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张学良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疑地,这件事是办得漂亮,也是深得人心的。这也正象当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所说的“张氏数年来反对内战、促成统一之功,终有不可淹没者在”,还说“其富于国家思想,实旧军人所罕见者也”。

对于东北易帜表示赞赏,肯定它是反日的爱国行动,同时也是顺应全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以及领土主权完整的愿望,应予肯定,这是多数人的看法;但也有些人认为,“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张学良易帜归顺国民党新军阀蒋介石,是加强了买办豪绅阶级的反革命力量,没有什么值得肯定的”。

作为一种学术观点,有不同看法,是可以研讨的。不过,从心怀叵测的日本帝国主义处心积虑要分裂中国、迫不及待地要使东北成为它独占的殖民地这一特殊的历史条件来看,张学良不顾日本人的威胁利诱,毅然易帜,坚决改变日本帝国主义一贯控制东北政局的局面,并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国家统一,才有希望转弱为强,否则,豆剖瓜分的局面终难幸免”。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因为,“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大一统是中国历史大势所趋。在一般情况下,国家统一时,就强大,就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四分五裂,连年战争必然贫弱。但正如战争有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一样,革命与反革命性质不同。广东革命政府统一广东和北伐是革命的;吴佩孚叫喊‘武力统一’,要消灭南方革命势力,则是反动的。共产党搞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党蒋介石组织‘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则是反动的。但以上只是一般情况,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因为日本插手东北,妄图独占‘满蒙’,蒋介石决定和平统一,张学良主动易帜,避免战乱,使我国东北回归祖国,这是符合广大人民意愿,是应该肯定的。如果张学良搞‘独立’,象溥仪一样甘当儿皇帝,则东北三千万同胞将受日本奴役,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祖国领土亦将丧失。”⑥至于说,在那时,不应该联合国民党,归顺国民党南京政权,而只有投身革命、即联俄联共才是值得肯定的,这个要求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张学良还没有这样的觉悟;同时那时共产党是非法的、大都处于地下状态,张学良不仅还不可能走这一步,即使他这样做了,在那时不利条件也是很多的,国民党以及英、美反对,自不待言,在东北领导集团内部也是很难行得通的。这样做的结果,只会使他更加孤立。有人似乎总觉得,“蒋介石国民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革命的对象,如果肯定张学良的易帜是进步的话,好象理不直、气不壮。其实,这是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关系问题。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说:‘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同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矛盾,是阶级矛盾;日本帝国主义要独占东北,则是民族矛盾。我们不应该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列,更不应该置阶级矛盾于民族矛盾之上。否则的话,如果认为张学良归顺国民党政府,投靠蒋介石,是加强反动统治力量,不可赞扬,难道我们可以赞扬溥仪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吗?对于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和华北事变,难道我们可以支持汉奸的分裂活动吗?”⑦

