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白罨岽蛘痰幕实邸保Ω盟挡⒎枪薄
但是,战争是残酷的,刘秀在多年的戎马生涯中也见惯了生灵涂炭,长期的鞍马劳顿也使他感到很疲惫。在长期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征战中,刘秀形成了自己的战争观:
钻研兵书、练兵习武只是手段,目的只是为了追求正义和保境安民。自己不能容忍社会黑暗和别人的侵犯,但也绝不想故意挑衅滋事,主动侵犯别人,以免给别人、也必然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灾难。
换句话说,刘秀认为自己该打的仗一定要打,但绝不自己主动去找仗打。
这与毛泽东说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几乎是一回事。
随着一哥的位子坐得越来越稳,刘秀在不得不东征西讨的同时,也越来越厌倦战争。而随着统一全国战略意图的逐步实现,他的这种厌战心理也逐步积累到了极致。
刘彊的年轻气盛和逞勇好斗,显然不符合刘秀的心思。
如果将来把一哥的位子交给刘彊,这个好斗的儿子会干什么,刘秀简直不愿去想。在平时生活中,以及带着刘彊研习朝政时,刘秀难免要纠正和指引小刘彊。
其实,按照当时的国情,老爸教育儿子,老师教育学生,哪怕有时候话说得重了一点,本来都是正常现象。就像刘秀这样,在教导小刘彊时责备他一下,都纯属正常。
但是,小刘彊他妈却不这么看。
在心神不定的郭圣通看来,刘秀对小刘彊越来越严格了,都是阴美人在背后搞鬼。
自己吃着醋,儿子的太子位置受到威胁,郭圣通很是不爽,就在后宫里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怨恨刘秀,嫉妒阴丽华,猜忌小刘庄等阴丽华所生的孩子,几股焦灼恼恨的情绪整天在心中燃烧,郭圣通见谁都想骂一顿。
刘秀也曾经认真地做过她的思想政治工作,多次规劝她,开导她,但她油盐不进。
阴丽华本来就不是招惹是非的人,一见郭姐这个样子,就首先放下身价,处处忍让,不与郭姐一般见识。
公元39年,也就是刘秀下诏封十个儿子为公的这一年,阴丽华为了平息家庭矛盾,一度搬到京城以外的行宫里去住。
这说明刘秀家的后院里已经处处冒烟了。
家庭矛盾也是很能折磨人的,如果这个家庭矛盾还跟工作搅和在一起,就更让人烦恼了。平民这样,皇帝也不例外。
公元43年6月,在忧虑多年、犹豫了两年之后,刘秀终于下诏:更换太子。
刘秀下达诏书说:“东海王刘阳是皇后(阴丽华)的儿子,理应继承大统。现任皇太子刘彊执意谦让,情愿退居藩国。出于父子之情考虑,实在难以违拗。因此,现在宣布刘彊为东海王,立刘阳为太子,改名刘庄。”
这样,刘秀给这哥俩儿换了个位置。
这哥俩儿易位无论在家里、在朝廷都是大事,而且极其深刻地影响到帝国的政治走向。刘彊也在心灵深处经受了一番剧烈的变化,说是一次脱胎换骨也并不夸大其词。
似乎一夜之间,不,其实是从老妈被废以来的数百个日日夜夜,刘彊渐渐长大了。
老妈郭圣通被废,已经在后宫彻底失去了影响力,河北集团也多少有点蔫了,刘彊觉得自己很是无助。这时,他的老师、宫廷侍讲郅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刘秀废皇后、易太子都是大动作,在朝廷都属于重要决策、重大行动,按说,他的如云的谋士、如林的武将,甚至于众多的亲朋故旧中,应该有人出来提建议出主意,但是,盯了半天,没有见谁出来说话,唯有郅老师在关键时候站出来说话。
不太正常嘛!
大家都干吗去了?
