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有限的一小部分。
因而,心理的个体想尽办法,也不可能将这一生命冲动完全转变为意识的材料。
此时,人的心理所处的状态,我们就称之为混沌意识。
混沌意识的基本特征,就是:
混沌意识,是在当时不可能被意识到,但在以后,却有可能被回想起来的东西。
混沌意识所储存的东西,只有在经过一段能量耗散之后,才有可能为意识所提取。
第二章 心理结构图式
第一节 人的正常的心理结构图式
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就是心理能。
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能,总是被围困在生命冲动中。
生命冲动乃是生物的一种本能,是有机体生命中固有的一种内在反应,是促动个体活动的人的心理状态的内在基础。
如果我们从动力学的角度出发,以生命冲动作为基本理念,解释人的心理结构,那么,人的正常的心理结构总是由三个系统、层次构成。
这三个系统、层次就是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无意识,处于深层;
意识,处于表层;
前意识,则是表层的储存库。
前意识是无意识和意识的过渡领域。
无意识进入意识领域,必须经过前意识领域,借助于意识的某种合目的的形式,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因此,前意识在人的心理结构中,处于一种特殊地位。
在人的正常的心理结构中,人的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领域始终处于一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流动变化之中,共同组成一个协调而又相互平衡的动态的心理结构整体。
因而,具有常态的性质。
由于尽管人的心理生活的无意识和前意识历程活动于某一时间内,但在这一时间之内个体却无所觉,因而,我们习惯上,又把这种无意识和前意识历程统称为潜意识。
所谓无意识,是不可能被转变为意识材料的潜意识;
所谓前意识,则是有可能被转变为意识材料的潜意识。
这样,我们又可把人的正常的心理结构,看作是由两个部分组成。
这两个部分就是:潜意识和意识。
从动力学的角度看,潜意识,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内在动力,是不断流动的心理过程的能量,是意识得以产生的根源。
因而,潜意识,是一切心理过程的基础,是心理的实质。
潜意识,虽然暂时不为心理的个体所觉,但它在人的心理生活中,却起着巨大的作用。
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不受它的影响。
潜意识的这种动力性,可以称之为“原发性过程”。
意识,则不是心理过程的基础,也不是心理过程的动力。
意识自始自终,不能脱离生命冲动而独立存在。
意识的本质特征,即在于不同于生命冲动的精神。
盲目的生命冲动,需要依靠精神加以导引;
而软弱的精神,则需要借助生命冲动作为其动力。
精神的力量,是从生命冲动那里得到的。
精神和生命冲动的关系,犹如车手和赛车的关系。
赛车,提供能量;
而车手则操纵、驾御赛车,朝着他想要跨越、征服的路途前进。
精神,是藉以帮助生命冲动,而不是妨碍生命冲动的。
而且,总是力图使生命冲动得到满足。
因而,意识不是心理的实质(本质),而只是心理的属性。
并且,是一个很不稳定的属性。
意识,是旋即消失的。
消失的时间,远较长于存在的时间。
故此,可以称意识为“继发性过程”。
由此可见,潜意识,是意识的基础,意识,是潜意识发展的产物。
潜意识,是在水面下形成巨大旋涡的动力源泉;
意识,不过是隐藏在水面下潜意识的潜流所形成的微波而已。
人的全部精神生活,好似坐落在汪洋大海里的冰山。
呈现在海洋表面上的山顶,只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小部分意识领域;
而在海洋下面的那巨大的山体,也就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潜意识领域,才是人的精神生活更为广阔的部分。
潜意识的存在领域,远远超过了意识。
除了在特定的条件下进入意识领域之外,大部分潜意识的东西便以各种伪装的形式,在意识的舞台上登场露面。
任何意识,都不过是潜意识这样或那样、直接或间接的表现。
意识,并不是心理生活的主要部分。
