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要执着地问:我死后会怎样,有来生吗?
也不要问:有报应吗?
如果我们要做一件事,就不要问:现在是恰当的时候吗?我可以吗?其它人会说什么呢?或者明天会不会更好呢?
活在现在是实现自我的最高形式,它意味着,饿了就吃,困了就睡,说谎更好就说谎,时间到了就死。当成功的时刻来到时,就获得成功,当失败来临的时候,就承认失败。
一切都不早也不晚,此刻到来就最好。
师父:我们无法生活在现在。
学生:我肯定做到了。
师父:如果我们还坐着,就已经想着站了,如果站着,就已经想着在走了,如果在走,就已经想着目标了。
在开会时我们是不是已经想着吃饭了呢?
在吃饭时我们是不是已经谈论其它事情了呢?
悲观的人则用一半的力量尝试获得成功,剩下的一半则用来为失败作准备。一开始他们就害怕将来会失败,害怕失败后别人会说什么,在前进中,他们也不停地考虑那些最糟糕的结局。
因为害怕,他们会慢慢忘记初衷,或者用一个新的决定来掩盖那个还在实施中的计划,或者归咎于别人,而为自己辩解说:我早就知道这样不行。
这些都是徒劳的举动。一旦作出决定,我们就不应再去害怕它的结果,用其它借口去掩饰,而将全部精力投入其中实现它。
快乐只需要等一下
巴斯德曾经说,字典里最重要的三个词是:等待、意志和工作,我们要在这三块基石上建立成功的金字塔。如果天上掉不下来快乐,就要等着地上长出快乐来。
等待所表达的只是一种心态,而不等于被动的忍耐。更需要在等待中坚持和奋斗,永远不舍弃自己。
有一群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找来一群孩子,告诉他们将会送给他们软糖吃,这是孩子们喜欢吃的东西之一。心理学家给孩子们提供了这样几种选择:
第一种,可以马上就拿,但是只有一颗软糖。
第二种,等上五分钟,可以拿到十颗软糖。
第三种,待上二十分钟,可以想拿多少就拿多少。
结果,大部分孩子都选择了马上就拿,因为糖果的香味对他们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有一些孩子选择了等五分钟,拿到了十颗糖。
只有少数几个孩子选择了等二十分钟,虽然他们馋得眼泪都流下来了,但仍然坚持不去伸手拿糖。二十分钟到了,他们带走了满满的一包糖。
心理学家对这些孩子的成长过程进行了二十年的跟踪,结果发现,越是会等待的孩子,长大后的生活就越是平静、成功和快乐。
这个实验说明,真正的快乐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感觉,不必刻意找寻和做仔细的体味,但它需要耐心等待。
在等待之后,快乐往往在不经意间降临。即使不是泛命运论者,生活经历也会给我们一种朴素的体会:快乐常在最绝望最无助的时候出现,就象美国作家霍桑所说的:幸福是一只蝴蝶,你要追逐它的时候,总是追不到;但是如果你悄悄地坐下来,它也许会飞落到你身上。
或许只是这种时候的那灵光一闪的快乐给人的感觉最深刻吧。或许,快乐作为一种相对的感觉总需要比较和衬托。但我已学会不再抱怨生活,不再刻意追寻所谓的快乐。
一位女作家在纽约街头遇着一位卖花的老太太。这位老太太穿着相当破旧,身体看上去又很虚弱,但脸上满是喜悦。女作家挑上一朵花说:“你看起来很高兴。”
“为什么不呢?一切都这么美好。”
女作家感叹地说:“你对烦恼很有办法。”
然而老太太的回答令女作家大吃一惊:“不,对烦恼我没有办法。只是当我遇到烦恼时,就会等待三天,一切就恢复正常了。耶酥在星期五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那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一天,可三天后他就复活了。”
“等待三天”,这是一颗多么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心。我从来就不承认与生俱来的命运,但想念人生并非尽是莺歌燕舞,四季如春,总是伴随着几多不幸,几多烦恼。
几乎所有的烦恼都必然随着时间而流逝,有的是过两个小时,有的是两天,还有的是过两个月。所以我们要用历史的观点看烦恼,告诉自己:两个小时以后、两天以后,哪怕是两个月以后我肯定不会再为这件事烦恼了,那现在又何必为它烦恼呢?现在为什么不用我两个月以后的那种态度来化解它呢?
