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罪。一句话; 缺乏母爱的孩子; 一辈子不会感觉快乐; 也不会
幸福。
出于这样的考虑; 我选择在孩子生命的头几年; 与他朝夕相
处; 一方面熟知他的成长过程; 充分了解他的思想感情; 掌握他
的脾气秉性; 为今后成功地教养培育他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培养
我们之间的感情依恋; 培养他对父母的信任; 给他以完完全全的
家庭安全感; 让他知道; 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 妈妈永远在他身
边; 第一个给他鼓励、安慰和支持; 是他最知心的朋友。安全感
使他获得自信心; 由此他最终可获得独立。
通往幸福的道路; 是用自信心和安全感这两样心理因素铺
就的。
我母亲四年前去世了; 我婆婆远在新西兰; 西方文化中并没
有老人帮助儿媳养育第三代的传统。即使家里有老人; 我也不会
叫她们来替我看孩子。我推崇这样的观点: 既然生下孩子; 就要
自己养; 这是做母亲不容推卸的责任和权利。一个真正得到过母
爱的孩子; 才会培养出健全的心理和人格; 才会懂得真正去爱别
人。所以; 为孩子一生的幸福; 放弃几年工作; 是完全值得的。
其实道理很简单: 不亲手抚养孩子; 怎能了解他的脾气秉性
思想情感和爱好? 不了解他的一切; 怎能有效地教导他? 不亲手
抚养孩子; 孩子怎会亲近你信任你? 不信任你; 他凭什么要听你
的话?
· 2 6 2 ·
再说; 我根本不认为我在为孩子做出任何“牺牲” 。自 Sam
出生以来; 我从抚养他的过程中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快乐与丰富的
知识; 我更加透彻地了解生命、了解生活、了解这个世界。我与
他相处的每一天; 都是我们生命中的惟一; 都令我无比地珍惜。
孩子给予我的; 任何其他事物与之相比; 都黯然失色。成为母亲
给了我最丰富的人生教育; 开启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扇大门; 将我
带入了难以描述的美丽世界; 让我迅速地成熟成长。做母亲是我
这辈子最美好的体验; 我深深地感谢我的孩子。做母亲虽然辛
劳; 但是我的收获却远远超过了付出。
做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最重要的职业; 它需要最高深的学
问、最坚韧的耐心、最深沉的真爱。由于目前人们对这份职业缺
乏应有的尊重和理解; 导致很多妈妈自己看不起自己; 觉得仅仅
用母亲来定位自己; 是一种贬低。我对这种心态感到非常遗憾。
· 3 6 2 ·
同时; 有了这种心态; 最容易埋怨孩子耽误了自己; 这其实是让
孩子承担对母亲生活质量的责任; 这对孩子来说是极其不公
允的。
很多母亲面临家庭和事业之间的选择时感到万分痛苦; 这其
实是她们内心恐惧的一种体现。她们缺乏一种坚定的自信; 害怕
被别人看不起、害怕被社会遗忘、害怕被丈夫抛弃。带着这样的
心态; 即使做了全职妈妈; 也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因为
她特别害怕孩子独立后不需要自己时的那种失落感; 她会拼命补
偿这种失落; 从而溺爱、包办孩子; 让孩子不独立; 离开妈妈就
无法生存。
如果我们把为孩子所做的一切当做一种“牺牲” ; 把自己摆
放到一个“烈士”的地位; 怨天尤人; 甚至期待孩子对我们感
恩戴德、顺从并且报答; 那么我们就不是真正地爱孩子; 我们也
不配当父母。Sam 两岁半左右; 我将他送进著名教育家孙瑞雪在
我们小区开办的儿童之家。在集体里; 孩子学会和其他小朋友相
处; 培养他的社交能力与技巧; 并开始适当的初级教育。在那之
前; 我已经开始了自由职业; 为诸家大型育儿和时尚类杂志撰写
文章; 为张元和徐静蕾等导演制作电影英语字幕; 也开始写书;
并且逐渐地成长为一名儿童心理和教育专家。
在 Sam 出生之前; 我就坚定了这样一个信念: 无论工作多
忙; 孩子一定要每天回家来和爸爸妈妈共度时光; 交流感情和思
想; 在家里的床上睡觉。我绝对、绝对、绝对不会在任何情况
下; 考虑把孩子送进全托幼儿园。
令我惊讶的是; 居然有那么多人问过我: “孩子上幼儿园了
吗? 是全托吧?”我一概没好气儿地回答他们: “我才不会把孩
