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是否要答应赵国的要求,楚王有些犹豫不决,于是他召集谋士们商议。楚相昭奚恤反对出兵,他认为应当听凭魏赵交战,两败俱伤,楚国就可以“坐山观虎斗”,坐收渔人之利了。只有景舍反对这样做,他提出了一个以救赵为名来削弱赵魏实力,并顺手牵羊,为楚国谋取利益的计划。
楚王对这一计划十分赞赏,遂任景舍为帅,带领一支人数不多的军队,以救赵为借口,跨过赵、楚之间的国界,进入赵国。赵国大将马上将楚国来救的消息通告了手下守都城的军兵们。但这一切都没能阻止庞涓的进攻。围城七月之后,庞涓终于攻克了邯郸。可就在这一时刻,传来了齐国派了一支军队直趋魏国都城大梁的消息。庞涓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上从赵国撤兵回国。就在半路上,齐军“以逸待劳”,把庞涓率领的魏军打得大败。
魏国和赵国都在战争中遭受了重创,这对楚国是最好的时机,景舍遂抓住了这一时机,率领小部队占领了赵国南部的一部分疆土。他的“顺手牵羊”之计也就大功告成了。
赵国的求援,给了楚国派兵进入赵国以机会,进入赵国之后,楚国又抓住有利时机,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了赵国的部分疆土,这疆土就是被牵之“羊”。
“顺手牵羊”的意义,是叫人们不要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件事情上,而要把视野放得宽一些,这样就能充分了解并利用客观反应出来的获利可能性。
此计在商战中可以引申为:竞争对手有微小的漏洞,市场出现微小的机会,必须乘机利用;发现微小的利益,必须力争得到。变对方微小的疏误,为我方点滴的成功。
古人说得好:“河海不拒细流,故能成其大;泰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高。”历史上无数企业家,都是从小处着手,积少成多,集腋成裘,积小利为大利,积小胜为大胜,一点一滴筑成了事业的大厦。
青年夫妇牵到的财神
在日常生活中,及时地捕捉一闪而过的灵感,转化为谋取商业成功的门道,也是“顺手牵羊”的诀窍。
有一对青年夫妇在用奶瓶给婴儿喂奶时,觉得市面上出售的奶瓶太大,八个月以下的婴儿都无法自己抱住奶瓶吃奶。女方的父亲恰好是一家工厂的烧焊产品的检查员,听到他们的抱怨,便顺口说,最好在奶瓶两边焊上瓶柄,婴孩就能双手抓着吃奶了。一句话启发了这对青年夫妇,他们设法将圆柱形的奶瓶改制成圆圈拉长后中间空心的奶瓶,投放市场销售。结果60天内卖出5万个奶瓶,开业的第一年就收入150万美元。
这对青年夫妇在给婴孩喂奶时,无意间顺手牵住的已经不是“羊”,而是财神了。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2)
方便面的诞生
现在人们常吃的各种各样的方便面,是一位日本人从普通的现象中得到启发,而首先生产出来的。
当时,一位名叫安藤百福的日本人每天下班后都要乘坐电车回到他居住的池田市。在车站附近,安藤常见到许多人挤在饭馆前,等着吃热面条。开始安藤对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并不在意。但久而久之,安藤忽然从中悟出一个道理:既然面条这样受欢迎,我搞面条生意不是很好吗?这显然是一个很值得挖掘的潜在生意机会。
因为吃热面条需要在饭馆前等候,费时、费力,很不方便。而且吃挂面除了费时以外,还缺少调料,味道不理想。接着,他进一步琢磨:如果能搞出一种只要用开水一冲就可以吃,而且本身带有味道的面条,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于是,他买了一台轧面机,便开始试制设想中的新型食品。在试制过程中,他不断失败,不断改进。
经过3年奋斗,安藤百福终于获得成功。他的方便面为人们生活带来方便,从而逐渐被人们认识了。一包包的“鸡肉方便面”被顾客从货架上取下来,又冒着香喷喷的热气出现在广大用户的餐桌上。
仅仅8个月,方便面便销售出1300万包。安藤由此也从一家小公司的经理一跃成为拥有大量资产的富商。
安藤开发新产品的作法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善于从普通的生活现象中发现人们的潜在需求,并努力生产出使顾客的潜在需求得到满足的产品。这也是产品开发中的适销对路原则。
