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不是,这三位不需要串连,已经到了。荣妃带的是亲孙女儿,三福晋所出的二格格(大格格也死了),今年十一(虚)岁。宜妃领来的是五阿哥的长女,侧室刘佳氏所出。十四(虚)岁了。成嫔带的是允祐的长女,其母是颇得宠的侧室纳喇氏,格格今年十六(虚)岁。
除了允禩之女尚幼,由乳母抱着,其余格格都是自己行礼。
太皇太后惊喜连连:“哎呀,这么多人!”又对怀里的乌云珠道,“你认不认得啊?”
乌云珠从老太太的怀里滑了下来,挨个儿给太妃们见礼,可对堂姐却是一个也不认识了。淑嘉与太皇太后对坐,招手叫她过来,挨个儿给她介绍。乌云珠也是嘴甜,见一个叫一声:“姐姐好。”
姐姐这种生物对她来说是新奇的,对此她充满了热情,尤其是允禩之女,年纪相仿。略大几个月,正是好伙伴。
太皇太后也不闲着,发一发见面礼,又一个一个问曾孙女儿:“多大啦?在家里都做什么啊?”
格格们多半是读书、绣花、做做闺阁功课,这些……太皇太后一律不感兴趣,倒是对太妃们说起的外面的一点趣闻颇有感触。丢下曾孙女儿,又跟儿媳妇们聊起了天。
格格们在一旁也不闲着,努力记忆、反醒:原来太皇太后喜欢说这些。家中祖母也有提醒过,太妃们纵使提醒了,格格们的教育也使她们一时半会儿转不过弯儿来。此时亲身经历,实是印象深刻,她们想了半天,实在是跟不上这老太太的思路。
淑嘉见她们有点不知所措,情知这老太太不是什么人第一次见面就能应付的,便细问她们的生活,有什么读书心得一类。小姑娘的教养都不错,口龄也伶俐。淑嘉挺高兴地每人给了若干见面礼:“常来给太皇太后请安,也跟我说说话。”
太皇太后自康熙去后,精神头儿就有些短,兴奋了一会儿也累了,才打发大家去玩。宜妃、德妃都有儿子在宫里的,他们的妻子也都来了适龄的孩子来凑热闹,太皇太后心情好,一挥手:“你们也去老九、老十四那里坐一坐。”
得以入宫的格格们也是暗中憋着劲儿,谁不想表现得好一点呢。再者,能够入宫来,家中姐妹可是羡慕着呢。
每人都得了太皇太后和皇后的赏,回去也好长长脸不是?
此时她们却不知道,表现得越好,越是骨肉分离!
今年是康熙六十冥诞,胤礽准备得格外周详,亲往行礼。等回来的时候都三月下旬了,正好,坤宁宫也维修完毕。
坤宁宫之前已经花了几个月重新装修,彩绘等都是新的,并不需要动,只是要把家俱摆设入库,然后把门改一改,照说花不了这么长时候。因为门也是现成的,卸下来,然后把墙砌好之后再装到正中间去就行。
但是,坤宁宫原来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祭神。这个地方要移动,讲究就大了。李光地发挥了他的文化水平,东拉西扯,硬是把祭祀之所改在了毓庆宫,那里隔壁就是奉先殿嘛。至于皇太子,他可以在东宫,前殿办公,后殿睡觉,当个宅男。
内心非常想修坤宁宫的胤礽,自然是假惺惺地召人来讨论一番,然后果断拍掉所有反对意见,批准通过了。
这下好了,皇太子办公室整体搬迁,然后是坤宁宫祭祀一应物品搬迁到毓庆宫,接下来才是装修工作。
装修完了,要运家俱的时候,淑嘉横插一手,重改了坤宁宫的摆设,只有一个装饰原则:与以往不一样。
崭新的坤宁宫,不一样的感觉。
为此,皇帝下令,福晋、命妇,再来拜一遍皇后,顺便参观一下坤宁宫。
坤宁宫整修完毕,淑嘉在这里再受朝拜,此时的侍妇改为马齐之妻。而马齐本人,也在早些时候被胤礽任命为詹事府詹事——袭承了他父亲的风格。
接着,再受的就是李甲氏与李佳氏的礼了。这两位终于熬出了头,茂妃李甲氏,居永寿宫,谦嫔李佳氏居翊坤宫。照说事情到这里也就算结束了,可是紧接着,大家又被皇帝的一道旨意砸了个头昏眼花。
皇帝为表现自己善待兄弟们的诚意,决定在自己也有点不宽裕的情况下,为他们分担一部分财政问题:帮几个人养养女儿,当然,嫁妆他也包了,女婿……还是他包!
