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经济史的趣味-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治方面的问题,透过童话的形式,表达他的不满与意见。熟知此书的人,会注意到多萝西有一双魔力强大的银鞋(隐喻银本位的重要性),以及住在绿色翡翠城(美钞是绿色的)里名叫奥兹的巫师(Wizard of Oz),而Oz正是ounce(盎司,金银单位)的简写。单从这几项外在的特质,就可以显现《仙踪》和美国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
Rockoff的文章把这层关系讲解得很清晰,有兴趣的人可以细读。其中与中国相关的篇幅不多,主要的论点是:〈脆弱的瓷器城〉(Danity China Country)是在指涉中国。大家都知道china这个字,在小写c时是指瓷器,大写时指的是中国。包姆写这一章的用意是:中国在对外贸易上,是个银本位的国家,自从国际放弃白银本位后,中国货币的对外购买力大贬,而多萝西和她的朋友(美国的白银政策),给这个脆弱的瓷器城,带来了惊吓和破坏。Rockoff告诉我们:那位美丽的公主,可能是在虚拟慈禧太后,而被狮子扫倒的教堂,是庚子拳乱时被义和团破坏的洋教堂。
暂且不论是否如此,我觉得这是一项有趣的诠释。可是我认为,美国的白银政策在187090年间,对中国的经济并未造成重大的影响:包姆误以为中国当时蒙受「银贱」的苦难,美国的白银政策要负一部分责任。中国当时确实受到国际银价跌落的影响,可是以美国当时的经济实力,和对国际金融的影响力,还没有到足以严重伤害中国的行情。包姆让多萝西和她的朋友们,无心地破坏可爱的瓷器(中国),那是因为他对中国货币体制的理解不足,才会让多萝西背了不必要的黑锅。我的目的是要帮多萝西平反,因为真正的破坏者,是英法列强改采金本位,所造成的国际银价长期下跌。我希望以下的论点,可以告诉《仙踪》的读者说:多萝西和她的朋友们,其实不必有太大的愧疚感。
美国采取金银复本位时(1873之前),1盎司的黄金可以换15。6盎司的白银(1比15。6)。1873年放弃白银本位后,银价持续下跌,到了1889年时,跌成1比22。产银区的业者和矿工,以及原先持有大量白银的人,因为损失惨重而组织起来,要求政府无限制地铸造银币,给白银业者一条生路。这是违逆国际潮流的主张,当然不会成功,但是1890年时有了转机。共和党主导的国会,想通过由东岸产业界所提出的关税条例,所以就和西岸产银州的议员达成协议:如果西岸能支持通过关税条例,东岸就支持通过西岸的购银法案,要求财政部每个月收购450万盎司的白银。这项法案在1890年7月14日通过了,称为Sherman购银法案。

