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让我们来一个一个地看(古人说事就是有故作高深的嫌疑。好在这个毛病绝不会在此出现)。
道;
就是政治。注意!这和现在通说的政治不同。直白说来就是作战时,皇帝…将领…士卒是否一条心。
天;
就是天时。具体说来指昼夜晴雨、寒冷酷热、四时气候变化。
地;
就是指征战路途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坦,作战区域的广狭、地形对攻守的益处或弊端。
将;
就是双方将领的素质能力对比。是否足智多谋、赏罚有信、爱抚部署、身先士卒等。
法;
这个一般意义上被理解成军队的体制,各级将卒的管理。这些都没错,但“法”还包括另一个对战争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军需物资的掌管(粮草、武器)。
有了从孙武手中借来的五件工具,下面就好办了。我们只需按部就班地将楚军和秦军的情况从这五个方面进行比对。那么司马迁所给的暗示——胜负原因,就会在比对中浮出水面。
打仗的目的都是想赢,这话对,但不完全对。
一场仗由决策者们决定是否去打,由领军者决定怎么打,而具体去打的却是士兵。
打胜仗最先决的条件是上下一心,大家都想赢才有可能会赢。戏之战中,胡亥、陈胜想赢,章邯、周文也想赢,但问题就出在双方的士兵身上。
周文招来的都是些什么人?穷苦农民,本职工作种田。是农民就会有农民的共性,比方说农民兄弟都很质朴善良,他们对待不公正一般都是采取忍耐的态度。只有在实在没活路的情况下才会揭竿而起。而这一点又反映出了他们对安定生活的渴望。他们骨子里并不想打仗。即便现在去打仗,也是为了过相对好些的日子。
反观,章邯那边的又是些什么人?死囚犯人,本职工作等死。让死囚们组成军队这听来是荒诞的,因为对死囚们来说,在监狱里等砍头,和在战场上被乱刀砍死还是有区别的。一个是挨一刀,另一个是挨N刀。且,后者还是为把他们关进监狱的统治者去卖命。这个谁会愿意。
他们会愿意的。章邯对此只是微微一笑。
因为这个问题早在他提出策略前就想到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大家需要的只是一笔交易。
前面说过,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事统帅必须通达人性。章邯在这方面的功力就相当深厚,他充分利用了人的心理:谁都不想死。
章邯是这么对死囚们说的:只要打赢了,你们不但不用死,还会加官晋爵。
除此之外,他还可能开出优厚的附加条件:在战争中牺牲的,只要作战勇猛。我也会奏请皇帝,赦免你们的家人,并且发放一定金额的抚恤金。
尤其是赦免家人这一条,消除了死囚们心中最后的犹豫。在秦朝的法律制度中,有种附加罪名叫“连坐”,即,如果你犯罪,你家亲戚,你家亲戚的亲戚,甚至周边邻居认识不认识的都会受到牵连。这些遭受鱼池之殃的人,会被流放、降格为奴隶或者惩罚做苦工,名目虽不一,实则就是不让人好过。
这么划算的买卖,不会有人舍得拒绝。就在死囚们欣然接受章邯的价码的同时,章邯又补充道:如果你们在战争中逃跑或不奋力杀敌的话,等待你们的将不仅仅是死刑,连同受刑的还有你们的亲戚,你们亲戚的亲戚,以及你们的周边邻居!
众死囚都极其古怪地看着这个和他们讨价还价的人,最终所有人的脸上露出统一的表情:誓死一战!
章邯终于满意地笑了,因为他知道他率领的将是世上最凶悍的虎狼之师。大家的终极目标一致:要打赢!活下去!
一边打仗是为了过好些的日子(当然命更值钱),一边打仗只是为了生存的本能。这样两支战斗目的截然不同的部队,表现在战场上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也会截然不同。
一旦战势稍微发生倾斜,就会发生颠覆性的转折。前者就好比是羊,后者则是虎。虎入羊群,其势不可当——以“道”看,秦军胜!
