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经济史的趣味-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个方向性的答案。
(1)贸易逆差会有明显改善,原因很简单:原本是用白银报价做生意,而国际银价又长期看贬,导致贸易逆差愈来愈严重。如果改采金本位,一切用黄金计价,汇率稳定(因为钉住金价),原本的贸易逆差说不定会因而转为顺差。但这对中国的经济帮助不大,因为在1937年之前,中国是大型的半闭锁性经济,国际贸易占国民所得的比例小于7%。
(2)就算加入金本位后,可以解决贸易逆差问题,也要考虑另一个大缺点:1929年大萧条时,中国的物价必然会跟随列强大跌13。透过统计方法所做的模拟分析,基本上支持这个推论。
1927年蒋介石北伐成功后,如果他要请教经济学界,到底应该积极加入金本位,迎头赶上世界的潮流,还是停留在已有几百年历史的银本位,每年丧气地看着国际银价起起伏伏?聪明的你,会建议蒋委员长走哪条路?以后见之明,我建议不要加入金本位,因为缺点很明显:
(1)中国有足够的黄金存量当会员国吗?
(2)央行有足够的准备,让持纸钞者随时兑换等值的黄金吗?
(3)对外用黄金,那对内呢?还不是白银、铜币、纸钞吗?
(4)世界大恐慌时,连英美法德列强都挡不住,中国必然更惨。
(5)币制改革比想象的复杂,必须付出庞大的行政费用,引发相当的社会混乱,劳师动众耗时耗财耗力。如果好不容易才改为金本位,结果几年后(1931年9月)英国就宣布脱离,导致世界金本位崩溃,请问该怎么办?要改回银本位吗?
192935年间的大萧条,中国幸好没加入金本位,才会有黄金的十年建设。傻人有傻福,穷人有穷运,人算不如天算。银本位在192935年间,是中国经济的救生艇,而不是「银脚镣」。

参考书目
Lai; C。 and J。 Gau (2003): The Chinese silver standard economy and the 1929 Great Depression; Australia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43(2):15568。

9美国购银法案(1934)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1934年5月22日,国会通过罗斯福总统提议的购银法案,6月19日总统签字后生效。这项法案的重点,是「要求财政部在国内外收购白银,直到白银的市价每盎斯达到美金1。29元以上,或财政部白银存量的货币价值,达到黄金存量货币价值的13。总统授权运用各种方法,达到这项要求。」财政部依据这项法案,开始在国内外收购白银,直到1961年底为止,1963年才废止这项法案。虽然财政部努力执行,但一直没达到这两项目标:(1)让白银的市价达到每盎司1。29美元,(2)让白银的存量的价值,达到黄金存量价值的13。
这项购银法案和中国有什么关系呢?远因是国际银价从19世纪末长期大幅下跌:到了1928年时,每盎司才58美分;1930年因为大萧条的影响,才值38美分;1932年底和1933年初更惨,只剩25美分。美国从1873年起改行金本位,为什么还这么在意银价下跌呢?主因是有7个产银州(犹他、爱达荷、亚利桑那、蒙大拿、内华达、科罗拉多、新墨西哥),由于国际银价大跌,银矿业的收入大跌。虽然这7州人口数的总和,还比不上纽泽西州;这7州的银矿业人口,在1929年还不到3千人;但这7个州在国会占13的席位,结合起来的力量不容忽视。
但这两项因素,还不足以逼迫总统提出购银法案。或许第三个因素更重要,因为牵涉到广大的农民选票。1929年10月底纽约股市大崩盘后,美国经济陷入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萧条。随着物价的下跌,农业部门的所得跟着大幅下滑,农民的生计困难。1933年国会通过「农业救济法案」(Farm Relief Bill),协助解决农业部门的困难。他们提出两全其美的办法:如果国会能通过购银法案(1934),一方面把白银价格拉高好几倍,二方面让白银再度具有货币功能,对萧条的经济注入新血,把物价全面拉升,也把农业部门救起来。
这一招果然有效:19327年间的物价上升14%,批发物价上升32%,农产价格上升79%。简言之,1934年的购银法案,是把美国从大萧条救出来的重要英雄:白银的年产量,从1934年的3。3千万盎司,增到1940年的7千万,其它的矿业(铜、铅、锌)也跟着受惠,就业人数大幅增加,货币供给量提升,效果非常显著。
这件事和中国有何相干?美国硬把银价拉抬起来,对当时仍采银本位的中国来说,有两项重大的影响。(1)等于是用外力强迫中国币升值,这会严重打击出口贸易。(2)美国的白银价格大幅提升后,中国银子必然受到高银价的吸引,大幅流向美国,造成货币供给大失血。可以预见的必然后果,是中国的物价大幅下跌,百业萧条。简言之,美国的购银法案是以邻为壑,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中国的痛苦上。
另一群受害者,是墨西哥与拉丁美洲的产银国。这些国家原本大量使用银币,如果银价在短期内被美国拉高一倍,这些银币立刻增值一倍,物价也高涨一倍,那怎么得了?这些产银国的因应之道,是减少银币的含银量,或是甘脆禁止使用白银当作货币,否则会被美国的购银法案害得很惨。
暂且不谈对拉丁美洲的影响,专谈与中国相关的问题。1934年的购银法案,确实吸走不少中国白银。中美政府早就预见这个影响,做了配套性的政策,例如防止白银走私、规定银行汇出白银的数量。购银法案在上海等通商口岸,造成相当的恐慌,民间的主要担心,是白银流失后货币供给量变少,物价跟着下跌,工商界百业萧条。

