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实在是一条难得的经验之谈啊!
在这方面我是急需转变的。我的贪心很大,想把所有的书全都读完,到了不求甚解的地步。这就是浪费时间,花两小时读完一本书,毫无收益,等于没读。读书也要有分析地读,不能迷信,更不能走极端。
时间对谁都是一样的。但怎么利用时间,其结果却是不同的:当你用时来度量它,它过得很快;当你用心来主宰它,它就过得很慢了。你想,一分钟能做多少事?六十分钟能做多少事?一千分钟能做多少事?这样做的话,你肯定能珍惜利用好每一分钟的。
6、11多云间睛
创 举
古人伟大的创举,在我们看来是简单的。
那为什么在那时很难想到呢?是不是因为人们习以为常而从来没有想过改变传统的思维呢?这也许就是伟人们都有一颗童心的原因。如果现在我们想到了一个问题,而没有人能解答,是不是因为我们一直按着传统的思路去思考,而没有发现自己已经陷入旧框框里呢?这也许就是伟人们爱转换思路,从多个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原因吧。
不管别人是怎么想的,找出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沿一个路子探索下去。人们常常提到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就是指这一种大胆的猜想吧。但这种猜想也不会是百分之百正确的,大多数都被否定了。这就像是在草丛中探路,开始能走下去,接下来说不定就会碰上一个水潭,一窝毒蛇,这条路便走不下去了。爱迪生发明电灯失败了一万次——惊人的数字,惊人的忍耐力!他能忍耐住这种困惑并保持下去,一直到探到问题的实质。他不轻易地下出定论,也不会因为头疼的问题而放弃。他们有种精神在支持着他们。这是种乐观的充满信心的状态。
他们每解决一个问题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往往是遇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从不放弃,从不厌倦。而我们现在就已经受不了这么长时间的煎熬,遇到一个问题,回避一个问题,扔掉一个问题。结果是问题越来越多,我们也就扔得越快,最后几乎没有解决哪一个问题。
6、22晴
行 动
一个认识到了应该怎么行动、怎么做的人,心里却不愿这么去做,这是最愚蠢、最不能原谅的事情!这时,定是这个人心里头有某种极为有害的误区或丑恶的东西露出了马脚,在干扰着他前进的步伐。
一定不要从主观上保护它,要正视自己的优劣,将弱点转变过来。立即行动,不要再胡思乱想。给自己找理由只是回避问题,浪费时间。
6、23睛
思索经验
在经验或道理方面,我奇妙地发现人们总是在自己探索,而发现的却又与古人们的发现十分相似,但如果要得出这些经验却非易事。
别人在诉说自己的经验时,就像是一个引路人,引导着你结合着生活中的事实得出结论。如果你没有这方面的体验,别人的经验是很难理解的。也许直到某一天,因为经历了类似的事情你会突然明白。
我们可能有时候并不明白或感觉没有用,但到了某一天就会想起它而感到大为惊奇。多看书是有好处的,书到用时方恨少。耕耘不论收获,知识到了用时自然会有用。如果我们不去学习前人的经验,而总是在古人的起点上起跑,该是多么愚蠢的一件事。
牛顿说: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伟人们的肩膀上!
