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行为心理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而,在这种情境下,原始的情感总能够得到理性的许可,而畅行无阻,不受任何约束地直接进入最初的理性。
诸如,想要过去登山锻炼锻炼身体,想要坐下读书增长增长知识,可谓有益无损,绝不会有什么祸患,因而,人,不必自己抑止自己,心里想怎么做,大可放手就去怎么做,等等。
因这种理性和情感之间,处于一种相互协调一致的同一状态,我们就称之为简单理性。
简单理性,遇事总是一切顺乎自然,随遇而安。
其要旨,即在于力求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因而,简单理性在发挥其作用时,总是采用一种平易简约的方式,也就是,以恬静的真趣为快乐,引导心理的个体朝向情感为生命冲动所指引的目标,渲泄心理能量,从而,引起自然行为。
例如,我们看见旁人“瘙痒”,自己也不知不觉地动起手来;看见旁人赛跑,自己也不知不觉地动起脚来;看见旁人打哈欠,自己也不知不觉地打起哈欠来;看见旁人咳嗽,自己也不知不觉地咳嗽起来,即是自然行为的一个例子;
又如,垂钓者有一次在一个地方钓到一条大鱼,自那以后,他又想着要去钓鱼,于是,他就头上戴着钓到大鱼那天戴的那顶帽子,兜里揣着钓到大鱼那天戴着的那个烟嘴,再到钓到大鱼那天的那个地方去钓鱼,则是自然行为的另一个例子;
再如,一位年轻人有一日想学禅,找到一位著名的禅师,禅师开导他很长时间,年轻人还是找不到入门的路径,于是,禅师端起茶壶,慢悠悠地朝年轻人面前的碗里倒茶,茶碗已经斟慢,禅师还在不住地倒,年轻人眼睁睁地看着茶水不停地往外溢出,终于忍耐不住,大声提醒说:“师父,别倒了!茶碗已经装不下了!不要再倒了!”禅师这才停住手,意味深长地说:“是啊,装不下了,你也是这样,要想学到禅的奥妙,就必须把头脑腾出空来,把充塞其中的幻象和杂念清除出去。”年轻人听了此言,当下大悟,无疑是自然行为的又一个例子;
还有,当某人在团体中取得某种身份与位置之后,在随意动作之间,根据其所在社会中众所认可的社会规范所适当表现的角色行为,同样也是自然行为的一种;
据说,在我国农村,迷信的人见小孩跌了一跤,受了惊吓,便以为那是吓掉了“魂”,于是,赶紧叫“魂”,到那跌跤的地方,撒把米,高叫小孩子的名字,一路叫到家,这种自然行为往往并非少见;
有这样一则笑话,挺幽默,也挺流行:有一个怕老婆的,给妻子打急了,无处可逃,钻进了床底下,妻子还不罢休,吆喝道:“快给我出来!”只听得他在床底下回答道:“大丈夫说不出来,就是不出来”,其实亦属自然行为;
看看现实生活这样一幕:两个青年男女,原本是大学同学,相处一直很融洽,有一天,男孩开玩笑似地对女孩说:“我,在考虑追你”,女孩连忙推托:“别这样,千万别!”男孩故作思考状,过了一会儿,很郑重地对女孩说:“我已经决定了”,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就此开始,这,当然更是自然行为的典型;
所谓“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此类自然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处可以看到。
自然行为从本质上说,是简单理性和合于生命冲动的变化,以适应外在环境和内在要求的一种行为。
在自然行为中,简单理性总是和生命冲动融合于一体,顺应生命冲动而动,为生命冲动求得完全满足排除障碍和促进发泄服务,表现出心理的个体在变化环境下的定位和行动能力,巩固和检验了意识的作用和功能,具有丰富多样性。
反之,当生命冲动抵触个体自身意象格局,以及现实的外部环境反对生命冲动时,由于减少因为生命冲动的存在而导致心理的个体所处的紧张状态,对于心理的个体意象格局居中守正并非无不利,理性为避免引导心理的个体依情感行事,导致个体自身行动不正,招致痛苦,产生悔恨而遗憾,总是自始至终戒惧谨慎,对生命冲动和它的趋向(也就是情感)施加压力,以节制生命冲动。
因而,在这种情境下,原始的情感往往受到理性的阻遏,而不能畅通无阻进入最初的理性。
