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临床表现】胃脘绵绵冷痛,时发时止,喜温喜按,泛吐清水,食少脘痞,口淡不渴,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舌质淡嫩或淡胖,脉沉迟无力。
【机制分析】本证多因饮食失调,嗜食生冷,或过用寒凉、攻伐药物,或脾胃素弱,阳气自衰,或久病失养等原因所致。胃阳亏虚,虚寒内生,寒凝气机,胃气不畅,故胃脘绵绵冷痛,食少脘痞;证情属虚寒,故喜温喜按;受纳腐熟功能减退,水谷不化,随胃气上逆,则呕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阳虚气弱,机体失于温养,故畏寒肢冷,体倦乏力。阴津未伤,则口淡不渴。舌质淡嫩或淡胖,脉沉迟无力,为阳虚生寒之象。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胃阳不足,失于和调为主要病机。
②以胃失和降和虚寒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 有畏寒肢冷、口淡不渴、倦怠乏力、舌质淡嫩或淡胖、脉沉迟无力等阳虚内寒证的定性症状。
④ 有胃脘绵绵冷痛、时发时止、喜温喜按、泛吐清水、食少脘痞等胃病的定位症状。
四、辨胃热(火)证
胃热证是指胃中火热炽盛,胃的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候。常由过食辛辣温燥之品,或气郁化火犯胃所引起。
【临床表现】胃脘灼痛、拒按,或消谷善饥;或见口臭,或牙龈肿痛溃烂,齿衄,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尿少色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机制分析】本证多因过食辛辣温燥之品,化热生火,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犯胃,或邪热犯胃,以致胃火过旺而成。火热之邪,郁扰于胃,胃气失和,故胃脘灼痛而拒按。胃火炽盛,功能亢进,故消谷善饥;胃络于龈,胃火循经上熏,气血壅滞,故牙龈红肿疼痛,甚则化脓、溃烂;血络受损,血热妄行,可见齿衄;胃中浊气上逆则口臭,热邪伤津故渴喜冷饮;肠道失润则大便秘结;津伤尿源不充,故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滑数,为火热内盛之象。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火热炽盛,胃气失和为主要病机。
②以胃脘灼痛及实火内炽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 有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尿少色黄、舌红苔黄、脉滑数等火热炽盛的定性症状。
④ 有胃脘灼痛、拒按、消谷善饥、口臭,或牙龈肿痛溃烂,齿衄等火热灼胃的定位症状。
⑤胃热(火)证与胃阴虚证的鉴别:两证均为胃的热性证候,但
有虚实的不同。胃热(火)证多为过食辛辣或气郁化火所致,病发突然,病程短,热象明显为实性热证;胃阴虚证多为热病后期,发病缓,病程长,具有阴虚特点,为虚性热证。
五、辨寒犯肠胃证
寒犯肠胃证是指寒邪伤犯胃肠,或胃肠阳气不足,使胃肠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候。常由过食生冷,或脘腹受寒所引起。
【临床表现】脘腹冷痛,痛势剧烈,拒按,得温稍减,遇冷痛剧,或恶心呕吐,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腹泻清稀,或腹胀便秘,面白或青,舌淡苔白润,脉弦或沉紧。
【机制分析】本证多因过食生冷,或脘腹受冷,以致寒凝胃肠所致。寒则气收,其性收引。寒邪犯胃,凝阻气机,胃气失和,故胃脘冷痛;证情属实,则痛势暴急;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寒得温则散,故得温痛减;遇寒则气收更甚,故痛势加剧;吐后气滞暂得舒缓则痛减。若寒伤胃阳,水饮不化而随胃气上逆,则口泛清水。若寒邪侵犯肠道,传导失司,则见腹泻清水;寒凝气阻,可见腹胀便秘;寒邪伤阳,阻遏阳气,不能外达,故见肢冷,面白或青。舌苔白润,脉弦或沉紧,为阴寒内盛,凝阻气机之象。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寒邪犯胃,或胃阳不足为主要病机,故有实寒与虚寒之分。
②以胃脘冷痛,遇冷痛剧为辨证依据。
③有形寒肢冷、口淡不渴、舌淡苔白润、脉弦或沉紧等寒证的定性症状。
④ 有胃脘冷痛、痛势剧烈、拒按、得温稍减、遇冷痛剧,或恶心呕吐等寒凝气机,胃气失和的定位症状。
此外要注意,胃寒的虚证、实证鉴别:胃虚寒证的病程长,以胃阳不足,虚寒内生为主要病机,其脘痛多为隐痛、喜温喜按。胃实寒证的病程短,多突然发病,以外感寒邪,寒凝气阻为主要病机,其脘痛多为剧痛、拒按。
