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窑的一个前奏。诗是这么写的:〃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他就描绘这个瓷器有多么漂亮,说它像明月染春水、薄冰盛绿云,都是溢美之词。但我们注意到,诗里表明这种秘色瓷的颜色已经不是黄,而是绿了。
【五代秘色】
五代时期,吴越王国的钱氏政权也烧造了不少秘色瓷。当时吴越王国在杭州地区,正好是秘色瓷生产的区域,所以有大量秘色瓷。当时秘色瓷不停地上贡给北宋皇帝。五代后期,吴越国跟北宋达成协议:吴越要上贡。钱氏政权不愿意去打仗,也觉得自己跟赵匡胤根本打不了这仗,于是就投降了。
历史上记载了很多这个时期的故事。当年赵匡胤叫吴越王到北宋首都开封去,他不敢不去,因为前面有南唐李煜的例子嘛。李煜就是不去,最后让宋太祖灭掉了。灭南唐的时候,吴越王帮了很大的忙,换句话说就是出动了军队。南唐灭掉以后,皇上要招待吴越王,叫他去开封,他就不敢不去了。到了开封以后,皇上招待他,送了一份大礼。最后临走的时候,给他一个包,说:〃这个包,你现在别看,路上也别看,到家以后再看。〃当时从开封回杭州,要走很长时间。吴越王路上就嘀咕,忍不住把这包打开看了,包里是什么呢?全是大臣上的奏折,要皇帝宰了他,或者把他留在开封,不让他回去。换句话说,就是赵匡胤的那句名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当时南方睡着七八个这样的人呢,北宋就要一个一个收拾。到了吴越王这儿,赵匡胤胸怀坦荡,让他回去了。所以他特别感恩,他就说:〃以后我三年就来一趟开封,我绝对不反,我也不睡,我就伺候你。”
赵匡胤去世以后,宋太宗即位,太平兴国三年,吴越王再度入开封,太宗就不想放他回去了,吴越王国就彻底投降了。后来南宋迁都到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其实就是吴越王的属地。吴越王叫钱(音触),今天杭州还有保塔,当时建塔就是希望能保护他。《宋史》中有记载:〃(吴越王)太平兴国三年三月来朝,进……越器五万事,金扣越器五万事。〃一次就进贡10万件秘色瓷器,有全素的,有镶着金边的,都记录在案,可见当时秘色瓷是非常重要的上贡物品。
由于越窑的改进,秘色瓷的出现,导致后来宋代官窑制度的产生。下一讲就开始讲宋代的官窑系统…五大名窑。
03 寥若晨星 珍如拱璧
--汝窑
宋瓷有两大系统,一个是官窑系统,就是我们常说的宋代五大名窑;还有一个民窑系统,分为八大窑系。我们先从宋代的官窑系统,也就是宋代五大名窑讲起。这一讲只讲汝窑。
我们都清楚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听说过这句话。汝窑作为老大,排在第一,〃汝窑为魁〃。关于汝窑,历史上的记载很多,以讹传讹的民间说法也很多。今天的电视剧中偶尔也会出现。比如我看过的一部电视剧里,有个演员抱着一个青花大瓶子,说:〃这可是汝窑。〃弄得很让人笑话!
