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学校会让孩子们感受挫折与乏味,间接教导他们学习“耐性”、“坚持”等重要的课程,还会尽量提供机会,让小孩在这个环境中学习合作、忍耐、宽容、想象、创造、表达想法和理念,然而不幸的是,学校并没有在这些学习领域中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
正文 这样的教育,败事有余(1)
这样的教育,败事有余
最糟的是,学校讲求一致性的教育方式,会抑制小孩的自主性,并阻碍他们的投入,让HPPs不知不觉中学到了这样的经验:
■所有人都一视同仁非预期的错误导向:要普通一点,坚守一般标准就可以,克制你的才智和好奇心,凡事放慢脚步。后果:HPPs觉得凡事欠缺挑战,不必全力以赴,还花了很长的时间等别人赶上进度,他们感到疏离和无趣。
■不鼓励进度超前非预期的错误导向:每个人都一样,照着进度走,不要太有好奇心,不要挑战尚未指定的作业,不要超前预习功课。后果:好奇心和自主性被剥夺,上学变成愚蠢、琐碎、无聊的事。HPPs失去对学校的尊重。
■快点完成作业,就让你去玩非预期的错误导向:学习是令人不快的,越早结束越好,这样才可以快点从事休闲活动。后果:在这个重要的时期,聪明的人反而并不投入,因为没有创新、有趣且富挑战性的课业可以让他们尽情发挥。
■家庭作业只不过是重复学校的功课非预期的错误导向:学习不是一种探索的过程,老师都很没想象力,学校也没什么东西好学。后果:不想做作业,推卸责任,蔑视家庭作业和学校的一切。
■家庭作业重“量”不重“质”,不是精简又有挑战性的功课非预期的错误导向:所有的课程一再重复,加上老师无情又是虐待狂,学习简直就是一种惩罚。后果:愤怒,故意不做作业,养成推诿责任的习惯,痛恨家庭作业和上学。
■以分数诱因来鼓励学习非预期的错误导向:不想发自内心地学习,一定要有人贿赂你或强迫你才愿意念书。学校除了学业成绩之外,找不出任何方法评估和鼓励学生进步。后果:愤世嫉俗的态度。
HPPs对学校的评价和反应不一,从感激、失望、后悔到轻蔑都有。通常他们只感激某一两位与众不同的老师,对于僵硬的课程感到失望,后悔浪费这么多时间,蔑视这个只有考试、正确答案和竞争的填鸭式体制。HPPs常说,是学校削弱了他们的志气,他们只学到考好成绩的方法,却没得到发自内心的学习乐趣。
正文 这样的教育,败事有余(2)
这可不是小孩一开始上学时的态度。当初,我的二女儿迫不及待想从幼儿园升小学,想要像她姐姐一样做功课,但幼儿园和一年级的课程都无法满足她,因为他们从不指派正式的作业。直到二年级,她首次被要求写一篇故事,她非常兴奋。终于,她可以做些什么了!她花了好几天写故事,在家总是不自觉哼起歌来,然后停在我身边,兴奋地告诉我她的故事。在故事完成的前一晚,她跑来问我一个问题,一个我希望她永远都会问的问题。
“爸爸,我不想结束它,因为我太喜欢这个故事了。”
几年后,有一次经过她的房间,不小心听到她跟朋友在讲电话,她以一种很不耐烦的口吻说,英文作业规定要交四页,但其实三页就绰绰有余了。真是毫不留情的批判。
大部分的SLHPPs在开始求学时都充满热情,然后渐渐幻灭,因为学校的步调太慢,或是其他原因让他们感到挫折,甚至是受到侮辱。等他们上中学、进入青春期之后,对学校更是充满批判。
因此,在某种情况下,SLHPPs放弃了学习的乐趣,得过且过,不投入,也不去探索,收获也有限。更严重的是,未来不管碰到任何跟工作、要求或规范相关的状况,先前提到的愤世嫉俗、凡事抗拒以及不肯尽全力的习性,都将会一直跟随着他们。
正文 每个人多少有点叛逆(1)
每个人多少有点叛逆
人们终其一生都在想办法“反抗”。这种莫名的、无法妥协的、对自主性的偏差认知,从两岁就开始显现出来,然后在青春期再度发作,这种心态最后很有可能导致他们离家出走。在学校的低成就——特别是针对男孩子——可能从二年级就开始,但到了青少年时期,同学的影响越来越大,似乎关系着他们在这世界上的定位,所以和同学建立良好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其中一个获得同学认同的方式就是反抗大人世界的要求,而学校就是个实行的好地方。可想而知,HPPs开始在学校表现不佳,通常就是在青少年时期。
