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储安平与(观察)-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历史上的革命几乎无一不是牺牲太大而代价不足偿其十分之一”。 
  张东荪在中国社会将要发生巨大变化的历史时刻所贡献出的理性思考,在近半个多世纪以后,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关于这场讨论,当时的《世纪评论》、《时与文》及新创刊的《新路》等刊物都有文章发表。   
  第二节 关于“自由主义往何处去”(1)   
  《观察》在1947~1948年所开展的关于“自由主义者往何处去”的讨论,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次讨论虽然是在《观察》没有任何号召,没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的,但在断断续续发表的有关“自由主义”在中国命运的文章,确也造成了一定声势。这次讨论,是在国共冲突日趋激烈的时刻,一群以国家和民众利益为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以客观公正的良知发出的最后呼吁。这次和几乎同时发生的关于“中国的出路问题”及关于“内战”的讨论,都充分显示了40年代末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深远的历史眼光。 
  由于这几次讨论在以往中国现代史研究中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或者即使偶有提及,多数也对这些讨论做了否定性的评价。① 
  关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当时有的人称为“自由思想分子”,“自由主义分子”和“自由分子”等等。《观察》对此一直比较留意。在创刊不久的第7期上,就发表过萧公权的论文《说民主》。萧公权阐释民主概念时,对自由主义的历史进行了考察。②随后不久发表的邹文海的《民主政治与自由》一文,也对自由主义的含义和真谛进行了分析,并回答了一些对自由主义的批评,当时对于自由主义的理解,各有各的侧重。③ 
  如果仔细追溯在《观察》上展开这场讨论的源头,可以找到储安平在1947年第2卷第2期上发表的《中国的政局》一文,在这篇文章中,储安平对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地位,承担的责任等问题进行了专门讨论。文章发表后,当时远在美国的陈衡哲给储安平写了一封信,在信中,陈衡哲详细谈了他自己对于“自由思想分子”的理解和评价。 
  陈衡哲认为,中国自由思想分子的传统精神,是道义的而非利害的,对于当时许多人希望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联合组党来参予国家事务的呼声,陈衡哲很不以为然。她认为,问题在于政党既然必须借重权力方能发挥力量,那么自由知识分子组党,则也必须借重权力,用利害来维系它,而这种做法与中国自由思想分子的传统精神是格格不入的。所以她觉得,政党这条路是不易走通的,至少在最近的将来不可能,因此自由思想分子的力量也不能以组织政党来发挥。 
  那么自由思想分子究竟该如何生长呢?陈衡哲以西方的文化尺度来衡量自由思想分子,她得出结论:“(一)略等于英国的反对党,而缺少组织。(二)略等于英国及美国的新英伦区域的知识分子,立于文化道德及思想的领导地位。(三)略等于欧美的教士,立于道德的领袖地位,但缺少维持生活的薪资。” 
  通过以上的比较,陈衡哲认为自由思想分子在中国的目标,不妨是看向英国的政党,但这又“远水不救近火”,所以自由思想分子在目前的使命还在于思想道德方面,以精神上的领袖为限。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陈衡哲希望国内的自由思想分子,纠正好人不管闲事的恶俗,培养“雅量”与“大我”的人生观,并造成稳重清洁的舆论环境,使主持公道的人,可以得到社会上道德力量的支持。① 
  《观察》在1947~1948年间集中刊发大量有关“自由主义往何处”去的文章,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当时中国第二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正值壮年。在抗战胜利以后,斗志正在旺盛时期,尤其是宪政和民主的思想深入大部分知识分子心中,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力量的不断壮大,已成为在国共政治势力之外的主要力量。 
