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重12吨,赤足站立,胸前铸有象征吉祥的万字符号。穿有山水云朵花纹的袈裟法衣。左手禅定在胸,右手下垂指地,表示能满足众生的愿望,接引众生到达西方净土的极乐世界。最上方有一“光明无量”的匾额。周围四根柱子上写有两副楹联:一为“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已了如来真实意;四大本空,五蕴非有,是为波罗密多心。”一为“四八愿普被群机,决定万修万人去;二五有同生正信,合当一念一如来。”佛象周围的殿壁上绘制有大型壁画“西天极乐世界图”上有佛象七十多樽,图中有慈眉善目的菩萨,婀娜多姿的彩女,手托花盘的仙娥,舞姿轻盈的飞天等,锦衣广带,彩绦飘飞,笙箫婉转,鹤舞鹿鸣,一派温馨和谐的天国景象。
铁塔内遏砖砌登道,绕塔心柱盘旋而上,历一百六十八层台阶可至塔顶。登到第五层,可以看到城内景色;登到第七层,可以看到城外原野;登到第九层,可以看到浩瀚奔腾的黄河,领略到黄河号称“天河”的含义;登到第十二层,则祥云缠绕,云雾扑面,似入太空幻景。此即著名的古开封汴京八景之一的“铁塔行云”。诗曰:“浮图千尺十三层,高插云霄客倦登。润彩氤氲疑锦绣,行人迢递见觚棱。半空铁马风摇铎,万朵莲花夜放灯。我昔凭高穿七级,此身烟际欲飞腾。”每当风度云穿时,环挂在塔身檐下的每层八个共一百零四个铁铃悠然而动,叮当作响,更让人心旷神怡、留连往返。
第四十一章 最大室内卧佛——大佛寺
大佛寺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区西南隅,因寺内大佛殿是身长约三十五米的释迦牟尼涅槃像,故又名“卧佛寺”,为张掖一大胜景,被列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掖古称甘州,以物产丰富,人杰地灵而享誉海内外,关称金张掖,中华人民共和国书记江泽民书写的苍劲挺拨的“金张掖”三个大字就高悬在张掖市的东大站,正因为张掖是块风水宝地,曾引来无数由大佛,法师、高僧,宝刹名地香火顶盛,而今全国乃至亚州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就在此安居。
汉唐以来,随着丝绸西去,佛法东来,张掖曾经是盛极一时的商人云集之地,同时也是中原文化同西域各少数民族文化相融合,相交汇的一个重要的舞台。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叫金张掖的说法。大佛寺就坐落在张掖市(东南)。张掖的大佛寺作为一个历史的见证人,亲眼目睹了整个张掖历史的沧桑演变。在公元前一百一十一年,汉武帝为了开发河西,巩固边疆,以张国被掖,已通西域之意,设立了张掖郡。这意思就是说,张开中国之臂膀通往西域。因为张掖在古代,是丝绸之路的重镇,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在现在,它也是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通道。所以张掖的地名是由于它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那么张国被掖,以通西域,这个意思就是把中国比作一个人,张开它的臂膀,张掖的位置就是在臂膀的掖部,所以说,从古代来说,从中原通往西域,或者从西域到中原,是必经之路,是一个重要的位置,所以说张掖的得名与它的地理位置是有关的。张掖的地形,形似一个奔腾的骏马。就是说它的南面是祁连山,北部是河泥山,张掖的地形是两山夹一川,张掖就是在这个比较狭长平坦的川部。张掖的东西长度为四百七十公里,南北的宽度是一百五十公里,最窄处是三十公里,所以说,张掖的地形形似奔腾的骏马。
