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起,就抄犹太商人的家,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这些税源太纷杂,用指数来表达较简洁。以英国政府从每个国民所课的税为例,若15059年间的税收指数为100,那我们会看到142238年间的指数是59,145461年间是43,14825年间是52。一个世纪后的大变化是:15981603年间的指数大幅增至123,1628年是143,1640年是148。
战争对国家财政造成多大的负担呢?英国爱德华三世时,在136970年间的战事里,花在陆军、海军、外交、借债、贿赂、赎金的总额,大约占全国支出的70%。亨利四世在141322年间的战争里,花掉国家总预算的23,以及他个人在法国的财产收入。亨利七世时,在14851509年间的战争里,只花掉和平时期预算的一半,这是最节省的。
伊莉萨白一世执政的最后5年(15981603),战争花掉政府总支出的34。西班牙Hapsburg王朝在15726年间,也花了预算的34去打仗,真是「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如果军队没有国家化,政府的税权没有集中化,上述的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这就是战争开销、国家形成、税权集中三者之间,在西欧的交互关系。
我对明代北方的边防经费(也就是九边13镇的粮饷开销),做过一项研究,主要的数字与结论如下。边镇粮饷是明代国家财政的一大负担,边防与财政危机可以说是一体的两面。有人说「明代亡于边防」,以《万历会计录》(1582)卷1729为例,13边镇官军与粮饷的编制,在万历初期(1570年代)有官军人数近70万,军费高达8百多万两。这8百多万两,是万历六年太仓(国库)拨给各边镇年例银总额的2。57倍左右,是同年太仓银库收入的2。25倍左右。边镇粮饷对国家财政的耗竭,并不亚于钱穆所指出的三大项:内府、宗藩、冗官。
嘉靖27年(1548)到万历45年(1617)之间,从太仓(国库)所支付的军费银两数,占太仓岁出银两数的百分比,以万历14年(1586)的53。37%最低。只有两个年份低于60%;有3个年份在60% 70%之间;从万历18年(1590)之后,都超过85%,甚至有高到97。25%者(万历40年)。分析嘉靖、隆庆、万历年间,边防军费占国库支出的比例之后,我得到三项结论:(1) 13边镇粮饷是国家财政危机的主因;(2)若无边镇的负担,政府的财务结构应该会有明显的改善;(3)若无北虏的侵扰,明代中后叶的经济会有更好的荣景,朝代的寿命也能显著地延长。
参考文献
Bean; Richard (1973): “War and the birth of the nation stat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33(1):20321。
North; Douglass and Robert Thomas (1973): The Rise of the Western World: a New Economic His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刘瑞华译《西方世界的兴起》,台北:联经,待刊)。
赖建诚(2008)《边镇粮饷:明代中后期的边防经费与国家财政危机,15311602》,台北:联经(中央研究院丛书)。
17有用的战争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约有三百万人死亡,损失全国财富的14。1945年战争结束时,许多西方分析家预测,日本将沦为二、三流的国家。没想到30年内,经济上就有「日本奇迹」的惊人表现。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历史系教授John Dower,1990年在美国人文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 Sciences)发行的刊物Daedalus上,发表一篇引人省思的文章:〈有用的战争〉。
他说太平洋战争虽然摧毁了日本,但也为日后的快速复兴,提供三项重要的助力。(1)铲除老迈建设,重新设计新时代的架构;(2)破除旧势力,方便日后的民主化与土地改革;(3)政府积极扶植产业成长,发展海外市场。Dower 说他的主要目的,不是要替战争说好话,希望读者不要误解。他的主要论点是:日本为了备战,以及战后的积极复苏,刺激出日本的第二次产业革命。
