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 言
曾几何时,社会上流行一句口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都趋之若鹜,都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就会给孩子安排各种学习。
倘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起跑线”的比喻是恰当的。但是,“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例如百米赛。输掉了起跑线就是几乎输掉了整个比赛,这是一个爆发力强而分秒必争的赛事。
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就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相反,马拉松比赛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往往由于没有保存体力,到了后半程结果或许会落后——谁笑到最后才是赢家。
所以说,马拉松是一场耐力赛。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人生不仅仅要看起点,更要看全过程,看最终结果。
学生时期的学习成绩不怎么好,并不表示这个人将来的生活就糟糕。朝着自己设定的人生目标奋勇前进,不论是优等生还是差生都是能够成功的。
人生就应该成名成家,就要期盼高官厚禄,这很正常。特别是在教育青少年的时候,更要激起他们积极奋斗的勇气。只要孩子的方向正确、目标明确、坚定地朝自己的目标前进,孩子是能够成功的。
本书精选的50位成功人士,目录中详细列出了每位企业家的第一份工作:泥水匠、修鞋匠、摊贩、拖拉机手、电焊工……这些职业大都平凡而普通,有的甚至很卑微,旨在说明谁笑到最后,谁才是最大的赢家。读者可以从中得到启迪,以更好地规划人生。
、1.中专教师刘永好:鹌鹑蛋孵出新希望(1)
16岁的他,是四川新津县的一名农村知青,那时他几乎没穿过鞋,最盼望的是吃上红薯白米饭;
25岁时,他是成都的一名教师,月工资38元,那时他希望每周都能够吃上一顿回锅肉;
31岁时,他和三个兄弟在成都下海,那时希望能够借钱经商;
40岁时,他的公司成为中国最大的饲料王国,那一年他被评为中国内地首富。
他就是刘永好。
亲密接触真实的农村
20岁之前的刘永好没有穿过一双像样的鞋子,没有一件新衣服。
1966年,作为年仅15岁的红卫兵小将,刘永好为了跟着老师去北京接受毛主席检阅,特地挑了一件家里最好的呢子衣服。衣服是父亲1949年土改的时候在地摊上买来的,据说还是英国进口的毛料,在父亲和三个哥哥手中辗转了17年后到了刘永好的手中,刘永好把它当成了宝贝。
两年后,17岁的刘永好插队到了成都市郊的新津县古家村,当地没水没电、缺医少药,连一条完整的公路都没有,老乡们都认为这里是一个“兔子都不拉屎”的地方。刘永好一天的工分是1角4分钱。在那里,刘永好当了四年零九个月的知青,与农民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7年开始恢复高考,是否能够步入大学几乎就是人生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当时上大学的升学率只有3%左右,那真是百里挑三。幸运的是,刘永好成为百里挑三的天之骄子。之后就来到四川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校当一名教师。与此同时,他和学校的校医李巍结婚了。当时两人的工资加在一起正好79元,日子过得也不宽绰。然而刘永好却出人意料地辞去了公职,成为下海经商的弄潮儿。也许是这个家境的窘迫,也许是为了圆刘永好小时候吃回锅肉的梦想,刘永好在自己人民教师的岗位上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第一个梦想破灭
1980年春节,二哥刘永行为了让自己四岁的儿子能够在过年的时候吃上一点儿肉,从大年初一到初七,在马路边摆了一个修理电视和收音机的地摊。短短几天时间,他竟然赚了300块钱,相当于10个月的工资!
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兄弟们的心里炸开了花。刘氏四兄弟一商量:“既然能靠修理无线电挣那么多钱,我们是不是可以办一家电子工厂呢?”