根据张掖大佛寺卧佛体内出土的明代成化铜牌,和甘州府志的记载,大佛寺最初创建的年代是西夏永安元年,也就是公元1098年。现在如果到张掖去看到的大佛寺,它现在的主体建筑应该是清代乾隆年间的。因为西夏创建大佛寺以后,历经这么多年,前后就是有史料记载的,应该是维修了十次。其中,明代维修了六次,清代维修了四次。建国以后,改革开放以后,又维修了一次。这样加起来,都应该是十一次了。关于大佛寺的创建,千百年来留下了许多神奇的传奇故事。从大佛腹内发现并出土的明成化13年,也就是公元1477年出土的铜记事牌,和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出土的碑记中记载,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沙门族有位僧人,云游来到张掖古城。这位僧侣名未灭,法号国师,这位国师有一日盘膝打坐,突然眼前金光闪闪,隐隐约约地传来颂佛之声,国师就认为这是佛祖显灵了。他寻着光,寻声而至,来到现在塑大佛的位置,在那儿掘地三四尺,发现了一座用金砖翠瓦覆盖的精美的玉雕的卧佛。后来他把这个奇遇的故事讲给西夏的达官贵、皇室家族和僧侣信徒们听,他们纷纷来朝拜,捐资捐款,修建了这座规模宏大的寺庙和巨大的卧佛。时过境迁,国师已去空悠悠,独留佛迹耀神州。我们编导去张掖拍片子的时候,回来给我讲,把我真得吓了一大跳。他说这个佛究竟有多大,我给你说一说。他说佛的手臂,他伸出来的这个手掌,它的一个中指之上,居然可以躺一个人,可以当做床来睡。紧接着我们的编导又到了佛的脚的地方去站了一站,我们的编导大约有一米七多一点,他说他居然没有佛的两个脚趾高。最恐怖的一点我觉得是,佛的耳朵,我们都说耳朵大的人有福,所以我觉得这个佛真的是福海无边,它的耳边上居然可以站八个人。大佛是以木构架,木胎,泥塑,中空。里面构架,搭起来的,外面用泥巴塑造的。专家们也做过测绘调查大佛里面用木构架通过各式各样的,利用祁连山的南山松,把它搭成架,这个架里面的木条,全部按照一定的数据,一定的形式,一定的讲究制作。这个在西夏建大佛寺的史料不多,仅仅是文献典籍的一些片言只语。但是我们从明代的成化铜牌,从碑文,并且从甘州府志,甘政志,地方史志里面,我们至少可以发现有这么几点,一是明永乐九年,战火损伤了一些大佛殿的构件。后来在明成化维修的时候,曾经有记载,最大的石料木料,用40个轮子的大车拉运。可见,这个工作是相当巨大的。并且,这个在建大佛的过程中,花费的财力、物力、人力也是相当巨大的。所以它在中华民族建筑史上,艺术史上是极其珍贵的,这么大的大佛,到现在九百多年了,并且经历过无数次的灾难,但是它巍然长存。
大佛寺创建于古夏崇永安元年(1098年),距今近九百年。拒记载,一个叫嵬咩的和尚出外云游,一日间隐约闻有丝竹之声,循声寻去,却不见演秦着,疑为“天乐”,后在天乐响处掘得碧玉卧佛一尊,于是便在此建寺,遂为大佛寺创建之始。此寺原来规模宏大,是由牌楼、山门、大佛殿、万圣殿、藏经殿、配殿、僧舍和佛塔组成的完整建筑群,并有双眼井、木爪树、金塔六角亭鼎等。万石洪钟重两千余斤,声透九霄。殿宇巍峨壮观,古木参天,是一个清静去处。元、明时期,大佛寺的影响远及欧亚。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曾留居甘州游览名胜,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里,对大佛寺规模宏大的建筑、精美的卧佛塑像大加赞赏,推崇备至。古哈烈国沙哈鲁王使臣亦曾游览大佛寺,在他的记载中说;“雕刻功夫精致,故诸像皆与活人无异。”寺原名“迦叶如来寺”,明永乐九年(1411年)敕赐“宝觉寺”,后又改“弘仁寺”。清朝乾隆年间重建。到本世纪40年代,寺内建筑大部已毁。现存建筑有大佛殿、藏经殿和土塔三处。1985按布局迁建了牌楼、山门,又迁建了三座散存的殿堂。
中国古建筑的艺术是一个综合的艺术。一般的古建筑里,不但有木构的主体艺术,而且还有很多的雕塑,还有壁画。张掖大佛寺正好是一个综合艺术的结合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就是人物雕塑,一共有31尊人物雕塑,首先是卧佛,然后是10大弟子,18罗汉,两个供养人,一共是31尊,这些人物的雕塑,都很大,像供养人都很高大,而且18罗汉的形态是胖瘦老少,有哭的有笑的,都不一样,非常生动。另外,还有很多的木雕,过去我们不太重视,去看的人,由于大佛就很吸引人,就把别的就给忽略掉了。实际张掖的木雕也是非常突出的。首先就是它的屋檐下面有很多的花卉,瑞鸟瑞兽,然后它的二层楼的隔扇上整个是一大排,全部都是花卉,树木,瑞鸟,吉兽,什么虎豹,狮、猴、龙这些吉祥的动物。这些,反映了西北地区的雕塑的工艺和水平。这和南方的雕塑有一个区别,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