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穷人到底缺什么-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物学家把鲮鱼和鲦鱼放进同一个玻璃器皿中,然后用玻璃板把它们隔开。开始时,鲮鱼兴奋地朝鲦鱼进攻,渴望能吃到自己最喜欢的美味,可每一次它都“咣”的一声撞在了玻璃板上,撞得晕头转向。
碰了十几次壁后,鲮鱼沮丧了。当玻璃板抽去之后,鲮鱼对近在眼前的鲦鱼却视若无睹了。即使那肥美的鲦鱼一次次地擦着它的唇鳃游过,鲦鱼的尾巴一次次拂扫了它饥饿的身体,鲮鱼都没有进攻的欲望和信心。
几天后,鲦鱼因为有生物学家供给的饲料依旧自在地畅游着,而鲮鱼却已翻起雪白的肚皮漂浮在水面上了。
第5节:穷人最缺什么(4)
美食张嘴可得,鲮鱼却饥饿而死。碰壁的鲮鱼消极地吸取教训,被一时的失败吓倒,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而在我们创富的过程中,多少穷人也在重复着鲮鱼的“错误”。一开始,他们往往有一往直前的气势,一旦碰到困难也想去克服,但“进攻”了几次,就如“霜打的茄子——蔫了”。一次小小的碰壁就使我们裹足不前,一个小小的打击就让我们放弃了一切梦想和努力,一点点风浪就使我们弃船上岸。还有的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次小小的挫折或失利,便前怕狼后怕虎,畏首畏尾。
既然自己的经验是靠不住的,有时候不能过于依赖。那么,别人的经验呢?过去游击队打鬼子的时候,埋雷高手的一个绝招就是在埋好雷的地面上撒一些尘土,再盖上一个脚印。脚印是安全的标志,说明已经有前人走过了,后人可以大胆跟进——但那恰恰是个陷阱,让你死无葬身之地!
谋财也是如此。一旦某个人发迹了,很多人眼热心跳就会一拥而上。以为别人成功了,自己也必定会成功。这种盲目性,本身缺乏对事物的独立分析和判断,蕴藏着极大的风险。静下来想一想,即使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去做,也会有不同的结果。每个人的素质、条件、做法、思路不尽相同,怎么能保证产生同样的结果呢?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进入思维死角,智力就会在常识之下。当我们面临新问题时,建立在以往经验和知识基础之上的心理定势,往往会产生消极影响,成为我们思维行为的障碍。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思维世界里存在的这个死角,才能逐渐超越旧有思维模式,走出思维惯性,进行创造性思维。
科学研究结果表明,人脑是一个制造模式的系统,按照最简单的原则行事,它依赖于早年形成的模式,置模式外的信息而不顾,所以人脑最易趋向习惯。习惯总是深藏于我们的潜意识中。意识是你警醒状态的知觉活动,而潜意识则在显意识之下,静静等待。如果把人的意识比作海上冰山的话,显意识仅仅是冰山浮出水平线上的一角,而潜意识就是埋藏在水平线下面很大很深的部分。人类的许多奥妙,就存在于潜意识之中。
行为科学研究指出,一个人的日常活动,90%已经通过不断地重复某个动作,在潜意识中,转化为程序化的惯性。也就是,不用思考,便自动运作。这种自动运作的力量,即习惯的力量。它是非常巨大的,长此以往将使其主体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一天的行为中大约95%是属于习惯性的。
既然经验、习惯形成的思维定势有这么多的负面影响,那么,我们如何克服呢?很简单,就是经常性反思自己的思维。有位记者曾问年轻的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你成为当今全美首富,成功的主要经验是什么?”比尔?盖茨十分明确地回答说:“一是勤奋工作,二是刻苦思考。”可是,很多勤奋工作的人,总是忽视大脑的存在。
有一天深夜,著名的现代原子物理学的奠基者卢瑟福教授走进自己的实验室,看见一个研究生仍勤奋地在实验台前工作。
卢瑟福关心地问道:“这么晚了,你在做什么?” 
研究生答:“我在工作。” 
“那你白天做什么了?” 
“我也在工作。” 
“那么,你整天都在工作吗?”
“是的,老师。”研究生有点暗喜,似乎期待着卢瑟福的赞许。 
卢瑟福稍稍想了一下,然后说:“你很勤奋,整天都在工作,这自然是很难得的。可我想提醒你的是,你有没有时间来思考呢?”