子送进孤儿院呢!”的确; 在我心目中; 全托幼儿园和孤儿院相
差无几。
全托幼儿园可算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一样东西; 在欧美早已不
· 4 6 2 ·
见其踪影。问到任何把孩子扔进全托的家长; 全托有什么好处;
他们几乎会异口同声地回答你: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真是这样吗? 欧美国家没有全托幼儿园; 他们的孩子也都很
独立; 而且其独立能力远远超出中国孩子。可见全托没有什么优
势; 日托或在家里成长的孩子照样学得会独立。再说; 对于孩子
独立性的培养; 家长应该担负主要责任; 而不是把孩子推给什么
机构; 自己逃避掉。
西方对此问题早有研究; 也早有定论。孩子过早离开父母
“独立”生活; 会对其心灵造成一生难以弥补的创伤; 而这创伤
的程度; 根据包尔比的观察; 等同于成年人失去亲人时所经历的
哀痛。他们无一例外感到被父母遗弃、自己做错了什么事、爸爸
妈妈不喜欢自己不要自己了。有些经历全托的孩子表面上活泼开
朗; 实际内心极度孤独自卑。全托的负面影响; 不一定马上能看
出来; 而是往往要等到成年之后才显露; 是一颗埋藏极深的定时
炸弹。
全托惟一的“好处”就是解脱父母; 不必承担每天照顾孩
子的辛劳。全托不是基于孩子的需要; 而是满足家长的需要; 是
把家长的利益置于孩子的利益之上; 是一种极端自私的选择。
有些送孩子全托的父母会以工作太忙为理由。这可能是
“文革”遗留下来的一种惯性思维吧; 有些人把为了事业牺牲家
庭当做一件平常事; 甚至对它高唱赞歌。而在欧美国家; 父母亲
手养育子女才是天经地义。为了工作牺牲孩子; 不但是一件说不
出口的羞耻事; 而且在有些地方; 可能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一
个重视教育、注重培养下一代的社会; 是不会荒唐地讴歌为了事
业而牺牲孩子这种自私行为的。
说实在的; 如果事业比孩子重要; 我们可以选择不生育孩
子。即使有其他人帮助; 母亲的地位和重要性也是不可取代的。
妈妈对事业勤奋和执著到了无暇顾及孩子的地步; 这种“身教”
· 5 6 2 ·
给孩子的信息就是: “妈妈的事业比我重要; 我对妈妈来说不够
重要。 ”孩子会因此缺乏自信和安全感; 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价
值。母亲牺牲了孩子换来的事业辉煌; 不会给孩子任何激励; 反
而会让孩子产生卑微感。
也有些父母说他们忙; 是为了让孩子过上更安逸的生活。殊
不知; 孩子最最需要的不是物质的优越; 而是父母的怀抱。每天
和爸爸妈妈在一起; 是金钱无法衡量的奢华。
无论哪一种文化; 每个孩子的最大需求都一样: 每天并且经
常得到父母的爱抚。任何全托幼儿园的老师都无法做到给每个孩
子足够的个人关注; 更弗提亲密的身体接触。
西尔斯夫妇在《训导手册》里指出: 婴幼儿成长的一个最
基本原则就是: 在婴孩期被满足的要求会逐渐消失; 而未被满足
的要求不会自行消失; 而是在孩子的感情生活上留下一个空洞;
日后会以“分离病”的形式再回来。
孩子需要有要求: 孩子的依赖性是成长过程中自然、合适而
且必需的一部分。一个未到时候就被迫独立的孩子缺失需求的阶
段。要是小孩子不能有要求; 谁还会有? 要是父母不能满足他的
要求; 谁会呢? 如果他的要求在婴孩期没有被满足; 在他长大之
后; 看到他采用什么人或东西来满足这部分要求; 你会追悔
莫及。
得不到父母亲吻、拥抱的孩子会产生皮肤饥渴; 会变得焦
虑、封闭、愤怒、冷漠; 或者富有攻击性和冒险性; 会产生各种
各样的行为和心理问题。尤其在成年后; 会变得格外嫉妒心重、
害怕失去爱情、黏附依赖甚至纠缠与他们关系亲密的人。大凡犯
罪之人; 细究其童年; 多半都曾被父母冷落; 没有得到足够的
关爱。
正确建立亲子训导关系的最佳途径是让孩子自动脱离父母;
而不是父母硬将孩子与自己分离开。孩子的独立应该顺其自然;
· 6 6 2 ·
而不是家长督促或采用什么手段。
听孩子的。
跟丈夫讲全托; 说很多家长认为全托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他
冷笑一声: “全托惟一能‘培养’的是不信任感; 是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