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弗洛伊德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把人的心理分为无意识和意识两个对立部分,认为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由处于意识不到的无意识世界中的性本能(性冲动)所决定的。
要想了解某一个人的心理,如果不去了解他的无意识的世界,则是无法理解的。
弗洛伊德重视无意识的分析,正与冯特心理学的以意识分析为主相反,并从对精神病的治疗中,产生了精神分析学。
精神分析学的内容,极为复杂。
事实上,精神分析学不但是现代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而且,也是二十世纪内影响人类文化最大的理论之一。
而弗洛伊德的名字和精神分析这个术语,亦是大多数有文化的人都熟悉的。
许多初学心理学的人,往往认为,弗洛伊德就是心理学,并且认为,这种心理学,只涉及对精神错乱者的治疗,由此,也可看出弗洛伊德的影响之大。
因弗洛伊德的理论只是以精神病患的心理现象为基础,以之推论解释到一般人,难免有以偏概全的缺点,加之弗洛伊德的理论缺乏人性变异的社会文化解释,亦常遭人非议,故此,精神分析学后继者的理论取向,均将层面放大,包括了在现实社会文化中对一般人行为的解释。
此等心理学者,被称为新弗洛伊德派。
以霍妮、沙利文、弗罗姆、艾瑞克逊等人为代表的新弗洛伊德派,在神经症状的发生和人格的发展方面,排斥弗洛伊德的生物主义观点,而重视社会和文化所发挥的作用。
在德国,较行为主义稍早一年,心理学家韦特墨、苛勒、考夫卡等人即提出了格式塔心理学,也就是完形心理学。
他们认为,整体,不能用零碎的部分之合去理解。
并不是由元素组成的部分决定整体;
而是,整体规定部分。
整体的特性,是基本的;
而部分的特性,则依赖于它们在整体组织结构中的地位。
把整体还原为部分时,就会见不到整体。
部分之合,不等于整体;
而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合。
原因是,在集知觉而成意识时,加多了一层心理组织。
所以,知觉的心理组织,才是最重要的。
以四条直线构成的正方形为例。
人们由此所得的知觉,并不是等长的两条横线加两条纵线,而是一个完整的正方形:四条直线之外,另加了一层“完形”的意义。
他们还认为,心理现象,未必反应物理刺激的事实。
物理刺激,是客观存在的;
而心理现象,则是经由个人对之加以选择与组织后的反应。
整体被知觉为何种形状,将决定人和外部现象的相互对应。
可以说,行为主义,是把重点放在接受外部事物现象(刺激)上,相反,格式塔心理学,则是把重点放在捕捉外部事物现象的方法上。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德国,纳粹势力开始抬头。
与此同时,德国的许多心理学家纷纷逃往美国。
这样,格式塔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在美国各地广泛交流,推动了现代美国心理学的发展。
其中,在人际关系的心理学方面,从德国跑到美国的格式塔心理学家勒温,表现得最为活跃。
勒温通过实验,研究了团体和人际关系的理论,提出了团体力学,为后来兴起的实验社会心理学打下了基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针对当时盛行的精神分析论与行为主义在理念上均非“以人为本”,心理学又兴起了第三势力;出现了一种新的潮流,即心理学,必须以正常人的需要出发,去研究人类异于动物的一些复杂经验,诸如,动机、欲望、价值、快乐、幽默、情感、生活责任、生命意义以及爱情、嫉妒、仇恨,等等,真正属于人性各种层面的问题,进一步探求人的价值、本质,发扬人性潜能,从而,助人自我实现。
于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罗嘉思等人,又倡导了人本主义心理学。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受完形心理学对知觉的研究以及电脑科学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西方,一个心理学的新流派逐渐演变而成,这,就是侧重研究人的知之历程的认知心理学。
从广义上说,心理学中凡侧重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学派,皆可称之为认知心理学派。
例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创立之皮亚杰学派,即被认为属于认知心理学派。
