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经济史的趣味-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在官僚体制内服务的优点,是有稳定的薪资与工作保障,但主要的威胁是被撤职查办。前面提过「朝廷的绝对主义」,这是惩罚税务官员的主要手段:相当任意也相当频繁,腓特烈二世在174086年间,开除过14的省级税务长官。严厉的好处是贪污率很低:在鞭长莫及的时代,严厉是必要手段。在官僚体系尚不完备的时代,官员无法有效自保,只好让统治者为所欲为。还有三种制裁方式:高额罚金、处死刑、没收财产。
 官员有统一薪俸,整体而言待遇不错:高阶官员的年收入约有400到800 Thaler,低阶的有20到70(平均约40)。高薪的目的是「养廉」,否则贪污会严重化。高薪的另一个风险,是就业权没保障,长官或国王有任意裁撤权。如果税收的业绩超过目标,缴库后的剩余还可分红。
 如果上述的做法那么有效,为什么1804年之后,要改为对官员较有保障的官僚体制?主要原因是客观条件的改变:从19世纪初起,欧陆的交通与运输有重大改善,从前天高皇帝远、鞭长莫及、监督不易的状况,已变成讯息传递快速的状态。这样就不必让官员分红养廉,文官的职位有法律保护后,朝廷的绝对主义相对萎缩。另一项原因,是普鲁士的领土扩大3倍,人口增加10倍,经济快速成长,税源变多变大变广,人治的成份逐渐由法治取代。

参考书目
Kiser; Edgar and Joachim Schneider (1994): “Bureaucracy and efficiency: an analysis of taxation in early modern Prussia”;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9 (2):187204。

39长子继承制是日本战前经济成长的阻碍?






学界过去认为,资本、土地、劳动才是经济成长的要素。1960年代后逐渐理解到,软件面恐怕也相当重要,例如宪法是否奖励经济活动、专利法是否能有效保障新发明。日本在第二次大战后有惊人的成长,但为何从19世纪末的明治维新到1940年之间,没有类似的经济奇迹?现在发现有一项重要因素:战前的农业部门成长不足,几乎是停滞的局面。
为什么会这样?主因有两项:(1)农业部门的资源被扭曲了,没有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率。(2)农业部门的资本累积不足,导致起飞困难。如果这两项障碍不存在,战前平均每个工人的所得,不致于只有美国的33%,应该可以提升到美国的50%。接着要追问:是哪项因素造成上述的两项障碍?答案可能是:父权制下的长子继承制,迫使长子留在农业部门,不能自由转入城市与工业部门,造成农业部门的资源无效率,以及资本的累积不足。
农业部门的就业人口,1885年时大约1;400万,占全国就业总数的64%。奇怪的是,这1;400万农业就业人口,一直维持到1937年都没改变。虽然农村移往都市的人数,在18851937之间不断增加,但为什么从明治维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农业部门的就业人口这么稳定,不会随着都市与工业部门的增长而减缩?这种奇异的稳定,和其它新兴国家很不相同。背后必然有非经济性的因素,让愈来愈无效率的农业部门,维持固定的就业人数。战前的农业技术,不属于「规模报酬递增型」,若一直维持1;400万的就业人口,农业部门的资源必然会被扭曲而无效率。
在新兴经济里,城乡(或农工)两部门的边际产出必然不同。如果资源可以自由流动,应该会有一边(城市的工业部门)会愈来愈壮大,另一边(乡村的农业部门)愈来愈萎缩。经济体内的资源(资本、劳动、技术),会流向效率较高的城市工业部门。战前的农村就业稳定,背后的非经济性障碍(即自我设限),应该不是法律性的(否则政府会排除它),而是习俗性的。
有什么证据,可以说明这项障碍是长子继承制呢?日本是个服从性高的国家,有长子继承家业的观念,但有什么总体(宏观)的证据,来解说战前农业部门的特殊稳定性呢?有一项较间接的证据:战后的民法修正后,长子就没承袭祖业的义务与经济动机,农业部门的就业人口立刻大幅下跌。单是这点恐怕说服力不足,以下做较全面的铺陈与分析。
若从平均每个工人的所得来对比:(1) 1885年美国工人的所得约是日本的3。4倍,也就是说,日本工人的所得大约是美国的13(或33%)。(2) 18851940年间,日本工人的收入,稳定维持在美国的30%50%之间。(3)战后日本经济急速起飞,19471972这25年间,日本工人的所得增长5倍;(4)到1990年代初期,美日工人的所得已相差不到20%。这4点说明:18851940这半世纪间,有个奇怪的因素,在阻挡日本经济起飞。
再回到前面解说过的农业就业人口,现在用较具体的数字来表达。1885年时稍微多过1;400万,这个数字长期而言持续下降,但到1940年时,也比1;400万少不了多少。简言之,战前农业就业人数非常稳定。但在194050年间,这个数字从1;400万不到,成长到将近1800万。可能是因为在战争期间:(1)都市人口疏散到乡间;(2)工业部门就业困难;(3)农村部门粮食较充足。较特别的是,1950年之后,这条就业线以45角度下滑,2000年时只剩下230万左右。
为什么农村就业人口,在战后会下跌这么快?或者反过来问:为什么农村就业人口的下跌,要晚到1950年才出现?农业不是技术进步快速的部门,亚洲开发中国家的农村,边际生产力早就「小于零」。这表示就业人口过多,早就该被推向都市部门、工业部门、海外。日本政府必然早就看出这个问题,知道经济要起飞的前提,就是农村部门要「减肥」(减除多余的就业人口)。但为什么没去做,或做不到?
东京大学的Fumio Hayashi(林文夫),和2004年诺贝尔奖得主Edward Prescott,运用古典成长理论模型,设计「反事实」的计量模拟,得到下列的显著数据。如果战前的农民,完全没有移往都市或工业部门的障碍,那么:(1)所得会从原本只有美国的13,大增到12。(2)每个工人的平均资本存量,在1940年时会增加1倍以上。(3)农村的就业人口,在1885年时会从64%减到40%,一路下滑到1940年时会少于25%。(4)农业部门的产值,反而会提高5%左右,因为把多余的就业人口「推出去了」,边际生产力自然提高。(5)农产品(粮食)的价格会明显上升,对农民的收入很有帮助。但从工业部门雇主的角度来看,粮价上升对经济发展不利。或许就是这项考虑,政府没有积极引导过剩的农业人口,移转到其它部门。

