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们台湾这些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在国民党一方,当时负责给政府化装的“新闻局长”就是宋楚瑜,他在那时是国民党栽培的明日之星,他也很尽责地做好一个发言人的角色。而后来几十年里,两方中坚分子的不断交锋,恩恩怨怨纠缠了几十年,双方人马在政坛皆起起落落,分分合合,故事好不精彩,留着慢慢说。

现在台湾蓝、绿在那边吵吵闹闹的,但很少有人会否认美丽岛事件是台湾加速开放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具有分水岭的意义。台湾经济发展牵动的参政意识,以及要求资讯的流通,均使政治多元化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正是以前那些人敢于争取,现在台湾才有吵吵闹闹的机会。

1981

幼稚园时光,童年的“双十节”

我开始稍微有一点儿记忆的时候,我们家也从租的旧家,搬到新家去了。新家在台北市的天母地区,阳明山脚下。这本来是买给爷爷奶奶住的,但他们住不习惯,又回云林老家去了。天母这个地方环境还不错,在美军还没撤防台湾前,是一些军官的宿舍,到现在附近都还有一些当初留下的美式平房。我爸买的那间房,算是这个地区的第一栋高楼,一买就是近两百平方米,但那时候也不贵,就买下了,谁知道过几年麦当劳在这边开了之后,整个房价都飙升起来。

反正我们刚搬来时,附近都还有农田、木材场,空气还不错,也挺清静的,还有令人印象深刻、能用流利英文跟老外聊天的卖甜品的老太婆。

这时,我也开始意识到妹妹对我向父母争宠的威胁性,因此开始故意欺负她,唉,小孩子的劣根性真是……

三四岁时,我也被丢进幼稚园里了。幼稚园是一间教会办孤儿院的场地,因此相当大,整天在那边跑跑跳跳,好不开心。

幼稚园没什么回忆,只记得整天都是玩和吃,反正就是尽干一些老师看了会脑充血的蠢事,比如拿爆竹炸大便、掀女生裙子之类。

每逢十月,整个社会就开始热闹起来了,多么美好的十月,当初号称“光辉十月”,现在好像很少有人提了。十月接连着有“双十节”、“台湾光复节”,以及蒋介石诞辰纪念日等值得欢欣鼓舞的日子。这个月到处都是旗海飘扬,电视上也充满了喜气洋洋的气氛,总之,十月就“尽量”没有天灾人祸,也“尽量”没有社会事件。不过后来等到李登辉上台时,有一年双十节当天早上一架军机在台北机场摔了,就看到当年整场典礼上李登辉一脸大便样。

到了“双十节”这一天,三台各自都派出最强阵容的主播来播报新闻,有的台安排十个主播同时上阵。另外一台不甘示弱“拼场”,硬是凑了20个主播分个三排坐着轮流播报。当然,三台有几年也是联播,三台的当家主播就一起出现在这种坐三排轮播的新闻中了。整个十月,大街小巷庆祝节日的牌楼、标语,使整个城市红彤彤的,尤其是“总统府”前的介寿路,都会搭一个代表双十的“十十”状牌楼,并把整个牌楼点满璀璨的灯火。每一年的双十牌楼点灯都是件大事,吸引了各处来的人潮观看。除了过年,应该就属这个时候最热闹了。而对小朋友来说,十月的假特别多,所以也特别期待。

“双十节”,或蒋介石诞辰,小朋友们都要拿着自己做的小旗以及标语到附近街道小小地游行一下,唱着一些可能自己都不太了解意思的歌。前面总有个小朋友在敲着鼓,大家如远足般嘻嘻哈哈地走着;大人也拍手欢迎,有点儿像现在的双语幼稚园喜欢在万圣节到外面商店搞“不给糖就捣乱”的活动,反正小朋友也不知道是什么。这种所谓的“政治教育”,目的虽严肃,但小朋友们就是喜欢,能出去走走总是好的。

这一年黛安娜下嫁查尔斯,经过电视转播,全世界都看到了这场王子和公主的梦幻婚礼,我爸也为之倾倒。尤其是黛安娜的那个优雅发型,成为台湾男士们的最爱,后来有好一阵子,我爸都一直在怂恿我娘去做成那发型。由卝文卝人卝书卝屋卝整卝理