—————————————————————————————————————————
允祉嫡出第二女、允禛第二女、允祺第一女、允祐第一女,统统中标,无一幸免。
特意说出允祉被拿去包邮的是嫡女,原因就在于,其他几个,都是庶出。不得不再提了下康熙那坑儿媳妇的指婚方式,先指的都是侧室,某些侧室占了天时地利还能通过自身努力捞个人和,然后,嫡妻悲剧了,侧室生了长子长女。
现在横空出世了一个二皇帝,一把把这些宠妾们的心肝摘了去。不但被抱走女儿的胆寒了,还在宫里的那几个,也胆寒了——皇帝他亲闺女,实在太小了!宠妾自然有脸面,又招人疼一点儿,哭起来闹起来也有底气一点,又不是正妻要顾及稳重的形象必须大度什么的。
哭一哭呗,哭不回来也要卖一卖乖。
旨下行处,鬼哭狼嚎。
被选中的人与生母抱在一起哭得像个猪头,入宫风光是一回事,让这些女孩子离开父母,又是另外一回事了。被皇帝收养了,那就是和硕公主,这是常识。公主的尊荣谁都想有,与父母分开的痛苦,就不那么好承受了。
什么?你说:“爷,皇上收养咱们女儿,必是因着公主年纪小,这会儿等着有人抚蒙古呢。您可不能眼看着咱们女儿去吃沙啊!”
看吧,还真有人说出来了,是老七的侧室,这位颇为得宠,女儿有公主名头当然好,可是这远嫁,就太伤感了!
允祐焦躁地斥责她:“你懂个屁!”
纳喇氏还没被这样骂过,哭得更伤心了,还带着点儿委屈,怯生生地问:“爷的意思是?”
“呸!就是不送进宫里去,上头指婚下来叫她去蒙古,你还能抗旨不成?左右都是嫁,为什么不嫁得体面些?公主、郡主,差得远着了!”瞧,到底是宫里出来的,觉悟就量不一样。
说话的这是宜妃,她在训儿子的侧室,哭个什么?哭得脑仁儿疼!
真是笨蛋啊!这些人怎么着也是圣祖的孙女儿,跟那种康熙曾经说过“你们养不起了、备不起嫁妆了都送给我来办,还包邮”的不一样,那些格格,父亲品级低,家里有自主权,可以嫁在京城。
可康熙的孙女儿们,按道理到了年纪宗人府是要上报的,由皇帝酌情给予不同等级的封号,然后……大多数是要指婚的!这一指,还能指到哪里?很多人就指到了蒙古。
公主是有公主府的,郡主,有没有府你自想去想!
各家王府大概也都经历了类似的情形,唯一的特例是诚王府。允祉比较抽风,他自己先说了:“她是未必逃得掉抚蒙古的,这样也好,总归体面些。”三福晋一想,也是。她是嫡妻,可以时常入宫看女儿,侧室们,没有得到侧福晋封号的侧室们就多保重了。
可闺女哭了:“以后阿玛不是阿玛,额娘不是额娘了。”
对啊,以后只能管亲爹叫叔,管亲妈叫婶儿了。
如果大家仔细数一数,就会发现皇帝是不做亏本生意的,放出一个太妃就要收个闺女当利息。惠妃那是特例,她孙女儿无论如何是当不了公主的,但是要照抚蒙古。
在这样的情形下,还有羡慕嫉妒恨的。其中一个代表就是七福晋,凭什么呀!那小妖精,生了儿子生女儿,自己只生了女儿。本来呢,嫡女与庶女经过康熙的整顿,在册封的时候会有级别上的差异,这样七福晋心里也好受些。
现在好了,庶女成了公主,嫡女顶多是郡主,七福晋心里酸了。女儿呀!你的前程可怎么办?额娘真为你委屈!
就这样,大家还得高高兴兴地把女儿送进宫去。这没被选中的,心里还有些酸呢,你这被挑中的还哭。除了你们自己,谁都不同情你们,得了便宜还卖乖,真是矫情。
宜妃说得已经很到位了,你以为改口就不抚蒙古了?身份高了,反而是一种保障。顺治收养过女儿,嫁三藩了;康熙收养过女儿,抚蒙古了。都是成例。
万恶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之下,抢人家女儿还会被感谢说是皇恩浩荡,这种感谢,还是比较诚恳的,至少不是心里有怨言的,也是奇景了。
为了表现自己的手足情、同胞爱,胤礽还特许,把允禔的长子给拎到宫里继续接受教育,哦,在未婚之前,交给皇后照顾,住的地方则安排在皇子集体宿舍里。又选派老师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