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饥者来说,要快乐必须有一箪食、一瓢饮;对于寒者,要快乐也必须有一身棉、一炉炭;对于学者,要快乐就需要一本书,这些都不是禁欲所能解决的问题。
只有勇敢正视自己的欲望,才能找到彻底解决的办法,让自己活的更加坦然。我们都有心灵和大脑,心灵和肉体与世界的接触和观照提供了欲望,欲望是永远无法满足的,但是大脑给了我们思考的能力,善加管理,善加协调,就能从无穷的苦恼中解脱出来。
我们既不主张盲目的受苦,因为这既没有任何理论根据,也没有实际作用,就好比砂中榨油,不会有任何结果。同时,我们也不应放纵欲望。我们只?需要学着把占有欲收敛一下,把争斗心转化为欣赏心,以化解因之而起的种种冲突和危机。
二者结合,就是人生的智慧。
==================================
==================================
==================================
==================================
第二章 占有与放弃的和弦(2)
王卫宾
只需要半杯咖啡
宋朝吕蒙正曾三次为相,为人明智豁达,留下了很多发人深省的故事。
有人送他据说能照二百里的古镜,吕蒙正幽默地说:“脸面不过像碟子一样大小,哪里用得着照见二百里的镜子呢?”
又有一次,一个下属送了一个古砚给他,对他说:“这古砚不需加水,只要一呵气就湿润得可以磨墨写字。”
吕蒙正半开玩笑地说:“即使一天呵出十担水,也不过值十个钱罢了,我要这种砚能有什么用呢?”
随着人类欲望的不断升级,社会上到处物欲横流,人的占有欲不停地被滋养着,象一只脱缰的野马,无休止地向新的领域竞逐,使我们的心被它左右而不得自在。
人生到底需要什么?需要多少?这两个问题不象吕蒙正面临的问题那样简单,因为每个不同的人生所需要的东西,并不象能照二百里的镜子和不须用水的宝砚一样一目了然。我们不能问别人,也不能看别人,而应该闭上眼睛问问自己的心灵。
与吕蒙正的明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晋代的石崇。他曾经和王恺斗富。王恺用麦芽糖洗锅,石崇以蜡烛代替柴草来煮饭;王恺用紫色的蚕丝作路两旁的屏幕,长达四十里,石崇就用锦作屏幕,长五十里;石崇用香料和成泥来刷墙,王恺则用赤石脂当涂料。
有一次,王恺把晋武帝所赐的珊瑚树拿出来当众炫耀,高二尺多,枝柯扶疏,堪称稀世珍宝。石崇当场用铁如意将其击碎,然后取出自己所藏的六、七株珊瑚树,每枝高达三四尺,光彩耀目,让王恺随意挑选。
接下来,石崇失宠,被逮捕下狱。他在被捆绑起来的时候,叹息着说:“这不过是因为小人因为想要我的财产而害我罢了。”前来抓他的官员说:“你既然知道,为什么不早一点把家财散出去一些呢?”
石崇无言以对,最后为自己的奢侈付出了代价,人头落地。
多数人的生活境遇,既不是一无所有,一切糟糕;也不是无所不有,事事如意。这种境遇可能就相当于“半杯咖啡”。当我们面对这半杯咖啡,心里产生什么念头呢?
人并不因拥有比其它人更多的东西而快乐,而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需求,也知道如何满足它,同时意识到有些东西虽然很吸引人,但对自己的人生毫无价值。一句话,当他只需要半杯咖啡的时候,他不会因为杯子不满而苦恼。
面对着琳琅满目的商品,几乎所有的人都被激发起消费的欲望:这世界上有多少好东西啊!可是让我们看一看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表现吧。他在面对繁华的集市时,也发出了一声惊叹:“这市场有多少我不需要的东西呵!”