诸如,想要旷课逃学、想要抢夺偷窃的情感遭受“不能旷课逃学,假使被发现咱办?”、“不能抢夺偷窃,万一被抓住该多丢人,自己的脸往哪儿放?”,等等的理性的裁制。
因这种理性和情感之间,总是处于一种相互不协调的分裂状态,我们就称之为复杂理性。
复杂理性遇事,总是见其利必思其害,知危而慎行。
其要旨,即在于力求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对生命冲动有所节制但又不过分节制,以慎求无咎。
 
第二节 冲突
复杂理性在发挥其作用时,采用多种方式。
复杂理性最初采用的方式,总是暂时节制生命冲动寻求直接快乐的要求,直到发现能满足需要和减少紧张状态的适当客体为止。
也就是,将生命冲动的直接发泄,简单地推迟到环境允许的时候。
心理的这一过程,我们就称之为压抑。
复杂理性压抑生命冲动的努力,总是不可避免地遭受来自情感的抵抗。
这是因为,减少紧张状态乃是心理的个体的一种本能,一种恢复个体心理结构某种最初心理状态的需要。
由于压抑不但不能解除心理的个体当前所处的紧张状态,从而,实现个体心理结构的某种暂时平衡,而且,压抑还总是迫使心理的个体暂时放弃其旨在恢复其心理结构的某种最初状态的努力,这,就使得压抑经常给心理的个体带来情绪痛苦。
因而,为避免情绪痛苦,情感就必须竭力对抗复杂理性的压抑,以使生命冲动伺机突破复杂理性的束缚,而得以渲泄出来,从而,迅速恢复个体自身心理结构的某种暂时平衡。
心理的这一过程,我们就称之为抗拒。
压抑和抗拒,经常产生激烈的斗争。
一方面,要想避免情绪痛苦,使得被围困在生命冲动之中的心理能量得以渲泄出来,抗拒就必须极力对抗压抑;
另一方面,要实现对生命冲动的控制,以避免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受到伤害,压抑也就必须千方百计与抗拒相抗衡。
压抑和抗拒的针锋相对,反映了心理的个体复杂理性和情感的一种患得患失的矛盾状态,此种进退维谷状态恰似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笔下的悲剧《哈姆雷特》中有名的对白“To  be  or  not  to  be?”(去做呢?还是不去做?)。
这种状态,也就是冲突。
所谓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例如,一位男士同时喜欢上两位女性,两位女性一位甜美端庄,才智优越,一位妩媚动人,出身豪门,可谓各有千秋,这位男士喜欢的程度相当,但是,他又必须在两者之中做出单一的选择;又如,经济状况并非是那么顶好的人若购房子,就难以买汽车,若买汽车,也就不能购房子,他只能选择其一;再如,有的中学毕业生,既想早早工作,减轻家庭负担,又想报考大学,以求进一步深造;等等)、“前怕狼、后怕虎”(例如,演艺界红透半边天的明星既不愿向黑片商低头,贱价拍戏,又惟恐推了片约,将会开罪“大哥”,惹祸上身;又如,肠胃病患者既害怕打针吃药,却又不愿开刀动手术;再如,有的学生既想回避艰苦的学习活动,又想回避考试不及格的结局;等等)、“想吃河豚又怕丧命”(例如,年轻的女孩子虽说非常非常喜欢吃糖果,但是,却又总是担心自己吃多了糖果会引起身体发胖;又如,青春期的少年既想摆脱父母的意志干涉,自主行事,又惟恐因此而得罪父母,断了经济来源,失去依赖;再如,有些青年既想参加某一盛大的社会活动,结识新朋友,又担心自身缺乏社会交往经验,魅力不够遭人冷遇、奚落而陷于尴尬局面;等等),诸如此类,正是这种冲突的典型例子。


第八章 冲动行为与欲求不满
第一节 决断和冲动行为
情感与复杂理性的分裂对抗,是尖锐的现实存在,是心理的个体产生压抑与抗拒冲突的根源。
虽然压抑总是表现为构成对生命冲动寻求直接满足的阻碍,但由于压抑毕竟是代表复杂理性的,因而,阻碍生命冲动的直接满足,当然绝非是压抑的目的。
事实上,压抑,是为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服务的。
压抑的目的,即在于力求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慎求无咎。
压抑,是唯一能恰当说明为什么会产生抗拒的原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