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
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
肯定这一点,并不意味着否定意识。
恰恰相反,潜意识的东西如果不借助意识的东西,如果不借助意识的某种合目的的形式,如果不转译为意识的语言,它也就不可能显示出来。
因此,在人的心理生活中,意识是唯一的光线。
只有它,才能照亮被潜意识笼罩的黑暗的王国。
由于有了意识,人的心理现象的全部机制,包括潜意识这一心理的奥秘,才有被揭示的可能。
作为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意识的主要职能,即在于统摄整个心理现象,特别是对潜意识的活力密切控制,对混沌意识的出现严加防范,从而,使人的心理结构继续维持常态,使人的各种活动不断适应现实生活的要求,协调而又有序的进行。
第二节 人的非正常的心理结构图式
人的非正常的心理结构,与人的正常的心理结构截然不同。
人的非正常的心理结构并非由三个,而是由四个系统或层次构成。
这四个系统或层次,也就是无意识、前意识、意识和混沌意识。
此时,人的整个心理系统,处于一种非协调的、不平衡的紊乱状态。
因而,具有错乱的性质。
错乱的极端表现,就是歇斯底里症状(按:Hysteria,原字为希腊文,意指子宫,在精神医学未发达之前,认为是女性独有的疾病,其主要症状是身体上局部功能丧失,如双手瘫痪,半身不遂,眼睛失明,耳朵失聪等,但在生理上却一切正常,经由催眠或在自然睡眠的情况之下,症状就会消失,也称作转化症)。
第三章 意象格局
第一节 人的意象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具有决定性的内驱力是什么呢?
它,就是以生命冲动的本能倾向为基础的人的意象。
人的所有的行为,都是由于人的意象作用的结果。
人的意象,是人的内心世界最为核心的东西。
意象,是推动或起动的因素,是激发有机体释放心理能的生物力量。
那么,人的意象有哪些?
它们,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人的意象,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种:
1。减少紧张状态的意象;
2。讨人喜欢、希望被人赏识和注意的意象;
3。求同的意象;
4。追求优越的意象;
5。追求自然和谐的意象。
下面,我们就分别来说明这五种意象。
一、减少紧张状态的意象
人,作为有机体,生理上、心理上的欲求、外界的刺激,等等,都会使人产生生命冲动,从而,造成有机体某种生理上、心理上的紧张。
这种紧张,如果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导致人的生理上、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
而有机体,则总是试图维持自身生理上、心理上的某种暂时平衡,消除紧张状态,或者,尽可能将紧张状态降低到比较能够忍受的水平。
这,就是人的最为原始的意象——减少紧张状态的意象。
减少紧张状态的意象,以生命冲动的本能倾向为基础,与生俱来,是生命适应的基本形式。
减少紧张状态的意象,就是推动一个人积极谋求自身生存,寻求安全、安定,避免恐惧、威胁(即“趋利避害”)的具有决定性的内驱力。
二、讨人喜欢、希望被人赏识和注意的意象
尽管减少紧张状态是人的天性,但从根本上说,由于人的自身能力的局限,人,并不可能完全独立地减少自身的紧张状态。
人,或多或少地需要依赖其他人的支持、协作和帮助,才能最终减少自身的紧张状态。
这,就使得人必然要与他人发生联系。
因与他人关系友好、默契,而获人相助,逢凶化吉,得到利益,满足愿望;
因与他人关系淡漠、不友善,而受人推拒、反对、敌视、攻击。
这些经验,使人学会采取一种讨人喜欢的、合乎时宜的、能为他人所接受的、可能同自己的“真正的”目的并非一致的行为,来争取周围的人对自己的注意、赏识和关怀,寻求与周围的人建立互助合作的亲密感情,以趋利避害。
这,就使得人的讨人喜欢、希望被人赏识和注意的意象得以形成。
讨人喜欢、希望被人赏识和注意的意象,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的,它是生命适应的初级形式。
讨人喜欢、希望被人赏识和注意的意象,就是推动一个人按在他认为别人希望他那样去做的方式行事的强有力的驱动力。
三、求同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