9、9晴
一点感触
你会做的,别人肯定也会做。
要想超过别人,就要做别人不会做的。
别人跑三步,你要跑四步、五步。
只有在顶峰上艰苦努力才能赢。
4、29睛
最年轻的院士
七点多就起床了,吃完早饭,脑子中还萦绕着昨晚院士的讲座,没心思学习,还是记下来吧。
昨晚七点,薛其坤院士来到蒙民伟楼演讲。我对他早有耳闻,四十多岁便当了科学院院士,论文一百多篇,被引用过上千次。虽然课程重,但我还是忍不住早早跑来听了。
我早到了一个小时。在和旁边的同学们聊天中,才发现自己原来是最小的。来的人都是硕士、博士之类。不过大家都还是一副孩子气,我们之间也没有什么隔阂,聊得很高兴。来得太早了,坐在第三排应该可以看清楚薛院士的脸吧。
薛院士开场说:“很高兴研究生会给我这个机会。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非学术性讲座,也是挺紧张的。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你就别听我的。我讲的过程中,你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举手问。本来准备讲半小时,不过刚才主办方的同学一再嘱咐我说一定要讲两个小时,那我就多聊聊。”接着,薛院士先讲起了自己的科研经历。
“两次考研失败,七年读研坎坷,七年留学苦乐,七年创业历程。”大幕上的这段话,就是他一生的概括。薛院士在整个讲演过程中始终掩不住笑容,亲切的话语中时时透出幽默。“七年研究生,每天只是修器材,没写出一篇文章。虽然也锻练了不少,但实在让导师看不下去了。于是,推荐我去日本留学。出国前,导师就给我说了:‘你要去的是seven-eleven的实验室。’你们知道什么是七至十一吗?过去的餐厅是早七点开,晚十一点关门,简称七至十一。我要去的就是这样的实验室。我想我也不怕吃苦,于是就答应了。你们知道吗?出国前我过得可是十分奢侈的物质生活。像什么吸烟、打麻将都是干过的。每天宿舍过道里的麻将桌不停。人歇桌不歇,轮番上。出国可好,早上七点必须到实验室,要是迟到了,导师的脸子一下就掉下来了。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谁也不敢晚上十一点前出实验室。我在国内不管多忙,中午都是要打个盹的。可是日本那没有中午觉。实在困的没法,我就尽快吃完饭,然后在饭馆的餐桌上放一张餐巾纸,爬在上面睡上半小时到四十分钟,然后再回实验室。我们的导师更是……每天早上五点准时到实验室。就这样度过了我的七年留学生活。现在,别人问我有什么优点,那就是一点:吃苦耐劳。现在每天都是早上八点上班,晚上十二点到一点回家。有人可能想这是不是不正常?我就爱做实验,这样我快乐。我不管别人怎么想。了解我的人也都知道我,其实没什么优点,只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家伙吃苦能力异于常人。”在薛院士的畅谈中,我们的笑声此起彼伏。薛其坤院士更像一位学长,而不像一个高高在上的科学院士。
“不吃苦是不行的。有的实验必须在很安静的环境下做。什么时候最好?那就是深夜两三点。为了得到一个数据,那就是要连夜地做实验。我导师的女儿在哈佛医学院。为了做手术,要两天不喝水不上厕所。美国的医生收入很高,他们拿这么高的收入必定要有绝活,要能吃别人吃不了的苦……”。
屏幕又换了一页:“1.吃苦耐劳;2.乐观向上;3.与人为善;4.实事求是”。薛学长继续畅谈:“我从美国导师那学来的最大一个优点就是永远用positive的一面看问题。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乐观向上。现在有些学生和同学相处不好,经常有些小矛盾。你如果天天脑子里都是这些乱七八糟的事,你也没心思去搞研究了。要与人为善,时时为别人着想,关系和谐你才有精神去好好搞科研。”
薛院士这么朴实、这么亲切,着实让我们吃了一惊。身边一位同学说:“听他这么一说:也就是近七年在写论文,还写了一百多篇含金量这么高的论文。平均一月一篇啊。太不可思议了!”我说:“对啊,他这么牛,还一直不抬高自己。太强了。”
在最后的问答时间里,我冒昧地问:“从颓废的青年时代到痛苦的留学生活,最后您对科研产生如此强烈的兴趣。请问薛院士,是什么让您产生如此大的转变?”薛院士的回答很直白:“就是那几年的留学生活给逼出来的。我的父母都是农民,有这个条件也不容易。”
我想:也许就在这种紧张充实的生活中他找到了归属,实现着自己的理想;也许就是在科研的路上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种成就感让他越来越勤奋。曾听人说:不爱吃苦的人吃苦一辈子,爱吃苦的人吃苦半辈子。在薛院士身上体现得很恰当呀!四十岁就作出了这么大的成就。
几乎所有在场的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考了三次才上了研究生,七年的读研生活没写出一篇论文,是什么让他成为了中国三位年轻的院士之一?我想:可能就是因为珍惜时间,不怕吃苦。别人一天中,用于学习科研的时间远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