东京大学的Fumio Hayashi(林文夫)
其实从江户时期人民就可以自由迁徙,在农工部门间自由流动,官方从未禁止转业。所以农业部门的稳定就业人口,应该是自发性与文化性的。就像美国的Amish族,也是希望根留原地,不愿搬迁,不愿用现代化的技术,即使收入因而减少也在所不惜,这是自发性、宗教性的。日本的父权文化,倾向于要求长子继承家业,其余诸子可以自由离家择业。那么没有儿子的家庭怎么办?日本社会有一套补救办法:从亲戚中过继一个儿子,或在朋友、部属、优秀人才中找寻,入赘之后改姓,称为「婿养子」。
   
佐藤荣作(190175)与美国总统Richard Nixon
196472年间的首相佐藤荣作(190175),就是个显例。他父亲原本姓岸(Kishi),入赘后改姓佐藤。荣作的亲兄岸信介(18961987)也曾任首相(195760)。岸信介原本随入赘的父亲姓佐藤,后来被父亲的本家收作养子,改回本姓。1949年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汤川秀树(190781),他父亲小川琢治是地质学家,因入赘而改姓汤川。这种运用过继来解决问题的手法,在日本文化里是常态。例如德川幕府末期的将军夫人天璋院(笃姬),就是从九州岛萨摩藩一个分家的女儿,先过继给藩主岛津齐彬,再过继给公卿近卫忠熙,提高身分后才嫁入幕府当正室夫人(御台所)。
离题了,回来谈长子继承制。简言之,保守的农业部门,战前奉守「长子继承、诸子自由」的社会规范,使得农业的「总户口数」不变。但都市与工业部门,因为吸纳长子以下诸子的劳动力而增长。这是奇怪的现象:身体左边维持固定的体积,右边却一直增胖。其它新兴经济(如台湾),则是农业部门萎缩,工业部门迅速增长。
为什么1945年战后,农业部门的就业人口会急速下降呢?主因是1947年日本采用新宪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