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力弥补错误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此外,在这十年中,我另一个很直接的感受就是没有任何成功可以复制,但任何失败复制起来都轻而易举。春哥只有一个,曾哥只有一个,BillGates只有一个,乔布斯只有一个,史玉柱也只有一个;然而同样一种死法死去的企业,却有千万个。如果你还不明白,我就说得更直接点儿:这年头,想活好了不容易,得左躲右闪的;想死很容易,方法多到你都不用想。
谁都得从孙子做起
接着说到偶像。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偶像越来越少,但我确实也经历过盲目崇拜和追星的那一段儿。对于年轻人来说,偶像可以用来励志,却绝不能用来模仿。我们崇拜偶像,是学习他们的精神,比如顽强,比如努力,比如不怕困难,比如无所畏惧。然而,正如同别人的成功不可复制一样,走偶像走过的道路无异于自掘坟墓,你见过哪个偶像人物是模仿另一个偶像人物出来的么?聪明人信春哥,傻子学春哥。
再有,如果你确实有偶像,你偶像的成长之路你能倒背如流,那么你一定知道偶像在成为偶像之前,几乎都是草根,任何一个偶像都是从“装孙子”混起来的。
孙子到爷爷是个不可辩驳的进化论原理——此话送给想一步登天的年轻人。大部分不理性的年轻人看多了美好事物的炒作,总想一步登天功成名就,搞不好天没登上去,直接奔天堂了。我是说,这种心态很容易导致被社会抛弃,然后要么饿死,要么自杀而死。原因很简单,违背了进化论的基本原理:每个爷爷刚生下来都是孙子,一生下来就当爷爷不是人是孙猴子,何况还有如来管着他呢。
OK,理论都清楚了,那么如果你能本着“从孙子做起”的低调态度来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那就赶快选定个地方开练吧,别再挑肥拣瘦了。太多鲜活案例告诉我们,只要有一份工作做,你就能活着,只要活着,你就有机会越活越好;而那些自视甚高、挑花了眼,一直在“找工作”的人,最后往往饿死在找不到工作的路上。
厚颜无耻地自夸一句,哥们儿从高中肄业走到今天,甚至被“亿万富翁”了一把,靠的就是坚忍不拔的小强精神。现在很多培训机构和社会上某些人都在鼓吹“职业规划”之重要性,规划的重要性我并不否认,但说真的,对于涉世未深的年轻同志们,过早地“规划”会让你死得很惨。所有的职业规划理论和方法都是给那些有工作经验和阅历的人准备的,刚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因为不具备任何可参照的历史数据,因此压根儿没有条件来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啥叫“可参照的历史数据”呢?直白地说,就是你吃的亏还不够多。要想具备“规划”的资本,就要做好不断吃亏不断总结的准备,在绵绵不绝的郁闷中激发前行的动力。
有人说,在社会中生存就像被强奸,如果你无力反抗,那就学会享受吧。此话虽糙,却不无道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无法和这个社会抗争,索性就接受它,顺应它。总有一天你会掌握主动权,这个时候,你再改造它。
上述有关职业生涯的观点,每一条都是本人亲自吃过亏甚至差点儿死过去之后的总结。希望读者朋友在遇到类似状况时冷静思考,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多用一些精力解决眼前的实际业务问题,而不是重蹈我的覆辙。
《》 第二部分 活着就得沟通
从我懂事开始,就一直很纠结于我的名字:茅侃侃。
被问得最频繁的就是:“你这是真名么?”每当我有些不忿儿地掏出身份证并看到对方折服的眼神时,心里又不无骄傲:瞧见没?小爷这叫个性!