整个戏之战中,有个最大的BUG。这也是我一直想不通的地方:周文百万大军驻扎戏水准备攻打咸阳,到底准备多长时间?这个问题的答案司马迁用暗示告诉我们了。
周文的军队先抵达戏水,即陕西临潼,然后章邯才提出抵抗建议。释放死囚需要时间,整编他们和他们讨价还价需要时间,带整编好的秦军抵达战场也需要时间。这么多时间,想必是段不算短的时间。保守估计至少好几天。
话说周文怎么就这么大方舍得给秦军如此充分的准备时间。兵法上说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才是上策的啊。
想想这里估计有个水土不服的原因。陕西昼夜温差特别大。我曾在陕西求学一年,对那种早晚棉袄,中午单衣的气候有切身体会。战斗发生的时间恰好是冬天,史书载“九月”。请注意!这里的九月和我们现在说的九月不同。原因前面说过,按秦历十月是每年的开端。由此推,九月即是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腊月。正是一年中气候最寒冷的季节。
楚军从陈地,即气候相对温暖的安徽地区去陕西打仗,路途遥远,天气寒冷。长途跋涉必定会带来士卒生病水土不服的问题。
等到终于到达目的地,周文一看自己的士兵大多病的病,累的累,这种状况下就需要个休整期,不然想靠一群只剩半条命的士卒去打仗,估计不太可能。
“天”因素使然,给处在劣势的秦帝国争取了应变时间,从而最终戏剧性地改写了战争结局。不知道周文在自杀的时候有没有大喊一句:此天亡我也,非文之过。
战争中,长途跋涉去打仗的一方一定吃亏,而以逸待劳的一方则相对占便宜。这条战争定律中,除却“天”的因素还隐含了一个对胜负至关重要的先决条件,钱粮问题。没有钱粮,劝你千万别说“我出兵打你”这句话。因为你打不起!
打仗靠士兵去打,而士兵是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吃饭问题。前文说过,运输粮食会有损耗。按那时候的运输工具来算,运一千斤粮要损耗八百斤,原因很简单,运粮的也是人,也要吃饭。
解决军粮问题,除了运,历来还有个方法就是抢。古人读过兵法的都知道“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智将务食于敌。”而周文自称熟读兵法,这个道理他自然懂。行军途中他一定会边走边随道抢粮。
但抢是一回事,抢得到抢不到又是另外一回事。按当时秦帝国的经济状况,就是周文纵兵抢粮恐怕也抢不了多少。没办法,老百姓都吃不饱饭,哪来那么多粮让你抢。
结合抢粮的难度与周文百万大军却能千里迢迢走到戏水这两点来看,楚军粮食是有的,但绝不会多。估计就勉强处在吃了这顿不用愁下顿,却要愁下下顿的状态。
再来看秦军方面。粮食不成问题。不要忘了胡亥为了养狗养马整天派人从各郡县往咸阳调粮。现在情况严重,胡亥饿死几匹犬马不要紧,打不退楚军,死的就是胡亥他本人。在这个问题上胡亥绝对拎得清。
另外秦军的人数比楚军少得多,同样,消耗的粮食也要少得多啊。可见,兵太多也未必是件好事。兵多了不但耗量,对领导者的能力也是相当大的考验。
让我们来比较下两军将领的综合素质:周文PK章邯。
第一局,先从专业看。周文本职工作是占卜师,负责占卜哪些日子适合出兵,哪些日子适合逃跑。且事实证明卜得不怎么准。说到这里忽然想到周文驻扎戏水的这段相当长的日子。不会真的是他给自己卜了一卦,又刻意等到所卜那个适合出兵的黄道吉日吧?!如果是,我无语。
再看章邯,本职工作是财务人员。基于职业的素养,这位对钱粮问题肯定很在行。以此得出结论,秦军绝对不会出现粮草不济的状况,粮草充足即会军心大定。
结果:章邯胜!
第二局,对兵法的领悟能力。
熟读是一回事,会用,活用是另一回事。
周文常自称熟读兵法,却从陈县出发开始就一直在犯白痴错误。错误一,不知道兵不是越多越好;错误二,驻扎在戏水太长时间,给秦军准备应战的空当,错失战机。
而章邯,从他提出用死囚组织军队抵抗楚军,这个貌似荒诞,实则高明的策略来看,此人是真的熟通兵书。加之他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改良了勾践始创的死囚对阵法,可见章邯绝对不是书呆子,甚至可以说他是个军事天才。
结果:章邯二胜!
第三局,不好意思,第三局不用比了。此为三局两胜制。
最终结果:还没开打,高下已判。章邯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