【命名和窑址 】
宋代的五大名窑和民窑的八大系统,只有官窑和哥窑的命名方式是特例,其他都是以窑口地址作为命名的依据。汝窑不用说了,就是宋代汝州所烧的窑;定窑,就是定州所烧的窑;还有北方的耀州窑,南方的吉州窑、龙泉窑,都是以地名命名,一直沿用至今。
汝窑的窑址过去不明,到底在哪儿不清楚。以前我们推测,汝窑一定在汝州辖区之内,大部分人认为是在河南的临汝县。直到20世纪80年代,汝窑窑址在河南宝丰清凉寺被发现,我们才确切知道这个窑口的位置。一般来说,皇家专用的窑口都会离皇城非常近,原因是容易控制,下达指令很方便。比如下指令烧个碗,烧个盘子,没多久就能烧回来。宋代的国都是汴梁,就是今天的开封。而汝州离开封有多远呢,今天算来大概有400里地;烧钧瓷的禹州呢,大概有300里地;宝丰大约有500里地。〃里〃,指的是市里,不是公里。古代的500里是很远的距离了,不像今天,当日往返都没问题,在古代是不可能的。这样看来,宝丰的条件不构成一个皇家专用的窑口。
【汝窑为魁】
汝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的魁首,是老大。汝窑名气很大,自古以来的流传甚广,我们一说就是汝、官、哥、钧、定。南宋人叶(音置)在《坦斋笔衡》里有这样一段记载,他说:〃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这是南宋人的记载,他生活的时期离北宋很近,所以非常可信。
〃芒〃,说的是一个很专业的术语,有两种解释:常规的解释就是指碗的口部是涩圈,没上釉;另一种解释就是光芒,指白色刺眼。将来讲定州白瓷的时候,我会详细地讲到这一点。明代有一个人叫王世懋,他在《二委酉谭》中是这样说的:〃宋时窑器以汝州第一,而京师自置官窑次之。〃明朝人是这样认为的:汝窑地位第一,北宋的官窑地位次一等,低于汝窑。
古人的这些记载,对后人产生很大的影响,收藏宋瓷的人,言必称汝窑。我就认识这么一位,他也知道这些记载,我有时跟他聊天说过这些话,他也找很多书看了,然后下决心要收藏汝窑。他这决心比较大,跟我说:〃我非汝窑不藏,其他东西都不要。〃这话是什么时候跟我说的呢?二十多年前!直到今天,他还没买着一件呢。他的决心很大,却不知道汝窑之稀有。
我觉得收藏很大程度上是一件脚踏实地的事,也是一件随缘的事。不能说今天我们没有机会碰见汝窑,但几率微乎其微。你去买彩票,可能无意中会中奖;但你非买中奖那张,就费了劲了,是一件很难的事。我这位朋友就是非要买中奖那张,所以到今天他也没买着。他的态度很坚决,跟我说:〃我的收藏要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我一定给你收一个汝窑看看!〃我也希望他将来能够碰上汝窑,了却这桩心愿。
【寥若晨星】
汝窑非常稀少,刚才那个例子已经说明了,很不容易碰到。原因是什么呢?汝窑的烧造时间非常短,只有二十来年。南宋人周在《清波杂志》中这样说:〃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他发出这样的感叹,说〃近尤难得〃。南宋离北宋时间很近,南宋人都觉得汝窑非常难得,那今天距离南宋已经有八九百年了,就更为难得了。周的这段记载提供了一个明确的信息:汝窑不是官窑,是〃供御〃的。就是把好的瓷器先让宫廷挑选,剩下的这部分还可以卖出。这也就解释了宝丰发现的那个汝窑窑址出土的瓷器为什么质量不一,有的跟清宫收藏的汝窑非常一致,有的却相距甚远。
清宫《造办处活计清档》记载,在雍正七年(1729)的时候,宫里有过一次统计,雍正皇帝让太监刘希文、王太平整理了一箱汝窑瓷器。这个档案今天可以查到,清点的结果是:雍正时期宫里有31件汝窑。我们要注意一点,那时对汝窑的判断不是科学的判断,而是凭个人去判断,有时会官汝不分,或者钧汝不分,因为它们的颜色很接近。所以当时一定会有误差,但大致不会差很多。雍正时期整个皇宫里才有31件汝窑,很少。
今天我们有多少汝窑呢?汝窑的统计不是非常精确,因为有个别汝窑在私人手里,未必能统计到。目前有一个统计比较可靠,说全世界有记录可查的汝窑大约有67件。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汝窑绝大部分都在世界级的博物馆里,可能供你收藏的机会微乎其微。说起来,这都是稀世之珍了。今天要想看到汝窑,到哪儿去看呢?台北故宫是汝窑最集中的地方,现在精确的统计是21件。其余的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大维德基金会,都有汝窑收藏和陈列,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
我碰到一个人很有意思,他找到我,张口就说:〃马先生,我收藏有68件汝窑。〃他比全世界还多一件呢!大家听到这会儿,可以听出来,可能吗?全世界倾国家之力,收集了上千年,才收集了67件;他自个儿有68件!而且他还非告诉我:〃我这儿都是真的,一件假的都没有。〃然后他要请我去看,我说:〃你这个都不用去看,听着就假。〃他说:〃你没有看,怎么知道它是假的呢?〃我说:〃从科学角度上讲,有一个简单的概率问题,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概率。把全世界的67件都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