卢瑟福对研究生勤奋的质疑,使我们明白了用足够的时间来思考的重要。
行成于思毁于随。思考是智慧之花开放的前夜。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草率行动;一天思考周到,胜过百天徒劳。爱因斯坦说得好:“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用思维定势去考察事物,那往往会一条道儿走到黑;有时,我们的思维拐个弯,再做一次尝试,“烫山芋”就不再烫人。
第6节:穷人最缺什么(5)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回忆,“文革”时在农场被派去打猪草,但他从来没干过这种活儿,根本不知道猪吃什么草,这不是故意为难他嘛!但他略作思考便有了办法。等他打回猪草,别人都出乎意料:这个读书人怎么打来猪爱吃的草呢?他的一句话打破疑惑:“这件事并不难,把猪赶出去,猪吃什么,我就打什么。”一个思维方式的转换,就使一个难题迎刃而解。
试想,如果让你去砍柴,你会怎么做?是朝一处坚持不断地用力砍,还是围着树砍?在遇到有树节时,是竭力避开树节,还是从有节的地方开始下手?根据人们习惯的思维,你是不是可以毫不犹豫地断定,没有节的树干比较容易被砍断,而有节的地方则不容易砍断。其实不然,有节的地方虽然坚硬一些,却更容易折断。没有节的地方正好相反,而且总是卡你的斧头。
其实,在很多时候,在面对诸如树节这样的难题时,安于现状的人们经常会自觉不自觉地采取回避的习惯做法,而且还自以为做得非常正确,却不知只需打破常规,努力一试,就能够找到令我们欣喜的财富。试一试把“斧子”砍向那看似坚硬无比的“树节”,砍碎那些僵化的惰性思维,源源不断的财富自然会随之而来。
面对着风云变幻的社会变革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不论穷人还是富人,都要为面对社会、企业、家庭的需要而改变旧有的习惯,拿出生活和工作的激情对自己的财富命运来个重新审视、抉择和发誓。任何人都别无选择,社会的变革要求我们就是要做这样的人。
“钱到底算个什么东西?”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堕落”这个名词绝对与穷人无缘,只有财富才会带来罪恶,因此,穷人对富人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仇视。每当谈到一个富人,总是千方百计找出他的不足来,然后想方设法把他打倒,实在不行就竭尽心思把他的名声闹臭,让他身败名裂。这就是穷人们的“仇富”心理——真实地反映了穷人们的金钱观。
“钱到底算个什么东西?”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体现着不同人的金钱观。从某种意义上讲,对钱的看法决定着你可能会拥有多少财富。下面两个年轻人截然不同的际遇,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一次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使两个年轻人成为流离失所、相依为命的流浪儿。经历了数月的贫困侵袭之后,他们心中升起了同一个愿望——拥有财富。在历经劫难的求生途中,他们幸运地得到了一位智者指点,告诉了他们财富所藏之处。于是,两个青年日夜兼程,一同奔向财宝之地,但是沿途崎岖坎坷,障碍重重,疲劳和饥渴让他们一次又一次晕倒。然而在潜意识里,捧撒金币时的碰撞声,让他们一次次打起精神,向前迈进,迈进。就在他们到达中途之时,也许是命运之神的有意安排,也许是通向财富之途的艰辛,在一阵暴雨中醒来后,他们同时想起了父亲在世时关于金钱的忠告。
美好的东西,是一种可以用来帮助世上穷人的工具……”那个曾是富家的父亲总是这样忠告自己的儿子。
“金钱让人与人之间产生了不平等,是万恶之源,是使人堕落的陷阱,是不可多得的、肮脏的坏东西……”那个穷家的父亲时常告诉自己的儿子。
回忆起家父生前的忠告,想想脚下通往财富之途的艰险,穷家青年再也不愿意向财富之地前进半步,任凭同伴如何劝说。
之后,那个富家青年得到了大量的财富,并以此为本钱经营起了最大的钱庄,救济了无数的穷人,成为当时最受人拥护的富人。而那个自愿放弃财富的青年,不久却在饥饿和寒冷中凄惨地告别了人世。
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乏像那个穷青年的人,他们渴望拥有财富,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