被原子弹破坏的長崎浦上天主堂
日本的昭和时期(192689),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1) 1945年之前的15年间,称为「黑谷期」,特点是军国主义与高压政权。(2)战后美军占领期(194552),是「去军事化」与民主化的「新日本」时期。(3)从1960年开始的高经济成长期,以及1970年代之后的超级经济强国期,也称为「日本奇迹」期。
对饱受日本侵凌的亚洲人,以及对一部分的日本人而言,193145这15年间,确实是段黑暗的悲剧期。Dower提出一项论点,说日本战后的「奇迹」,其实在二次大战之前,或甚至在昭和的早期,就做好扎根准备,而不是战后突然发展起来的。
想想看,日本在二次大战期间,已有能力制造航空母舰,有火力强大的大和号、武藏号战舰,有性能优异的零式战斗机。这些先端技术的扎根,才是战后产业迅速发展,在国际市场称霸的历史根源。
说得更深一层,日本从明治维新(186669)开始,就在人才、制度、社会基础诸方面,做了长期的准备,才有能力在18941945这半世纪内,发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中日战争、太平洋战争。二次大战战败迅速站起来之后,有人说这是「新的日本」,其实都是在延续过去的强韧命脉。
B29轰炸机在日本投掷夷烧弹
以战后协助日本快速发展的重要机构为例,财政部(大藏省)、中央银行(Bank of Japan)都是战前就有的组织。日本的Cabi Planning Board,早在1937年就设立了。战后举世闻名的「通商产业省」(Minist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y, 简称MITI或通产省),前身就是192243年间的Ministry of merce and Industry。
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多大损失呢?日本政府估算过,大约摧毁了全国财富的14,相当于193545年间的全国总产值,此外还要加上海外资产的损失(约2百亿美元)。日本败了,许多地方被夷为平地,但也提供一个全新开始,以及更上一层楼的好局面。重要的是,在战前已经培养好的科技人才、教育体系、生产与设计的能力(例如战前日本的商船建造能力,世界排名第三)。
战后能迅速兴起的另一项重要原因,是日本不准拥有军队,只能有防卫性的自卫队,政府把昂贵的军备资源,转投入「拼经济」。战后有11家主要的汽车制造厂(如丰田、日产、五十铃),其中只有本田汽车是战后创办的;之外的10家在战争期间,一直都是军需品的供应者。这些厂商在战前就能生产战斗机、坦克、战舰、精密仪器,战后转型为「经济战士」,一点困难也没有。
在金融体系方面,世界闻名的野村证券(Nomura Securities),1925年就创办了。日本最大的电器制造商日立(Hitachi),是1910年创办的;排在日立后面的东芝(Toshiba)电气,是1904年设立的。在人才培养方面,193045年间总共训练出4百万有现代观念的工人;193545年间,技术学校的总数,从11所激增至4百所;战前日本全国人口中,高中学历者的比例,是全世界最高的。
战前的大财团,虽然被占领的美军强制解散,但1960年代起,财团又迅速兴起。有历史悠久的三井、三菱、住友财团,也有新的银行团出现,如富士、第一劝业、三和。1927年时,日本有1;400家一般性的商业银行,1931年时锐减到683家,战争末期只剩61家,战后就只剩几家超大型的银行。这些数字表示:日本金融界在战前就开始合并化、大型化、集团化。
以上的简要说明,证实日本战后的奇迹,其实一点也不必惊讶:这是从19世纪下半叶的明治维新开始,长期深耕的必然结果。现在来看第二个问题:第二次大战如何帮助日本浴火重生?主要有三项:194648年间的土地改革、去军事化(自卫队化)、民主化(非天皇化)。合称为战后三大改革,都是由占领军(麦克阿瑟元帅)主导,主要目的是打破旧的社会势力。
为什么这三项改革会成功?主要是美国占领军的强势推行,日本社会在战败的劣势下,也不得不遵从。但「内应」还是很重要:知识界与学术界支持革新,农村人口欢迎土地改革,美军占领下的行政效率高,政策容易落实。简言之,战后旧势力瓦解,这些改革不是由「看不见的手」默默完成的,而是由「看得见的脚」积极落实的成果。
美国占领部队由上而下的强势作为,消除了共产党的活动空间,也为日后的行政体系设定新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