1893年11月美国总统Stephen Grover Cleveland废止购银法案
这条法案一过,一方面大家怀疑美国是否还要维持黄金单一本位,另一方面预期白银价格会因而回升,所以就投机抢购白银来卖给财政部。这等于是议会强迫国家,收购国际价值持续贬跌的白银,数量是每年将近五千万两。以美国当时的国力,哪有可能长期撑下去?到了第三年(1893)的上半就出现警讯:财政部的黄金快耗光了,美国不知是否还能维持金本位制。经过激烈的争辩和拖延,国会在1893年11月废止购银法案。
我认为这项法案的影响,主要是在美国境内,就算对外国有影响,也不致于妨害到中国。先从价格的角度来看,虽然此法案规定财政部,每个月要购入450万盎司,可是并没有限制它的收购价格。原先以为白银价格会回升的投机者,没想到世界各地的白银涌入,所以在纽约和伦敦的白银价格,都不升反跌。
从数量的角度来看,白银因为已不再是国际货币,所以各国急于清理库存,最重要的出处,当然是当时仍采银本位的中国。在187180年间,中国进口的白银数量,约是3千3百万两(每两等于37。5公克)。而在189190年间(美国购银法案1890通过之后),进口白银的数量约是9千6百万两(几乎是三倍)。也就是说,不论从价格或数量来看,中国的银子并未被美国吸走,反而还因为国际银价的持续下跌,而大量流入。
我认为,购银法案如果真的伤害到中国,并不是因为它的通过,而是因为它的废除:财政部不再购银,使得原本就低落的银价雪上加霜。1890年法案通过时的银价,是每盎司1。04美元,1893年底废除时0。78美元,之后一路跌到1898年的0。59美元,十年间贬了44%。对中国这样的银本位国家而言,这等于是外力强迫她的对外购买力贬值。鸦片战争后,中国有一连串的战败赔款、外货侵入、外债高筑,然后货币又大贬,真是欲哭无泪。更要命的是:当初的赔款以白银为单位,现在银价大贬,列强不干损失,硬要中国再赔出这段汇差。包姆从媒体上知道中国的白银问题,所以就设计了〈脆弱的瓷器城〉这章,来凸显白银政策殃及可怜的小瓷器城(中国)。
1929年世界经济大恐慌后,金本位制在1931年废除,白银回复了它的货币功能。美国政府在罗斯福总统任内,通过一项购银法案(1934),规定财政部不论是在国内或向国外采购,必须(1)要使银价维持在每盎司1。29美元以上,或是(2)财政部白银存量的货币价值,达到黄金存量货币价值的三分之一为止。
这项新购银法案,对中国就有影响了。第一,这次规定要把银价抬到每盎司1。29美元以上;第二,可以向外国收购;第三,1934年的美国,在国际货币的领导地位,已和1890年不可同日而语;第四,金本位已垮,各国不再急于抛售白银。1934年的购银法案尚未通过时,中国政府预见这会把白银大量吸往美国,使得货币供给(白银)锐减,造成物价下跌,百业萧条。1934年的法案是否有此效果,还是争辩中的问题,在此我只是要说:虽然是同样性质的法案,但是1890年的美国和1934年的美国,在国际金融体系内的行情完全不同,不论从价格和数量的角度来看,对中国的影响完全不同。
再回到1890年代的情境。国际银价长期下跌,在美国废止购银法案后更是火上加油,使得原本是银荒的中国,竟然出现了「银贱」的情形:188595年间,白银的购力跌了将近一半。何汉威先生在《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1993年62卷3期),发表一篇详细的论文,分析这种银贱铜贵的状况。他告诉我们,白银一贬,银铜比价也就大幅下跌:相对于白银的下跌,铜钱的价值高涨了(18809年间涨了两倍以上)。晚清的铸币权在各省政府手中,各省财政原本困难,一旦看出铜钱升值,就开始大量铸钱谋利(可赚一倍以上)。若某省因铸铜钱而获利,邻近省份就会铸造劣钱,来此省买物品或换回良币,因而出现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各省竞铸铜元,愈铸愈差,铜元价值大贬,因而物价大涨。
在国际银价下跌和美国购银法案的影响下,如果中国是以银为单一本位的话,就算受了伤但还能挺得住,因为白银到底不是民间的日常货币。要命的是,铜元价格因银价下跌而相对地高涨,各省竞铸铜元所产生的劣币效果,破坏了民间日常交易的铜元体系。铜元的败坏助长物价上涨、经济不稳、暴动、镇压、军费支出,这才是伤了命脉之因。
包姆不理解中国是银铜本位(不是西洋的金银本位),他没理解到对中国真正有杀伤力的,不是银而是铜。他有心或无心地指责美国白银政策的副作用,让多萝西和她的朋友,以为他们伤害了瓷器城(中国)。
现在我们可以比较深刻地理解到:多萝西他们其实没破坏什么,元凶是英法各国所采取的金本位。如果美国在1890年通过的购银法案,对中国产生过影响的话,最多也只是在骆驼背上放下最后一根稻草。如果那项购银法案是英国制定的,而且多萝西是英国人的话,那么她就可以对瓷器城的破坏而感到愧疚了。
原刊于《中国时报》1997年12月29日

3梁启超论美国的托拉斯







〈二十世纪之巨灵托辣斯〉(1903,《饮冰室合集》14:3361)这篇长文,有几项主要的讯息。(1)梁启超在美国游历,初见闻这种独特的经济组织Trust(意义与沿革详见下文),他急切地想要向国人介绍,这种「生计界新飞跃之一魔王」(14:34)。(2)他受到严复译《天演论》物竞天择观念的影响,认为托拉斯是经济上的新强势组织,若依目前的扩张趋势,则「不及五十年,全世界之生计界将仅余数十大公司(适者生存)」(14:33)。(3)托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