1936年,英国汤普森急救中心住进了一位好莱坞影星。
这位影星是好莱坞最胖的演员之一,在英国演出时突发心肌衰竭。抢救人员用了世界上最好的药物和最先进的仪器设备,但仍然回天乏术。
临终前,这位演员自言自语说:“无论你的身体如何庞大,生命所需要也仅仅是一颗心脏。
如果我们意识到,以人类占有的空间与宇宙的浩瀚相比,不过是沧海一粟,渺乎其小;以人类生存的时间与宇宙的永恒相比,不过是电光石火,一瞬即逝,过多的东西对自己已如鸡肋,何苦还要筋疲力尽地去追逐呢?如果我们已经尽了所能,要得到所希望的东西就要破坏已经拥有的,那么何苦让烦恼和悔恨来占据我们的人生。
我们平常所受的教育,都告诉我们做事不应半途而废,而要用“再挖半米”的精神坚持到底,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可有时候这种积极所打击的,既有不求上进的想法,也有人生的和谐。因为过多的财富和身体上的赘肉一样,不过是超过自己需要的东西而已。
我们每个人从小接受追求成功的教育,是因为成功是社会对个体的要求,没有个体不断努力地追求成功,整个社会就不能进步和发展。
然而作为一个纯粹的人,从个体本原的生物性来说,快乐才是本质的要求,也是更重要的本能。成功只是造就人生快乐的因素之一,倘若牺牲其余的一切因素去赢取成功,那代价未免太高了。
如果不能把成功作为对快乐的追求手段,把二者和谐统一起来,得到的也许只是在实现外界的期望时短暂的满足。如果把这种满足也称为快乐的话,但这已经是一种异化为必须要靠成功去“买”的快乐,而不像真正的快乐。
而且总有一天,他们会发现同步增长的不是生活的快乐指数,而是挥之不去的压力和疲惫,这时,成功不仅无法再“买”到快乐,而且令人身心交瘁,降低生活质量,而且成为精神失落与茫的原因。
有一个人到市场上买鞋。卖鞋的人告诉他:鞋有大中小不同的码数,但价钱一样,都是两个铜钱。您穿多大码的?
这个人想了想:我要最大码的。
卖鞋的人怀疑地看了看他的脚,又看了看他:“以我看,你的脚穿中码的可能比较合适,您为什么不试一试呢?”
这个人斩钉截铁地回答:“不用试了。既然价钱一样,我为什么不要大码的呢?”
世界上有多少人被自己的欲望所推动,贪多求大,实际上却和这个买鞋的人一样。鞋子不合脚,不舒服的感觉只有自己知道。
人不断地奔跑,到头来却发现跑错了方向;人不断地追求,到头来却发现得到的并不是需要的。
世上有许多人“永不言败”,放任自己去追求那些看似辉煌,而实际上违背本性的“成功”,这样的人生就处于失控状态,其根源在于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
人总是特别容易被一些假象迷惑,而出于本能也特别不愿正视自己的某些弱点,加之金钱、地位、权力又常常容易让人膨胀,飘飘然之后更是无法看清真正的自我。因此,了解和管理自己的需求,其意义比盲目地奔跑更大一些。
如果我们有幸拥有了权力和财富,或者成为一个名人,外界的赞美会鼓励我们继续拼搏;如果我们达不到,认识的人就会说“怎么混成这个样子”,即便不说,也会在目光和潜意识中流露出来。如果仅仅是有人这样认为倒没什么关系,要命的是我们也接受了这种认识,我们会觉得自己没有的东西太多了,应该去努力追逐那些权势和财富,求名得名,求利得利。
我们因此不再能心平气和地对待自己了,也不能平等地认识自己了,就会像那扑向火光的飞蛾,只知道向亮处去,却并不知道那里的意义,那里究竟有没有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事物。
不要和诱惑较劲
在生活中最快乐的人并不一定拥有最好的东西,他们只是回归自我,珍惜和运用了得到的东西,而拒绝了更多的诱惑。
某大公司准备以高薪雇用一名小车司机,经过层层筛选和考试之后,只剩下三名技术最优良的竞争者。
主考者问他们:“悬崖边有块金子,你们开着车去拿,觉得能距离悬崖多近而又不至于掉落呢?”
第一位迟疑了一下回答:“三米。”
第二位很有把握地说:“半米。”
所有的目光都盯在第三位的身上,谁知他沉了沉气,说出了出人意料的答案:“我会尽量远离悬崖,越远越好。”
公司录取了第三位。公司老总,一位历经商海鏖战的老人认为:人不能和诱惑较劲,而应离得越远越好,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就是这个道理。
有一首禅诗说: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