一个文人中的“猛人”——郅恽
郅老师是刘秀文臣中的猛人,很有个性,一生坎坷,特立独行,早年就是个愤青。
郅恽,汝南西平(今属河南)人,生卒年月不可考,但据推算可能跟刘秀年岁差不多,因为当年王莽横行、刘秀读大学时,他也是个典型的怀才不遇的知识青年。
郅老师少年时就胸怀大志,酷爱读书学习,经常手不释卷,对西汉博士韩婴的《韩诗》、严彭祖的《严氏春秋》以及天文历法造诣都很深。
同时,他的品行也颇受人好评。年仅12岁时,老妈过世,他就以超过礼制的孝行来表达哀思。
但是真正让郅老师青史留名的,还是他的为人耿直和直言敢谏。
同时,他的这种敢说别人不敢说的,敢做别人不敢做的,是建立在他的水平基础上的。郅老师理论水平极高,对国家政治和社会人生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而且他想到的就敢说出来,也敢做出来。
这其实是很不容易的。
当年王莽横行时,满腹经纶的郅老师就经常跟朋友感慨世道混蛋、民生艰难,企盼着能有仁人志士出现,来顺应历史潮流,力挽狂澜,建功立业。
郅老师本人也跃跃欲试,听说时任颍川郡太守逯并喜欢招贤纳士,他前去毛遂自荐。
不过,逯太守并不是什么有雄才大略的主儿,也不怎么识货,接受了他,只是让他在衙门里打打杂。
郅老师很恼火,大声斥责逯太守,说自己本来具备姜子牙、管仲的才华,是可以建功立业的,从没听说过有谁让姜子牙、管仲在衙门里打杂的!
他发了一通脾气,扬长而去。
在颍川惹了一肚子气,郅老师依然豪情万丈,又来到都城长安,直接向王莽上书。
他的这次上书也是一篇奇文,理直气壮,引经据典,言辞铿锵,说王莽应该停止祸害老百姓,把天下还给姓刘的。
郅老师这样的劝说,一般人谁也受不了,何况王莽。
王莽就像被打到了七寸,极为恼怒,立即把他打入诏狱,给他安个大逆不道的罪名,打算找机会砍了他。
后来,可能是反抗王莽、王莽要灭的人实在太多,官府顾不得杀他,他被大赦出狱。
一出来,他就与同乡郑敬一起南逃,来到苍梧(今广西梧州)。
不久,也就是公元27年,郅恽辗转来到庐江(今安徽庐江西南),很不得意,百无聊赖。正巧,刘秀的积弩将军陈俊正在这儿用兵,准备收复扬州(治今安徽和县)。
陈俊早就听说郅恽有真才实学,自己正值用人之际,便礼聘他,任命他做自己的将兵长史,帮助自己打理军政事务。
干工作当然是郅老师的强项。他欣然受命,一到任便制订军规,用制度管人,来整肃军纪。
他看得很准,抓住了本职工作的关键环节:整肃军队,赢取支持。
在这个谁的拳头硬谁说了算的年代,五花八门的部队打来打去,谁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谁就会有用之不竭的战斗力。
很显然,谁有良好的作风和纪律,谁爱惜老百姓,老百姓就拥护谁支持谁。
在陈俊的大力支持下,郅老师制订实施了一系列整肃军纪、关爱百姓的措施,部队的形象和战斗力大大提升,老百姓给予极大的支持。当然,他们打起仗来也就所向披靡。
郅老师确实是一个德才兼备、文武兼修、一心想报国、有点阳光就灿烂的人,一个很有棱角的文人。
四年后,陈俊凯旋,班师回京城,专门上书朝廷,为郅恽请功。
在当时,以军功做官升迁是很时髦的事,但郅老师显然对这很不感冒。
他可能觉得靠在战场上砍人来谋取功名是件很耻辱的事,至少是不光彩的,干脆告辞回家乡了。
这就是郅老师,如果他这次跟着陈俊进京做官,也就不是传说中的郅老师了!
此后,郅老师帮朋友砍过仇人,当然砍后就投案自首了,也应汝南太守欧阳歙的邀请出任过太守助理(功曹),不久就因为自己不能也不愿意适应官场潜规则辞职了。他还跟好朋友郑敬一道在弋阳山隐居了几个月,因为忍耐不住想干点事的激情又出来闯了。
告别郑敬后,为了谋生,郅老师在江夏一带教书。
是金子就会发光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在客居江夏的时候,他被郡里举为孝廉,推荐给刘秀朝廷做官,当了个上东城门侯,负责看守京城洛阳的东北大门。
在这个看门侯的位子上,郅老师进一步让帝国最高首长刘秀见识了自己的“棱角”。
有一天,刘秀到洛阳郊外打猎。
刘秀玩得很尽兴,搞了一天,回城时已经到半夜了。他带着前呼后拥的随从们来到东北门时,大门早已关闭。
随从叫喊,要郅恽赶紧开门,让皇上快点回宫休息。但是,郅老师就是不开门。
一个看门的基层干部,因为皇上出去玩回来晚了,关着门不让皇上回家休息,是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事。
刘秀为了让郅恽看清楚确实是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