春茶。而作为高级炒茶师傅,工酬自然也比普通炒茶费用高得多。
一般的机制炒茶,每斤费用压条是50元左右,纯手工的人工炒茶费用一般在100元,高级师傅一般在一百五到二百元,顾爽直接开出了三百元每斤的工费,这就是的两位获得录用的师傅欣喜不已,在落选的炒茶师傅艳羡的目光中,与顾爽签订了用工合同,同时拿到了顾爽率先留下的两千元路费。
雇佣到最好炒茶师傅,顾爽放下心中大事,也变得轻松起来。
虽然她种茶,机缘巧遇还得到了一线雪和三生两种极品好茶,却对茶园、对种茶、制茶、炒茶、品茶等茶文化并不熟悉。当真正置身在这一片绿色清新的世界中时,她才似乎真正感受到茶的清远幽香,淡雅致远。整个人似乎都被这湿润美好一切给净化了,变得安静而透明了。
没了心事,顾爽和胡俊修不由起了游兴,索性由胡元明带领着,在龙井茶产区畅游了一番。
正宗西湖龙井茶产区极其狭窄,最宽泛的定义就是‘翁龙满杨梅’五个村子。顾爽一路慢慢走来,看到许多来龙井产地问茶的游客。大家赏茶园葱郁,看炒茶技艺,品清茶一杯,放松身心情怀,在浮躁繁忙的人生中,偷来半日悠闲。
整整一周,顾爽徜徉在飘着淡淡雨雾的茶园之中,看茶、品茶,感悟人生。
最后,在她的要求下,胡元明带领她来到所谓的吴越龙井产地,当地茶农称之为‘大棚茶’。这里的茶树都生长在大棚之中,大棚的存在,使得新茶上市的时间足足提前了近两个月。
顾爽看过来的天然茶园中,原始种的茶叶刚刚采制完毕,不过,采过茶的茶树也仍旧葱郁繁茂,叶片光泽油润,反观这里的大棚茶却已经满是枯枝败叶,一派颓势。
因为胡元明的身份是杭城比较有名的茶叶经销商,经营着一间颇为成功的茶叶营销公司,所以各处茶园的主人对他都待若上宾。很主动地说,他们的茶自从二月初就开始采摘春茶,而且四季都采。只不过春秋茶是作为龙井销售,夏季采的茶叶则是用来制作乌龙茶。
顾爽听了吓了一跳,乌龙茶和龙井茶完全完全属于两种不同的茶叶品种,怎么可能在一棵茶树上生产出来呢?
不过,这话,她没能问茶园的主人。从大棚茶茶园中出来后,她向胡元明和胡俊修请教。
胡元明只是含笑摇头,胡俊修则比较直接了:“种茶的制茶的知道两种茶不同,但是喝茶的呢?绝大部分还是不知道的。”
于是,顾爽恍然。
“他们家的茶树可真够累的!”顾爽发出如是感叹,引来胡元明和胡俊修的一阵笑声。只是,这笑声里,怎么听怎么带着些许无奈。
因为大棚茶的所见,三人都有些败兴。
如此,顾爽更加佩服那些坚持一年采摘一次的茶农们,于是驱车原路返回,准备购买几斤正宗的龙井茶回去。车子行驶中,迎面看到七八名中年女子神情憔悴,衣衫陈旧地从山上下来。
顾爽很是有些愕然,这样清幽雅静的山水,孕育出来的不应该是清丽的女孩儿吗?这些蓬头垢面的大妈实在是与周边的风景极不协调。
在看到女人们或拎着或背着的竹筐中的鲜茶之后,顾爽有些不敢相信:“这些都是采茶女?”
胡元明点点头:“因为人工采茶又苦又累,当地人都不乐意做,这些人大都是从其他省市过来的务工人员,一天五十元工资,包吃住!”
顾爽无语。
透过车窗,她看向路边拖着疲惫身体拖沓而行的女人,她们的面孔黧黑憔悴,她们的头发蓬乱甚至垢结,她的衣服陈旧,还有,那拎着竹筐的手,粗糙污黑,特别是拇指、食指和中指的指端,茶叶的汁液早就浸润到了她们的皮肤、指甲里去了,成了泛着墨绿的暗黑色……
车子超过这群采茶女,眼前的景色没了采茶女的倒衬,复有明丽水润起来,可顾爽的心,已经没了最初的一派宁静轻松。
买了几斤龙井茶,一个个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