中国历来就不缺乏有想法的人,但是却极度缺乏将想法付诸实践的人。说干就干,这是刘氏兄弟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对于学计算机的老大刘永言、学机械的刘永好以及会修理家用电器的刘永行来说,生产电子产品并不是难事。很快,中国第一台国产音响横空出世,起了个名字叫“新意音响”。刘永好拿着音响来到乡下,想和生产队合作,他们出技术和管理,人家出钱,工厂一人一半。没有想到,这个事情报到公社之后,公社书记一句“集体企业不能跟私人合作,不准走资本主义道路”就让刘氏兄弟们的美梦胎死腹中。
做一名不安分的教师
之后有一年,吃完年夜饭,兄弟4个偶然议论起来,现在的鹌鹑蛋真卖得起价钱,鸟蛋那么大小,居然比鸡蛋还贵,而且供不应求,许多农民因此走上致富之路。
“我们也养鹌鹑!”不知谁说了一句,立即引起四兄弟的响应。
说干就干。兄弟四人不仅在新津老家养,在刘永好成都家的阳台上,也搭了饲养棚养了300多只鹌鹑。每天课间休息时,妻子都要赶回家去,给鹌鹑清理粪便。
、1.中专教师刘永好:鹌鹑蛋孵出新希望(2)
当时邻居们都议论纷纷:一个教师、一个医生,夫妇俩日子也过得去,咋像个农民似的,为了一点儿蝇头小利在单元楼上养鹌鹑,真是有辱斯文。
鹌鹑蛋越下越多了,销路成了问题。刘永好就跟着三哥刘永行跑市场,沿街叫卖。不巧碰上他教的一些学生,当时还不像现在这样,一个教师沿街吆喝卖鹌鹑蛋,在学生眼里绝对是尴尬和耻辱的事情。刘永好窘迫地把头埋得低低的,晚上回到家里也无精打采。
于是妻子鼓励他说:“永好,抬起头来!甭管别人怎么看、怎么想。经商并不下贱,在西方社会,衡量一个男人成功的标准,还要看你能挣多少钱呢……”刘永好抬起了头,目光里有感激和感动。那时他需要的就是一点儿理解和信任,妻子的支持对他来说格外重要。
不久,刘永好做了一个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干脆辞去教师工作。如果刘永好一直在教师岗位上,他也许是一位好教师,也许是一位德艺双馨的好老师,但是他的命运却因为创业自此改变了。
倾家荡产建厂子
刘永好兄弟们一商量,干脆去古家村办一个良种场吧。
别的问题可以毫无顾忌,但是政治觉悟一定要有。为了确保自己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没有“拉社会主义后腿”,刘永好跑到县里找到当时的县委书记钟光林,问回乡创业“要不要得”?
“没啥子问题嘛!”钟光林很开明,但是书记毕竟是书记,讨价还价意识还挺强,紧跟着提了一个条件:“你们要带起10户专业户。”
这个没有问题,刘永好也是这么想的。自家没多少钱,吃了定心丸的兄弟们马上向银行申请贷款1000元,结果当头便是一盆冷水,银行不贷!1000元钱对于银行不算个大数,对于刘氏兄弟们却不是个小数。
四人变卖了手表、自行车等家中值钱的物件,凑起1000块钱。许多年后,每当过春节,刘永好就找个地方躲起来,不是躲债,而是躲银行。地方工行、农行还有建行的老总都拼命想请刘永好吃饭,但刘永好已经不再需要贷款了。
三哥刘永美率先“停薪留职”,下乡当起了“育新良种场”的场长。为了保险起见,刘永好和大哥、二哥决定随后再跟进。“良种场”的主营业务是孵小鸡、养鹌鹑和培育蔬菜种。没有孵化箱,他们到货摊上收购废钢材,然后到工厂租用工具自己来做。
为了建厂房,刘永好从成都买回一拖拉机旧砖,由于道路狭窄,拖拉机无法进村,旧砖被卸到了两公里之外。刘永好带头,几个农民兄弟帮忙,手抱肩扛,愣是把一车砖给搬了回去。那一天是1983年的12月8日,非常冷的一天。后来,当人们重新向他提起这个日子的时候,刘永好显得兴奋异常:“你们好厉害啊,我差点儿都忘了!”
灾难降临
天有不测风云,转过年来,一场“灭顶之灾”骤然而至。
1984年4月的一天,资阳县的一个专业户找到他们,一下子就下了10万只小鸡的订单,这可是笔大买卖!被冲昏了头的刘氏兄弟马上借了一笔数额不少的钱,购买了10万只种蛋。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2万只小鸡孵出来交给这个专业户之后不久,他们便听说这个专业户跑了。他们去追款,发现交给这个专业户的2万只小鸡,一半在运输途中闷死了,一半在家里被大火烧死了,对方已经是倾家荡产。
想来想去,既然农民不要,就把种蛋和小鸡卖给城里人。于是,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