尽管是安藤在车站等车顺手牵羊的念头,可贵在于,他紧紧牵住灵感不放,坚信这是块宝地,是尚未开垦的新大陆。并且决策时,迅速、果断,所以他成功了。
要想顺手牵住机运这只稍纵即逝的“羊”,需要培养见微知著的洞察能力和闻风而动的应变能力,以至在“羊”一经出现时就能将它辨认出来,随即牢牢抓住。
[计论]
顺手牵羊是想充实自己的力量,其方式是和平攫取,比趁火打劫稍为高明些。但毕竟和平攫取的机会不常有,想创造机会的英雄也不会寄希望于和平。不管是明贪暗贪,暗动明动,方法不同,但目的却是一致的,即把别人的利益据为己有。因此,如果把顺手牵羊看作平微的谋略,或是“富贵逼人来”的幸运,那将是大错特错。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1)
把躲在草中的蛇引出来的战术
计曰:“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谋也。”
解曰:敌情不明时,应侦察清楚,待掌握情况后才行动。反复侦察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隐蔽的敌人。此计亦叫“敲山震虎”。
战要慎,知要先,新产品上市要先“试销”,犹如拨琴听声,投石问路,才能降低风险,万无一失。
《南唐近事》中记载着这样一个典故:唐朝有个叫王鲁的人任当涂(今安徽当涂)县令。他生性爱财,贪污受贿。手下的衙吏们也跟着效法,索取贿赂。百姓们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有一天,王鲁得知上司要来察访民情,整肃治吏,不禁担忧起自己头上的乌纱帽来。他在批阅公文当中,正好看到本县百姓联名告发他的主薄受贿的一叠状子。更是忧上加忧,神情恍惚。忧虑之中,他不由自主地在一张状子上批了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后人将这个故事归纳为“打草惊蛇”,用作成语比喻行动不谨慎,使对方事先有所察觉;用作计谋则反其意而用之,字面意义为,用打草这一小行动,使隐蔽的蛇惊动而暴露。也就是说,无意识地打草惊蛇,会使对手有所警觉,预作防范;而有意识地打草惊蛇,却可以促使对手惊慌失措,显露原形。
《三国演义》中,蜀丞相诸葛亮第五次出兵伐魏,对手仍是魏军统师司马懿时,两军在祁山长期对峙,司马懿据险固守,拒不与蜀军直接交锋。就在此时,诸葛亮获悉魏国正与东吴联合,想趁诸葛亮外出作战之机,从西面进攻蜀国。为避免陷入两面受敌的境地,诸葛亮决定班师回蜀,这一消息被司马懿得知。司马懿怀疑诸葛亮在使用“引蛇出洞”之计,所以不敢发兵追击蜀军。魏军大将张郃建议马上发兵追蜀军,司马懿不准。直到探马证实了诸葛亮退兵的实况,他才率领大军冲出营垒去追击蜀军。可他又怕诸葛亮半路设伏,所以决定先“打草惊蛇”。这时,前军先锋张郃请求立即前去追击,司马懿就给了五千骑兵,要他仔细谨慎,以防埋伏,自己则率大军在后紧跟。张郃早已按捺不住,急着与蜀军决一死战。他带领五千兵马飞驰而去。但正如司马懿所料,诸葛亮确实在一座山谷布下了伏兵。有勇无谋的张郃在这道路狭窄,树木丛生的山谷中纵马狂奔。就在他奔到山谷纵深之处时,只听一声呐喊,埋伏于谷中的蜀军突然从树林后杀出,蜀将魏延截住张郃一阵厮杀,十几回合后便诈败而逃。张郃不知是计,纵兵紧追不舍。此时天色已黑,魏军走进了一条幽深的峡谷。猛然间,四面八方滚下许多大石乱木,堵住了去路。接着,一声梆子响,两边万弩齐发,张郃及众军兵皆被射死于深谷中。
司马懿得到了消息,暗自庆幸亏得自己用了“打草惊蛇”计,让张郃去探路,否则他的大队人马就难以保全了。
“打草”,比喻佯动、探路等试探性动作;“惊蛇”,是敌人因我“打草”而暴露隐秘的情况。而广义地理解,有“观彼动静而后举焉”的意思,就是要充分了解敌情才能采取行动。因此,“打草惊蛇”计是侦察敌情的谋略。
在商战中,“打草惊蛇”计可以引申为:对竞争对手或市场情况缺乏了解、尚有可疑之处时,应当了解清楚后再行动,可以采取各式各样的有意的行动,来了解竞争对手或激发潜在市场显现。
新产品的命脉
新产品的开发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但是,新产品的开发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