显然不能。所以,东北易帜是张学良主政后所采取的重大的政治决策,将它称之为爱国主义行动决非溢美之词,而是完全符合实际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张学良能做到这一步,能够力排众议、真正实现自己的主张,也并不容易。那时,他不仅遇到日本人的粗暴干涉,而且在东北领导集团内部也存在着复杂的斗争,令人震惊的“杨常事件”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证。有人也许会说,东北易帜取得胜利后,天下并不太平,张学良本当团结部属,砺精图治,共保东北河山,以不负众望才对呀,为什么在换旗后不久,就突然处决了在东北领导集团当中举足轻重的杨宇霆和常荫槐呢?有人说,少帅刚刚主政,极需维护他的权威。在此特殊历史条件下,张对野心很大的杨、常采取断然措施,消除隐患,从此事无掣肘,有利于巩固东北政权,这样做是必要的;也有人说,事情没有那么严重,他们有致死之忧,无该杀之罪,杨、常二人的被杀,主要是由于日本人的挑拨,张学良是中了敌人的反间计了;有的则认为,杨、常固然是有错误的,但处置的方式是不是过于严厉了?难道就不能用和平的方法来解决吗?实际,这一点张学良并不是没有想到,他曾耐心地等待过,也作过很大的努力,但收效甚微。不过,细想一下,也不奇怪,因为张学良被逼得要使用武力,就说明他们之间的隔阂与矛盾之深,同时也不仅仅是什么政见不同的问题,而实际“是当年东北统治者内部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是很难避免的政变。有的同志说,这是因为中国缺乏民主与法制的结果,不免有些‘书生之见’。翻开中外的历史,考察当今世界,有哪些政变是事先经过法律的程序呢?当时,张、杨的矛盾已势不两立,杨欲杀张的风闻,亦时有传说,杨之进逼,使张已达到了‘实难忍受’的地步,已远非法律程序所能解决的了。”⑧当然,也有甚感惋惜的。略谓:“如果杨‘退归乡里’或‘冥鸿海外’,或可免一死,但象杨宇霆这样贪恋权位、野心勃勃的人物,怎能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呢?张学良的夫人于凤至说:‘处决杨、常,是逼出来的……最后只有一条路,你死我话。’张之除杨,实出于不得已,如果不除杨,东北将政出多门,更加混乱,这是日本侵略者最欢迎的。”⑨

这就清楚表明,张学良之杀杨不是偶然的。说是杨专权跋扈也好,是权力之争也好,总之杨之所作所为已成为东北政权内部的不安定因素和严重威胁,既是他要孤注一掷,张学良也不得不铤而走险了。

当然,也有不以为然的,如认为问题是存在的,但并不那么严重,主要是张学良多疑,或谓这是以私废公,公报私仇等;有的说是因为日本人的挑拨,还有的说是中了南京方面的反间计,因“张之杀杨,主要因为杨与白崇禧勾结,白要杨‘推翻张学良,取而代之’,蒋介石探知,密告张,要他‘先下手为强’。”……

这些说法,不能说是毫无根据的,不过,若只强调某一点,以偏概全,特别是忽略了促使张学良必欲除之的他的亲日问题,也是欠妥的。至于说,还有的认为杨、常有能力,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这样做,“使东北当局的对日对苏交涉失掉了樽俎折冲的人,东北外交完全委之于南京政府”,导致了东三省的迅速沦丧,似乎是闯了大祸,这就更未免言过其实了。

对杨、常事件究竟应当怎么看?它的真相和内幕究竟是怎样的?这是个比较复杂而又无法回避的问题,有必要再作些专门的研究、探讨。而这,显然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的,且待另辟专题,详加评析。

……………………

① 引自1987年10月20日《文摘周报》卢瑞升的摘编文章,原作发表于《文化周报》,作者:王海、连义。

② 张华柱,《辽宁锦县张作霖墓园》,载1987年2月5日《西安晚报》。

③⑤ 张同新:《国民党新军阀混战史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11月出版。

④ 周毅:《为国家统一而矢志奋斗的张学良将军》,西安事变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未刊稿。

⑥⑦ 丁雍年:《张学良东北易帜述评》,张学良暨东北军史学术讨论会论文,未刊稿。

⑧⑨ 常城:《再论“枪毙杨、常”》,见《社会科学辑刊》1986年第3期。

张学良传……杨常事件

杨常事件

在东北政权中名噪一时的杨宇霆、常荫槐,究竟是两个怎样的人?杨常事件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它的实质和真实情况究竟是怎样的?这还得先作点历史的回顾。

杨宇霆,宇邻葛(自比诸葛亮之意),1885年8月29日生于辽宁省法库县城东十五里的蛇山沟村。他早年曾赴日本学习军事,归国后正值赵尔巽督奉,他被调进奉天军械局,负责军械厂的安全工作,以军纪严明、治厂有方而著称,很快升任军械局局长。不久,又当了奉系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