第二个让我纠结的事情在于,假如×建国、×爱国、×伟、×亮等同学干了点儿坏事,警察叔叔们是要花一定时间排查才能锁定案犯的,更何况他们未必干坏事,只不过偶尔缺缺小德,欺骗个姑娘感情啊、杀个熟儿啊,一转脸就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而我却不行,二十七年的历程告诉我,只要别人知道我的名字怎么念,也知道这是真名而非艺名,通常都能记得死死的,经久不忘。所以我早已放弃了欺骗姑娘感情和杀熟儿的想法,否则分分钟就会被揪出来示众。
当然,我的名字也有让我得意的一面。“侃侃而谈”这个成语中最核心的两个字让我占了,人如其名,特别能侃,我还一度将工作目标锁定在跟“侃”有关的领域里,比如说相声。
我打小嘴皮子利落,“打南边来了个喇嘛,打北边来了个哑巴”只练了五遍,就说得无比溜嗖。每每听着侯宝林先生和姜昆老师的相声,嘻哈捧腹之余,更立志要混入相声界。殊不知说相声不是会侃则已,也要练基本功,我一怕枯燥,二怕背诵,所以梦想止于大量的灌口活儿。哥们儿天资有,就是太懒。
曾几何时,我以为我嘴皮子溜,我贫,我侃起大山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就是善于沟通。
曾几何时,我以为我作文写得不错,我打字快,我涉猎的知识面广,我做的文案就能介于牛A和牛C之间,得到客户的青睐。
我既然说“曾几何时”,就证明这些想法已是过去式。话说当年,它们曾让我当之无愧地当选为介于SA和SC之间的那一位,这段儿咱后面再表。
《》 第二部分 说别人想听的,不是说你想说的(1)
第一次对“沟通”这个概念产生模糊认知,应该是我初恋那阵子。我上中学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基本的恋爱工具有两种:码字儿(纯手工的,非电子版)和打电话(还得是座机)。大家基本上都没有什么零花钱,想买什么了就跟父母申请,同意就买,不同意就磨叽,实在不同意,我就忍……这就使得恋爱双方进行物质馈赠的可能性变得微乎其微。那还能干吗?就剩下聊了。
因此这个阶段充分锻炼了我和异性沟通的能力,准确地说,是沟通能力中的表达能力。
先感谢祖国,再感谢父母。
他们给我设定的生辰和起的名字着实让我天生话多,以至于谈起不涉及物质成本的恋爱来十分游刃有余。说白了,追女生全靠一张嘴,一支笔,一部座机电话。那个年代的女生也是清纯羞涩的,含苞欲放的,不像现在都追求“中性美”。因此遇上我这么一号能说会道的男生,在娱乐匮乏的环境里,每天给她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又是讲故事又是说单口相声,想不倾心也难。口才成就了我的初恋,要说物质成本也有,那就是巨额的电话费,这是唯一一块不必申请就可以获取的上不封顶的预算,可怜父母还始终被蒙在鼓里,认为这是我把自己裹在被窝里和同学讨论学习的结果。
先感谢祖国,再感谢父母。
感谢他们对我的信任,其实只要他们在自己的房间里拿起另一个分机,我的所作所为就昭然若揭,但他们从来没有这样做过。
在那段未成年的岁月里,我仗着自己能喷,自诩为“沟通达人”。为了让自己在异性面前表现得更强大,我又开始大量地学歌儿,以确保两段单口相声之间能插播歌曲,音乐比语言更能融合人与人的心灵。那会儿我对“沟通”的定义仅限于表达,成天挖空了心思想的,就是自己还有什么可往外掏。
可是事实上,沟通不是让你成为一个话痨,更重要的是你得知道你说的话是不是对方爱听的。还好,双子座的特性决定了我基本具备这一觉悟,因此纵使当年满大街都是《心太软》,我还是选择在单口相声中间插播任贤齐的《哭个痛快》《一个男人的眼泪》等歌曲。我深深地知道流行的未必是最好的,个性的往往才会引起对方注意,何况听过这两首歌的同学应该知道,它们比《心太软》更文艺,更感性,更容易触动女生的神经,尤其是在深夜。
另一位擅长午夜谈情的前辈就是的伍洲彤老师。想当年,《零点夜话》是在北京地区深受年轻人喜爱的一档音乐聊天节目,堪比王东老师主持的《中国音乐排行榜》。我认为,这档节目的成功除了归功于时间点选得好——午夜正是人们最恍惚的时刻,更要归功于伍老师略微有点儿大舌头和生涩的低沉嗓音,当然还要配以齐秦那忧伤的吟唱。
“想问天你在哪里……大家好,这里是零点夜话,我是伍洲彤。”因为陪我度过了整个少年时代,直到今天,这依然是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声音。
论及我的表达能力,从最初的嘴贫、话密,到现在多少具备一定水准,伍老师确实功不可没。
今天的我如果失业,努努力考个普通话甲级证,还是可以去电台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