Milton Friedman (19122006),1976诺贝尔奖
真的是这样吗?有两种见解在争辩。主张上述见解的,是1976年诺贝尔奖得主Milton Friedman(19122006)。他的基本论点是货币数量说:购银法案把白银价格拉高后,中国币的汇率被迫升值,造成奇特的「银贵金贱」(黄金的价格相对地贬低),造成出口困难、贸易赤字更严重。白银被美国吸走后,货币供给减少,政府的财政必然更困难,只能扩大债务让预算赤字化。蒋介石政府承受不了这种压力,打算在1934年10月脱离银本位,但此事拖到1年后(1935年11月3日)才正式宣布,终止了有几百年历史的银本位,改采法币制(纸钞制)。
脱离银本位后,政府印钞票时,就可以不必顾及白银的准备数量,导致过度印钞,造成物价膨涨。以上海为例,19314年间因购银法案的传闻,批发物价下跌23%,但在19345年间只下跌1%。1935年底改采法币制后,19357年间的物价上涨24%。雪上加霜的是,1937年7月日军侵入华北,中日战争爆发后军费激增。此事虽与美国的购银法案无关,但国民政府在脱离银本位后,大量印钞应付各方需求。在8年抗战期间(193745),货币发行量增加300倍,物价上涨得更快,将近1;600倍,平均每年上涨150%。Friedman说,中国经济先受到购银法案的打击,接着是1937年的中日战争,之后又有19459的国共战争。整个检讨起来,购银法案应该为国民政府失掉大陆,负起重大的初始责任。
 Friedman言重了。他只根据一些表面事实,做了过度的推论。购银法案确实吸走不少中国银子,引发通商口岸的商业恐慌。但若要说购银法案对庞大的中国经济,产生致命的影响,那就需要更明确的证据与深度分析。有另一派见解,例如Brandt and Sargent(1988),就明白反对这种货币数量说的推论。但他们的分析,还是停留在宏观的总体统计数字解说,没有用数理模型与统计分析,去探讨其它因素。

Thomas Sargent
我们尝试用反事实推论法,透过较严谨的模型推论与计量回归分析,得到的结论并不支持Friedman的见解。我们认为,对中国经济有较重大影响的因素,并非外来的购银法案,而是19317年间水旱灾的长期广泛影响。中国的可耕地面积,受水旱灾害的程度如下:1931年有20。1%,1932年17。5%,1933年15。4%,1934(购银法案那年)38。9%,1935年9。8%,1936年11。3%,1937年19。3%。购银法案对中国的冲击确实不少,但激烈的程度是短暂的,也只限于工商业。相对地,19317年间的水旱灾,对以农立国的经济,所产生的冲击才是广泛深刻的。

参考书目
Brandt; Loren and Thomas Sargent (1989): “Interpreting new evidence about China and U。S。 silver purchases”; Journal of Moary Economics; 23(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