不刻意地伸手向天空要快乐,快乐并不只在天上。我们有时只需要一如既往,平平淡淡地生活,总会有不经意的快乐在路边闪现。
==================================
==================================
==================================
==================================
第十章 只活在这一刻(1)
王卫宾
不论在人间付出多少心血、多少辛苦;切莫将心念停留于过去的成就,过去的留不住;未来的难预测;守住现在;当下即是。
根据现在来生活
有人问慧海禅师:“和尚修道用功否?”
禅师回答说:“用功。”
问:“如何用功?”
禅师回答:“饥来吃饭、困来睡觉。”
那人继续问:“所有的世间人都是如此吃饭睡觉,与和尚用功难道有什么不同吗?”
禅师回答:“不同。”
问:“有什么不同?”
禅师回答:“世间人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
在禅宗来看,人人皆可成佛,人性中就有佛性,只因迷于世俗的观念、欲望而不自觉,一旦觉悟到这些观念欲望都不是真实的,那么真如本性就会自然显现,达到最后成佛的境界。所谓“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就是基于这一前提提出。
那么,真正达到觉悟后的境界是什么呢?引用两句偈,就是“禅便如这老牛,渴来喝水,饥来吃草。”“悟得来,担柴挑水,皆是妙道。”就是一切顺应自然回复本心之意。
我们看到一朵花,吃一顿饭,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觉得快乐的话,我们往往误认为是那朵花开得如何茁壮,或者菜特别地合口味。
实际上并非如此,这种快乐主要得自于没有牵挂的心灵。只有轻松的心灵可以专注吸引外界的快感,来欣赏和享受。如果我们不轻松,像将与好友长别时的饯行酒,无论它是茅台还是杜康,也无论下酒的菜是如何地可口,我们吃到嘴里可能只是离别的苦涩。
在这时的心灵,就好像是撕去皮的伤口一样,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可是却根本无法消受。
我们的吃饭、睡觉与和尚从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凭空加上了“百种须索”和“千般计较”,如果把这些却除了,马上可以体会到生命的真相。
要得到一种无所牵挂的轻松,必须从本质上理解生命的本质。这些本质可能是赤裸裸的,但却是无比真实的。
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会持续多久,除非自己了断它,这是我们无奈的一面;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却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塑造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因为所有的瞬间都和现在这一刻一样,是那样一目了然。
在我们生命的每一瞬间,都可以做出这样决定。
而我们不理解现在的生活,是因为对尚不存在的一些东西抱有希望,用这些东西来敷衍自己,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而忽视了当前可能有利于改变的一切因素。
这种飘渺的希望给我们烙上了烦恼的印记,就像一个漂亮的女孩对我们说:只有和我结婚后我才和你上床。这样,我们永远无法生活在现在,而是根据自己构思的天堂而生活,生活在对后果的恐惧中,十分希望能达到某些准则,表明自己没有辜负别人。
生活在生活中,死亡在死亡中,不缅怀生活,也不要想什么是责任和悲伤。我们根本无法来通过对明天的向往或对过去的回忆来获得快乐,必须学会生活在现在。
在得意舒畅的时候,有一些头脑和思想的人都会象浮士德一样,不由自主地大喊(或者是在内心)说:“请停留吧!你太美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写贺卡祝福别人的时候,“永远快乐”也是一句永不过时的好话。
然而,这个祝福不仅仅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也似乎存在着自身概念的一种矛盾。既然“快”乐,就决不能企求它永久。这是一个无法解释的矛盾,我们说永远快乐,好像说要上帝画一个四方形的圆一样。
钱钟书先生说:要永久,就该向痛苦里去找。“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