台湾早期民主的萌芽

台湾进入1981年了。

因为1979年台湾当局与美国断交,并以政局不稳的理由暂停选举,直到美丽岛大审后才又恢复。当时的美丽岛人士均被关在牢里,但相关人士均积极投入选举,如家属纷纷打出“为夫出征”等口号参加选举,均高票当选。而一些为“美丽岛大审”奔走或辩护的律师也纷纷参与政治及选举,如谢长廷和陈水扁,均当选台北市议员,而且是在我家这边的第一选区。他们两人既合作又竞争、亦敌亦友的“情结”,大概就是这个时候决定的。

当然,说到台湾民主的发展,也不是从美丽岛事件后几个街头运动家或律师开始的。应该说,这些事件都是有连续性的。从国民政府时期陈诚当省主席开始推行的地方自治,到威权当局之下的各级地方代表选举,一直到蒋经国后期的民主化,美丽岛事件只能算是一个引爆加速、激发质变的点而已。

虽然还没有正式组党,但这些党外人士以“党外候选人推荐会”的名义纷纷推出候选人,都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印象很深刻的是,爸爸总是喜欢带着我“赶场”,去听各个候选人的政见会。除了候选人本身的演讲外,所谓的名嘴助阵也是大家喜欢听的,这些名嘴们常常妙语生花,讥讽政府,把台下听众逗得哈哈大笑。这些场子已经超越了一般政见会的原意,倒不是说那时候民众已经有什么特定的政治立场或者真的支持他们,而是这些场子反而给有些民众压抑已久的心情提供了一个发泄的机会。

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小花絮是,在这些党外的场子中,总会有些卖烤香肠的小推车,他们大概都是一些基本上支持党外运动的烤香肠小贩,有时上面可能会放个掷骰子赌香肠的碗。他们如游牧民族般跟着党外或后来民进党的造势及抗议场子四处移动。除了卖烤香肠外,还有糯米肠、饮料等东西,这种香肠摊在当时通称为“民主香肠”。所以你可以想象一个画面:许多群众、抗议者、记者甚至是警察一起吃香肠,然后互通一些资讯。此外,旁边一定会有些流动的书摊,贩卖些书店看不到的禁书、街头运动的录像带,以及夹杂在这些录像带中间偷渡贩卖的A片等,这是早年台湾民主运动的一种特殊风貌。

既然以前台湾人民对国民党那么不爽,为什么几十年来都没什么大反抗,基层投票时,国民党的支持率还是那么高呢?如果这全部都归咎于国民党的高压统治那就错了。其实国民党要的只是政治的绝对权力,至于基层社会,个人和传统的空间并没有被消灭,而是换了另一种形式管理。比如在台湾的各乡镇,就算是偏远地区,都可以看到国民党的“民众服务社”,其实说白了就是乡党部。平时服务些什么不知道,但大家到了选举时期,这里就变成了各乡镇动员、固桩,甚至买票的基地。

不只在地方,国民党的组织网已经绵密到从里长、农渔会、姓氏宗亲会,到各式公会、公营事业、眷村、部队等,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到国民党的党组。当时台湾人民的公民意识尚未建立,所以这些绵密的组织网在选举,尤其是地方性选举时,展现了强大的动员能力。所以,国民党一直擅长打这种组织战让自己的候选人上台,而长久与地方政治势力建立下来的关系,更是党外人士难以分一杯羹的原因。

1982年1月,邓小平谈话指出,“叶九条”实际上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台湾的民众都被教育着共产党要“血洗台湾”,因此从很小开始我就有这种阴影,害怕真的被血洗了。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开始,台湾一般民众才慢慢从这阴影中走出。而这一年,“叶九条”的提出,以及来年廖承志给蒋经国的公开信,蒋经国的反应依然是“三不政策”: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

两岸那时的政治气氛就是这样,虽然不直接接触,但又隔空交火放话,前线金门的炮战早已不打,只剩下嘴炮继续开而已。除了两边的广播互相“感召”对方之外,台湾这边又喜欢放一些热气球到大陆去,里面大概放了些宣传单,或者是手表、收音机、罐头之类。当然,大多数时候政府不会直接出面施放,而是一些“民间组织”的“自发行为”。这些空飘气球,如果气流算得准,飘到四川、湖南都有可能。

陈文成命案

这件事与前一年的林宅血案,算是当年的两大政治悬案。陈文成是台湾赴海外留学的学者,后在卡内基美隆大学任教,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