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把以上这些感觉一一列出,失恋的人可能就会反驳说,哈!也没有这样严重啊!
如果你能这样讲,那就太好了。丧失的确很可怕,但所有的丧失都没有心中的火焰熄灭可怕。只要你相信自己,所有的丧失,就都会褪掉可怕的魔衣,显露出不堪一击的本色。眼泪溃堤而出之后,也许奇迹将翩然而至。
11。 突如其来的不自在感。
你有没有不自在感突然发作的时候?手足无措,目光的焦点不知道聚在哪里才合适?立刻发现自己有那么多不美好的地方,裤子太短了,衣服有皱褶,领带的颜色不对头,手指甲太长了,说话的时候喷出了一个唾沫星子,原本可以回答出来的问题,一下子全忘了……凡此种种不可理喻之处,其实都很有可能是深层的自卑情结,因为一个小小导火索而引发,扰乱了我们整个情绪的罗盘,让我们惊慌失措,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
12。 认为自己要对别人的烦恼负责任。
当这种感觉泛滥的时候,我们常常陷入深深的自责。自责什么呢?有时候好像也并不明确,很多时候,我们完全是无辜的。但就算你在理智上明白你对他人的烦恼并不负有责任,可你仍然不能释怀。你觉得自己一定有什么地方做错了,因为你尚未察觉,所以这错误就更加不可饶恕,这种感觉很折磨人。有一位朋友告诉我,哪怕是在素不相识的公共汽车上,哪怕她坐在第一排,最后一排座位上有人吵架,她也觉得一定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要不然,为什么会有人不开心?
我真的万分痛惜她。她因为从小生活在一个充满了争吵的家庭里,父母每当爆发激烈的冲突之后,都会指着她的鼻子说,如果没有你,我们早就离婚了。这一切,都是因为你!
后来,父母终于离婚了,她被判给了母亲。母亲的口头禅就是,如果没有你,我早就嫁给我所喜欢的人了。如果没有你,我哪里会老得这样快……如果没有你,我的身体哪会得病……
这些类似诅咒一样的话,深深地刺伤了她幼小的心灵。久而久之,朋友觉得自己是全天下的罪人,自卑极了。任何响动都会惊吓到她。尽管她学习优异,待人友善,但她还是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讨人厌。
请记住,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这不单是说给自己听的,也是说给那些让别人为自己负责的人听的。特别是做父母的,你在办公室受了委屈,请不要把怒火撒向无辜的孩子。你不仅欺负了一个弱者,而且把一颗自卑的种子送给了孩子。
13。 其他。
任何你不相信自己,感觉很差的时候。这最后一条,简直像一只大笸箩,无所不包。似乎无的放矢,不过你记住这句话,当你实在找不到烦恼的理由,却又委靡不振、垂头丧气、百无聊赖、消极低落的时候,不要以为那是无迹可寻的偶然事件,这很可能有一个潜伏很深的自卑情结,在灵魂里红肿热痛地发炎了。自卑有时也像心上的一颗肿瘤,大多数时间安静地存在着,不用痛打扰你,但它会慢慢地不动声色地长大,突然有一天,癌变,置你于死地。
接纳自卑,它会来帮助你
接纳自卑,它会以意料不到的方式来帮助你
承认自卑是人人都曾有的一种“正常”心理反应,会让你的感觉不那么差。这里所说的正常,并不是说听之任之,而是知道自己并不孤独,并不是异类,你不过是有一道人人都有的伤口,遭遇到了一个人人都曾陷落的洼地。现在,就看你如何应对。
我常常收到很多人发来的信件,诉说因为种种理由而自卑。比如个子矮小,家庭贫困,父母双亡或是单亲,受教育的程度太低,不知道某个常识被人耻笑,开运动会买不起新的运动鞋,嗓子太粗不能像夜莺般美妙歌唱,头太大了,被别人起外号,说话带有明显的乡下口音,口吃,夜里尿床,职务提升得太慢,薪水太少,得了癌症……如果说这些理由,因为在一般人眼中还算是弱项,它们成为了自卑起因还让人比较容易理解的话,那么我还听到过有人因为自己太美丽而自卑。那姑娘讲,她付出努力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被人归结为美貌带来的幸运,甚至还有人话里话外地敲打她是不是运用了某种潜规则?