但目前,在西方,则大多数指狭义的认知心理学——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认知过程的科学,因而,也叫认知加工心理学。
确切地说,信息加工心理学侧重研究人接收、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信息的过程,即感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等。它强调人已有的认知结构对当前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并且,通过计算机和人脑之间进行类化,象研究计算机程序的作用那样,在较为抽象的水平上,研究人的信息加工的各个阶段的特点,以揭示人脑高级心理活动的规律。
因此,把关于人的认知过程的一些设想,编制成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验验证的计算机模拟,也就成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法。
不言而喻,现代心理学是博采冯特的构造心理学在内的机能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实验社会心理学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众家之长而形成的,以自然科学为目标的一门科学。
二、动力心理学观点
毫无疑问,心理学如果以实用为目标,那就应该把研究的重点,置于支配、调节人的行为的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上。
心理学,应以活动中的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为研究对象,从客观上能够观察到的人的行为,探索人的内部心理过程,来解答人的行为是怎样发生的,和为什么发生的问题。
哭和笑,都是人的行为。
但是,无缘无故的哭,或者无缘无故的笑,绝对是没有的。
人的任何行为,都是有原因促发的,而不是偶然自发的。
只有处在当时的那个环境状态之中,也就是人的心理受到当时那一环境气氛的感染时,眼泪才能流出来,笑声才会发出来。
然而,心理学所说的“环境”,往往与周围的实际状态有所不同。
即,客观的地理状态或物理状态总是一成不变的,可以说是真真确确,实实在在。
这,在心理学中常常不称其为“环境”。
关于上述问题,考夫卡曾举出下面的一个例子。
严冬的一个黄昏,在猛烈的暴风雪中,一个骑马的旅行人好不容易,才摸到一家客店的门前。由于一望无垠的大雪覆盖,他已分辨不出哪儿是路,哪儿是田野。在狂风暴雪之中,为了今晚能找到一个安身之处,他已策马盘旋了好几个时辰,终于,来到这里。店主人走出门口,看见这位旅行人,顿感惊愕万分,于是,讯问旅行人,到底是从何处而来。旅行人并未答话,只是默默无言地指了指客店的正前方,这样一来,更使店主人莫名惊讶,他说:“您是从昆斯坦斯湖上渡过来的啊!难道您还不知道吗?”旅行人听到这话后,不由过度惊恐,遂从马背上坠落而亡。
这个故事是说,旅行人所走过的道路,从客观上看,是被落雪覆盖的湖面,而在当时,却是他所不知道的,因此,他把湖面当作原野,而一往直前骑马奔驰过来了。
这说明,旅行人如果事先就知道那儿即是湖面,他的行为,自然也会完完全全不同。
这样看来,区别在于,把客观上同一个“落雪覆盖的湖面”,即地理环境和物理环境,看作是一片雪原,而把按这种想法采取行为的环境叫做“行为环境”。
行为环境,即原有的地理环境,这种情况,当然也有。
不过,必须看到,由于不同的人人生经历不同,认知的层面亦是不同,在多数场合,根据人们的不同理解方法,“行为环境”是要有所改变的。
心理学所要研究的,并不是单纯的地理环境或物理环境,而是这种“行为环境”。
只有受行为环境调节的行为,我们才将之称作为行为。
人的行为,总是发生在某一特定的行为环境中的行为。
正是处在某一特定的行为环境之中,人的行为,才最终得以发生。
人的一切的行为,就其发生的方式而言,毫无例外地,都是反射。
所谓反射,是指人的机体借助于人的心理的活动,来实现的对于环境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行为反应。
在这里,环境刺激又叫“刺激作用”,是指作用于人的机体并引起有机体感应的环境因素,也就是“刺激物”,施加于有机体之上的影响。
所有的反射,都是由于环境刺激所引起。
环境刺激,是行为反应的最初原因;
而行为反应,则是环境刺激最后引起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