你可能想起自己也曾经反抗学校的规定,对于需要完成的工作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当HPPs开始反抗,尤其是第一次的时候,管理者通常抱着乐观的态度,觉得那只是暂时的、可理解的反应,再怎么样还是比不聪明的学生好。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并不客观,老师和家长都忽略了这种偏差,殊不知他们需要的,其实只是大人将他们轻轻推回正轨而已。大人的管教过程也显示出,他们的要求也许是不合适的。
布莱克今年42岁,他是单车快递员、喜剧演员兼喜剧作家。记得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他忘了写数学作业,他的老师只向他眨个眼,一副心领神会的这样说:“没关系,你应该都会了。”四年级的时候,他已经习惯在阅读作业上随便画画记号,因为老师根本不会检查,画上几条重点就可以,不必真的去阅读那些无聊的文章。
没有任何老师会刻意纵容布莱克敷衍问题的态度,养成他这种从学校作业延伸到成人世界的恶习,但每个老师都有份。当负责要求的成人允许这些聪明的小孩享有特权,他们就变成了掩护罪行的共犯,养成小孩以后只会取巧、不想努力的陋习。这样的放纵,也是大人世界“言行不一”的直接示范。
这就是大人所提供的错误协助。有时只是一个简单的行为,却影响深远。
坎特拉今年29岁,在电脑相关行业担任临时雇员。小学时她总是班上排名第一的学生。有一次她的祖父母来找她,刚好第二天是她四年级学期作业上交的最后期限,她居然忘了这件事,这当然是空前紧急的状况。更严重的是,这项作业成绩又占了她社会学总成绩很大的比例,于是他们全家总动员,包括祖父母全部熬夜陪她,又是爆米花、又是热巧克力,把做作业变成舒适而难忘的家庭聚会。于是,坎特拉接收到“全家人都支持她”、“全家人都希望她表现好”这样的双重信息。
正文 每个人多少有点叛逆(2)
次年秋天,坎特拉又拖延了另一项作业,她的父母劝她做事要有计划,然后,大家又开始了最后关头的解救任务。坎特拉在学校的表现依旧很好,但她感觉得到,父母对她的期望太大,只要这项作业决定学期成绩,他们还是会插手,并竭尽所能地帮忙。
当家人第一次介入帮忙时,坎特拉学习到世界运作的一个新模式:接受别人援助也是种选项。家长每一次的解救都加强了她规避的心态,因为知道有人会来救她,舒缓了她当时的焦虑,但这也剥夺了她培养处理长期计划能力的机会。
接下来两年内,同样的事情又重复了几次,她对自己的评价变成“临时抱佛脚的偷懒者,如果没人帮忙,自己肯定拖到最后一刻”。后来她加入“极限潜能计划”后才发现,不知不觉中,这种惰性,已经影响到她的工作。
正文 别被标签害了你
别被标签害了你
现在,重点来了。如果只是一味退缩逃避、带着模糊的期望或需求,被形容为“有才华”,将会产生复杂且不可预料的结果。只有当人们清楚地期待某种成就的情况下,“才华”才显得有意义。累积的成就无形中增加了有才华者的自信,相对的也让他们更愿意接受挑战。
然而,如果没有明确的要求和支持,被贴上“天才”或“聪明”标签的人,就如同贵族后裔一样——空有遗传的显赫身世,和实际作为无关。被贴上优秀的标签,通常会伴随着无形的期望,然而当缺乏明确的要求和支持时,这些标签变得摇摇欲坠。
一方面这些标签告诉你,光是被称赞聪明和有才华就够了;另一方面,被赞美得越久,你就越紧张于将被要求有所作为。如果时机真的来了,我却达不到他们的期望,怎么办?要是机会来了,却没有想象中简单,怎么办?要是别人跟我一样好,甚至比我优秀,那该怎么办?如果我根本没有这些才华,怎么办?
随和的个性和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