  第二个原因是国际势力。特别是美国政府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中国未来的成长所给予的厚望,可能也在精神上使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获得了鼓舞,特别是马歇尔在离华前发表的声明中曾预言:“此种问题之解决,自余视之,须使政府中及各小群之自由分子获得领导权,此种人物颇为优秀,惟无政治权力以运用其控制力量。”② 
  马歇尔在调停宣告失败以后,对当时自由主义分子的分析,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特别是他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中国政治中所应当占的地位寄于厚望,有相当的远见。但马歇尔毕竟是西方政治家,在国共调停时刻,他基本上是以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来推断双方的政治态度,这就注定了他的调停不可能成功。就在马歇尔发表离华声明不久,杨人楩在《观察》上发表了《自由主义者往何处去》,成为这次《观察》论争的主要文章,其后关于“自由主义往何处去”的争论,多数是围绕这篇文章展开的。 
  杨人楩首先从自由主义本身作为一种和政治生活有关的态度,分析了它在近代的演变过程。他肯定自由主义的目的在于要求自由,而“自由”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东西,而是人类生活所必须的条件,人类对于自由的追求,依时地而不同。自由是促成人类进步的动力,进步需要创造,所以自由具有创造性。他认为自由主义是不满现状的,要改变现状以求进步,所以自由主义者常常是政治上的反对派。自由主义含有消灭暴力的道德使命。 
  杨人楩还认为,自由主义是世界性的,可以深入任何一个国家,当然也可以深入中国,显然是针对那种认为自由主义不合国情的论调而言的。杨人楩甚至认为五四运动就是自由主义的运动,而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进步分子事实上就是自由主义者,至少是与自由主义的精神相吻合的。   
  第二节 关于“自由主义往何处去”(2)   
  杨人楩通过对西方自由主义精神的考察,认为在目前现状下,只有“停止内战以安定人民生活,重人权崇法制以奠定民主政治,反复古风尚,宽容以提高文化水准,”才是真正自由主义的生活态度。 
  那么谁是今日中国的自由主义者呢?杨人楩肯定地说,惟有不满于现状而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才是,这种知识分子就是共产党所谓的“小市民”和“小资产阶级”。他认为,抗战以来的艰苦生活,使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与劳苦大众没有什么距离,并能和他们打成一片,这些穷苦的知识分子,是能够代表人民的,并能根据人民的要求而提出进步的要求。他说:“中国的自由主义者为数并不少,只是不曾构成一个有力的组织而已。” 
  杨人楩认为自由主义无论对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是格格不入的,国民党及共产党都是与自由主义者对立的,“共产党则根本否认自由,其干涉之严密更有甚于国民党。”①这与储安平在《中国的政局》中的分析评价一致。 
  对于自由主义,惟有掌握政权才能发挥作用的看法,杨人楩与陈衡哲的看法无异,他也认为:“在野亦能同样起作用。” 
  杨人楩和陈衡哲一样,作为熟悉世界历史的史学家,在讨论关于“自由主义向何处去”时,非常明显地以西方自由主义的发展作为参照。在回答“自由主义向何处去”这一问题时,杨人楩以非常坚定自信的口吻提醒:“即使不愿接受自由主义,也不宜消灭自由主义。第一,要消灭自由主义必须用暴力,凭借暴力的政权即可遭遇到凭借暴力的抵抗;自由主义是弃绝暴力的,惟有保全自由主义的精神,始可防止暴力。第二,自由主义之被消灭只是暂时的,使用暴力亦不足以保持静态,不如容许反静态的力量而使其能在动态中求进步。第三,自由主义之消灭虽只是暂时的,但此一暂时的打击可能阻遏民族文化的进步。第四,民族创造力因自由主义之暂时消灭而消灭,则人民将无力量阻遏可能发生的灾难,则更无力来恢复灾难以后所应有的民族自信。”对于当政者来说,自由主义可能是感觉头痛的东西,然而为着保全促进民族文化,为着消灭暴力,稍有眼光的执政者,必须忍受着这一点点头痛,而允许自由主义存在。 
  杨人楩《关于自由主义往何处去》发表后,又在《观察》上写了《关于中共往何处去》,本文是他发表《国民党往何处去》之后,写给储安平的一封信。 
  在这封信中,杨人楩重申了他对自由主义的理解,特别是目前对中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