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孩子说今天他们高高兴兴排着整齐的队伍去扫墓,虽然情感不对,听着也让人有点别扭,但他可能说的是心里的话,他可能是按实际情况写的,当时的实际情况可能就是大家很高兴,因为十岁左右的孩子,大家一起去野外活动,当然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大家叽叽喳喳蹦蹦跳跳也是可以理解的。按照真实的情况写,写当时真实的心情,从写作的角度来说,没有一点错误,而且这样写的路子是对的,照这样写下去,孩子才能有东西可写,因为心里的话是说不完的,心里的话最有真情实感,心里的话最真实可信,心里的话也最能感动别人。这样孩子才会觉得写作不是件费事费脑筋的事情,而是一件说心里的悄悄话、写心里的喜怒哀乐的一件愉快的事情,对着稿纸写作文时,就像对着自己的父母,就像对着自己的朋友,把自己想要说的说出来一样,把想要表达的表达出来。如果这样写作文,孩子不仅会感到写作是如此轻松自如,时间长了,孩子也会喜欢上写作。孩子喜欢写了,就能写出好的文章。而另一种情况就正好相反,假如说怀着沉痛的心情是老师告诉他的,或者是看了有关的文章,那么,这些东西就都不是当时的实际情况,也不是他内心的东西,而是把别人的东西装在了自己的脑子里,写作文也是把事先装入脑子里的别人的东西再写了出来。如果让写别的文章,老师又没告诉怎么写,脑子里又没这样现成的东西,那可就难了,那就真的不知道写什么、从哪里写了。现在许多孩子遇到写作,就感觉没东西可写,就是不知道要写心里的话、胸中的情。而按实际来写,写心里的话,不管什么题目,只要是现实中有的,你总会有内心的感想,把这些写出来,也就是一篇作文,根本用不着伤透脑筋挖空心思地去想去编。
我教学生写作课时,让学生写一篇大学校园生活的作文。学生虽然在这所大学生活了两年多,但许多学生却感到没什么可写,然后便找例文,有的干脆就模仿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出一篇和自己毫不相干的文章。但有一个学生却写得非常地让我感动,我把这篇文章对学生讲了几年。这位学生的作文大意是这样的:因为家里贫困,她不得不靠打工赚钱吃饭。因找不到别的兼职工作,便在牛肉面馆做钟点工,在学生下课吃饭高峰时,端饭擦桌子,每天中饭晚饭共干四个多小时的活儿,报酬是只管吃饭不给工钱。即使这样,她还是干得很卖力,老板对她也很满意。寒假放假回家时,她盼望老板能看在她干得好的分上,给她一点奖励或者回家的路费,但老板却一分没给。对此她十分不满,也十分伤心,她想,难道我就是一个只能往里倒饭的饭桶吗?于是开学后,老板又叫她去,她就坚决没去。但不去打工,一日三餐立即就成了问题,这时她才意识到,一日三顿饭也不容易,也要花不少的钱,而且一顿不吃就饿得不行。这时她才明白,吃饭不是一件小事,老板管三顿饭,也是一笔开支,老板赚钱也不容易,父母赚钱更不容易。这样的作文,不仅写了她真实的生活、真实的遭遇,也写了真实的思想、真实的情感,读来当然真实生动感人,因为我读的时候,我对着全班学生止不住泪流满面,许多学生也哭了。因此这才是文章的魅力,也是真实的魅力。
有人会说写好作文,得有好材料。其实每个人只要每天都在生活,就不会缺少写作的材料。我读师范学校时,班里组织大家去游一座古寺,可我们去了却不知为什么寺门紧锁,一直在外面转到中午寺门也没开,我们只好失望地回来。可去时,老师就布置了要写一篇作文,题目就是《游某某寺有感》。许多人说没进去当然没法写,于是就不写。可我并不觉得没法写,进去了看了有感受,没进去没看也有没看的感受,没进去也有没进去的内心想法。于是我就写那天没进去的失望心情,写没进去在外面无聊地转悠,碰到一个卖瓜子的老汉,和卖瓜子老汉闲聊的情况。因老汉那天给我们讲了很多,讲了旧社会寺庙的情况,讲了文化大革命寺庙的情况,还讲了许多有关寺庙的传说,也讲了修寺庙时的一些事情。我觉得这些都值得去写,都是写作的好材料,便把这些也写了进去,而且还有一些感想,也写了一些实际的内心感受,特别是把没进去的遗憾和想进去的心情写得很真实,结果作文写出来后,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孩子初学写作文时,也需要一些辅导和指引,但方法很重要。