六、辨食滞胃肠证
食滞胃肠证是指饮食停滞胃肠所表现的食积证候,常由饮食过量,或暴饮暴食伤及胃肠所引起。
【临床表现】脘腹胀闷疼痛,拒按,厌食,嗳腐吞酸;或呕吐酸腐食臭,吐后胀痛减轻;或肠鸣矢气,大便溏泄,泻下物酸腐臭秽,舌苔厚腻,脉滑。
【机制分析】本证多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因素体胃气虚弱,稍有饮食不慎即可成滞。胃主受纳,以和降为顺。饮食停滞胃脘,胃失和降,气机不畅,则胃脘胀满疼痛而拒按;食积于内,拒于受纳,故厌食;胃气上逆,故呕吐;吐后胃气暂时舒畅,故胀痛得减;胃中腐败谷物挟腐浊之气随胃气上逆,则见嗳腐吞酸,或吐酸腐食物;食滞肠腑,阻塞气机,则腹痛矢气频频,泻下之物秽臭如败卵,或大便秘结。胃中浊气上腾,则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为食积之象。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饮食停滞,胃肠失调为主要病机。以脘腹胀满疼痛,呕吐酸腐食臭为辨证依据。
③有脘腹胀闷疼痛、拒按、厌食、嗳腐酸馊;或呕吐酸腐食臭、舌苔厚腻、脉滑等食滞于胃的定位症状。
④有肠鸣矢气、大便溏泄,泻下物酸腐臭秽等食伤于肠,传导失常的表现。
七、辨胃腑气滞证
胃腑气滞证是指胃气壅滞,和降失常所表现的证候。常由情志抑郁,气机失调,或饮食停滞,阻塞胃脘所引起。【临床表现】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嗳气,呃逆,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大便秘结,或腹胀肠鸣,舌苔白,脉弦涩。
【机制分析】本证是由多种原因导致胃肠气机阻滞不畅而成。胃肠气机阻滞,故脘腹痞胀疼痛,游走不定;气机紊乱,升降失常,胃气逆于上则嗳气欲吐;下迫则欲泻不爽;嗳气、矢气之后滞塞之气机暂时通畅,故胀痛得减。若气机阻塞,胃肠之气不降,可见大便秘结。苔厚,脉弦,为浊气内停,气机阻滞之象。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胃气壅滞,失于和降为主要的病机。
②以胃脘胀满疼痛、脉弦涩为辨证依据。
③ 有胃脘胀满疼痛、嗳气、呃逆、恶心、呕吐等气滞胃腑,失于和降的定位症状。
八、辨胃腑血瘀证
胃腑血瘀证是指瘀血积滞胃腑所表现的证候。常由寒凝、气滞等原因使血瘀于胃所引起。
胃脘疼痛如针刺,或如刀割,固定不移,痛处拒
【临床表现
按,进食后加剧,伴有食少,消瘦,或吐血,或大便色黑,面色紫暗,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
【机制分析】胃腑气滞日久,可致血瘀阻滞于胃而成本证。瘀血阻滞脉络,故症见痛如针刺或如刀割,固定不移。瘀血阻滞脉络,而致出血,故其出血紫暗有块,或便血。舌有瘀斑,脉涩是本证常见的舌象和脉象。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胃腑血行瘀阻为主要病机。
②以胃脘疼痛和瘀血之象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有疼痛固定不移、痛处拒按、面色紫暗、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等瘀血证的一般症状。
④ 有胃脘疼痛如针刺,或如刀割、食少、消瘦,或吐血,或大便色黑等胃病定位症状。
九、辨胃肠实热证
胃肠实热证是指邪热入里,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尿内结所表现的证候。常由邪热炽盛,侵犯于胃肠所引起。临床表现】高热,或日晡热甚,腹部硬满疼痛,拒按,大便秘
结,或热结旁流,气味恶臭,汗出口渴,甚则神昏谵语,狂乱,尿少色黄,舌红苔黄燥,或焦黑起芒刺,脉沉实有力。
【机制分析】本证多因邪热炽盛,汗出过多,或误用发汗,津液外泄,致使肠中干燥,里热更甚,燥屎内结而成。热结大肠,灼伤津液,肠道失润,肠中燥屎内结,腑气不通,故脐腹部硬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大肠属阳明经,其经气旺于日晡,故日晡潮热。若燥屎内踞而邪热又迫津下泄,所下稀水恶臭不堪,此即所谓“热结旁流”。邪热与燥屎相结而热愈炽,上熏侵拢心神,可见神昏谵语;里热蒸达,迫津外泄,故见高热,汗出口渴,小便短黄。实热内结,故舌质红,苔黄厚而干燥,或焦黑起刺,脉沉数有力,或沉实有力。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胃肠实热炽盛为主要病机。
②以腹部硬满疼痛、大便秘结和里热炽盛之象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 有高热,或日晡热甚、汗出口渴,甚则神昏谵语、狂乱、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