这个清丽的女生满怀幽怨地说,我为我的相貌而深深自卑。我很想去整容,把自己整丑陋一些,这样就可以挺起头来做人,人们就会认识到我是一个有内在价值的人。不骗你,我真的到整形医院去了,可整形师说从来没有接收过这样的病例,他想不出如何操作。
对于人人都自卑这件事,我是百分百相信。你若是不信,可以抽空看看名人的传记,几乎没有一个名人不谈到自己是自卑的。让我举一个例子,咱们先听听她的自述。
“我不如别人,我自卑,所以我不停地努力。当年从郑州到国家队的时候,没有一个人肯定我,他们全说米的我打球不会打得如何,为了证明给他们看,我快发了疯,每天都比别人刻苦训练,我知道我的个子不如别人,别人允许有失败的机会,我没有。我只能赢,所以我打球凶狠,那是逼出来的。后来我成功了,别人又说我没有大脑,只会打球,于是我发疯地学习,英语从不认识字母到熟练地和外国人对话,我不比别人聪明,我还自卑,但一旦设定了目标,就绝不轻言放弃。什么都不用解释,用胜利说明一切!”
“临近退役时,我便开始设计自己将来的路,有人认为运动员只能在自己熟悉的运动项目中继续工作,而我就是要证明:运动员不仅能够打好比赛,同时也能做好其他事情。哪天我不当运动员了,我的新起点也就开始了。”
“1996年底,我被萨老提名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委员会委员。我明白,这既是国际奥委会的重用和信任,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奥委会的办公语言是英语和法语。然而,当时我的英语基础几乎是零,法语也是一窍不通。面对如此重要的工作岗位和自己外语水平的反差,我心里急得火上房。”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结束后,“我怀着兴奋而又忐忑的心情迈进清华大学。老师想看看我的水平——你写出26个英文字母看看。我费了一阵心思总算写了出来,看着一会儿大写、一会儿小写的字母,我有些不好意思——老师,就这个样子了,但请老师放心,我一定努力!”
“上课时老师的讲述对我而言无异于天书,我只能尽力一字不漏地听着、记着,回到宿舍,再一点点翻字典,一点点硬啃硬记。我给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一切从零开始,坚持三个第一——从课本第一页学起,从第一个字母、第一个单词背起。一天必须保证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每天5点准时起床,读音标、背单词、练听力,直到正式上课。晚上整理讲义,温习功课,直到深夜12点。”
看到这里,你一定猜出了这个人是谁。对,她就是获得过18个世界冠军,得过4枚奥运金牌的邓亚萍。
由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邓亚萍几乎完全取消了与朋友的聚会及无关紧要的社会活动,就连给父母打电话的次数也大大减少。为了提高自己的听力和会话能力,她除了定期光顾语音室,还买来多功能复读机。由于总是一边听磁带,一边跟着读。同学们总是跟她开玩笑:“亚萍,你成天读个不停,当心嘴唇磨出茧子呀!”“但我相信:没有超人的付出,就不会有超人的成绩。这也是我多年闯荡赛场的切身体验。”
学习是紧张的,每天的课程都排得满满的。除学习之外,邓亚萍每周还要三次往返几十里路到国家队训练基地进行训练,疲劳程度可想而知。
“每天清晨起床时,我都会发现枕头上有许多头发,梳头的时候也会有不少头发脱落下来。对此我并不太在意,倒是教练和队友见到我十分惊讶:‘小邓,你怎么了?’我说:‘没什么,可能是学习的用脑和打球的用脑不一样吧。’”
“虽然都是一个‘苦’字,但此时的我却有不一样的感受:以前当运动员,训练累得实在动不了,只要一听到加油声,一咬牙,挺过来了;遇到了难题、关坎,教练一点拨,通了;比赛遇到困难,观众一阵吼声,劲头上来了,转危为安。但读书呢,常常要一个人孤零零面壁苦思,那种清苦、孤独是另一种折磨,没意志、没恒心是坚持不下去的。”她终于获得了英国剑桥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学位。
就是姚明,小时候也很自卑呢,因为他和别人长得不一样。别的孩子上公共汽车还不用买票的时候,他就得买票。他吃饭比别人多,个子长得大。刚上一年级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