一般来说,小学生一开始写作文,都要写一些孩子熟悉的人和事物,比如老师布置的作文是让写我的同学,那么父母可以问孩子想写谁。孩子回答后,问孩子是不是对他很熟悉,然后再问孩子打算写他的什么,你对他喜欢还是不喜欢。孩子回答后,如果认为没问题,就不要过多地干涉;如果认为有问题,就只把问题指出来,千万不能说得太多;如果怕孩子东拉西扯写散,就告诉孩子要围绕一两件有密切关系的事情来写。千万不能说主题呀生动形象呀修辞呀一类的话,因为你说了这些,一方面是孩子不一定能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另一方面会让孩子感到写作很难,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有了这样的想法,孩子不仅会有畏难情绪,在写作时也会老打断思路考虑主题呀修辞呀生动这些东西,考虑多了,就不会写了,即使写出来,也会生硬和不连贯,也不是孩子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但真正的写作并不是方法,而是头脑里要有东西。曾经有人讲过,说他憋了一年也没写出一篇文章,于是他的妻子便说你写文章怎么比我生娃还难,我一个娃都生出来了,你一篇文章却没写出来。他说你能生出娃,是你的肚子里有娃;我写不出文章,是我的肚子里没有文章。要让孩子脑子里有文章,除了社会实践,就是要孩子大量地阅读文章,读得多了,词汇量自然就大了,语法规则自然就掌握了,使用语言自然就自如了。而且满脑子都是文章,写作时,这些词汇,这些文章的情节,这些文章的表达方式,这些文章的结构特点,就会自然而然都涌现出来,就会自然而然变成你自己的语言,变成你自己的思想,变成你自己的情感,也变成了自己脑子里的文章,写作起来,自然就能一气呵成,就像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这当然就是古人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让孩子大量地阅读,是提高孩子写作水平的关键,但为此,有些家长却让孩子背诵大量的经典文章。对这一点,我不大赞成,因为背诵是要花大量时间的,现代和古代不同,古代可读的书少,能够读到的书更少,而且社会需要的文章和知识,也就是儒家那些经典文章。而今天就大不相同,今天处于知识爆炸时代,不仅传播的知识多,需要的知识也很广泛,而且知识的更新也快,创新的要求也高。处在这样一个时代,花大力气背诵文章就有点得不偿失,背一篇文章的时间,足以精读十篇二十篇文章,从十篇二十篇文章中得到的知识,要远远大于背诵一篇文章,而且背诵不是创新,背诵出来的东西因为记忆太牢固,往往会束缚创新。比如写作,背诵得太多了,写出来的东西怎么读都有别人的味道,怎么都不像是自己的创作。但我的意思不是说一篇也不能背,如果孩子喜欢,确实想背下来,那也是件好事。如果是特经典的文章,背一点也无妨,中小学甚至大学语文课本里就有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有这些,也就足够了。
写作文想象力很重要,要告诉孩子写作文要善于联想,不能写甲就死盯着甲,要由甲联想到乙。比如一个学生写校园,写校园的树,马上就联想到家乡的杏树,然后再想到小的时候每到夏天就剥杏肉晒杏干,而到了冬天就砸杏仁卖杏仁。然后再想到每当看到商店的杏干,就会看一看是不是家乡产的,然后再联想到那年父亲送他到学校,看到校园里那么大一片树林没有一棵能结果实的树,便说可惜了,然后问他能不能学会果树嫁接技术,回去把家里的那些老杏树嫁接成新品种。这样一路联想下来,一篇有滋有味的文章也就写成了。如果写校园眼睛就死死地盯着校园,不敢越校墙一步,就会觉得没什么可写,没什么可说。
我女儿有年暑假去她舅舅家,舅舅们割麦子,她跟在后面捡麦穗,舅母去田里挖马铃薯回来做饭,她也跟着去挖,晚上写日记,女儿便这样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