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那个遥远的时代里,人们通常可以到太平洋酒楼,享受一杯舒服的早茶,尤其对于中国广东人来说,这更是一项福利。夜晚迟归的人们也可以在这里吃一顿夜宵。中式菜肴的精美也吸引了无数的外国人成为了这里的常客。
但是,这些店铺都被收归国有了,一间都没有留下。新的人接手了唐人街店铺的生意,但是他们都不愿好好经营。从前卖粮食、卖唐人杂货的店铺都被政府收购了,如今实行的是配给制。
老人们的配额是每个月6斤米5斤糖1斤油,还有每人半斤的饼干。另外每个月还有一些豆类。而肉,就是每月一斤。这样的配给是非常少的,如果还想要更多就只有另外买一些高价的商品了。这样的配给制,已经实行有30多年了。
近些年,古巴政府为重现唐人街昔日繁华,建立了专门的机构——华区促进会。“颐侨居”就是由中华总会馆和华区促进会于1994年共同创办的,里面住的都是70岁以上无依无靠的老年侨胞。很多老年华侨都住在那里。
81岁的温先生在古巴已经居住了50多年了,其实在这个老人院居住的人,每个都侨居古巴将近50年。这些人,原来都在古巴做些小生意,卖卖杂货,后来的社会主义把所有大小生意都收归公有了。现在这些老华侨住在这里算是退休了。对于温先生来说,这里有的吃,有的住,他已经很满足了。毕竟很多人还吃不上啊。
每个月,老人的退休金是古巴币129元,而1美金折合26、27古巴币,所以他们一个月的退休金不足5美金。对于温先生来说,是不够生活的。但是他也接受了这样的命运。曾经他一度想回家乡香港去看一看,但是却不知道到哪里去找钱凑足盘缠。所以只能在这里有吃有住地活下去,再也不做发达的美梦了,只能每天清茶淡饭度日。温先生只是说:“几十年就这样啦。人生,都是很难的,随便过几年就算了。”
第二部分暮色中的哈瓦那唐人街(4)
这些老人也都想去中国,都想看望他们家里人,能看到家里人的话,他们会感到很幸福。他们当年到古巴来,都是抱着挣钱的想法,想把钱带回中国,养活在国内的亲人。但结果生活了这么多年,并没有机会实现这个愿望。很多人不得不留在了古巴,他们中的很多人还是孤单一人。
在古巴得中国老年人通常都会去老人院,其实在古巴很多人都会这样。因为现在的这个环境,对于很多人来说,找饭吃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老人们到了老人院,多少会有一个保障。
其实按照一般中国老人的观念是不太喜欢这样的生活的。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谁会喜欢来到这种地方?在家可以自己做合胃口的饭吃。但是在这里别人做了什么就必须吃什么。
华侨们当初来到古巴,都是想挣钱回中国,组织一个家庭。但人生都不是能这么如愿,那就只能流落在古巴了,其实大部分人都是这样。他们怀念自己的祖国,但是却回不去了。虽然他们在古巴这么多年,都习惯了古巴的生活了,但是这毕竟跟自己的国土不一样。
50年代,最后一批华人移民来到古巴,这当中就包括了蒋家兄弟。当年他们为了生活背井离乡,却不曾想古稀之年依然一无所有。蒋家兄弟至今未婚,大半生相依为命,当中的无奈令人辛酸。
“当时刚刚打完日本,接着又内战,生活很困难。我伯父写信跟我说:‘如果你没办法生活的话,那就来古巴。于是我们就过来了。离开父母,几千里路来到这里来做工,生活是很辛苦的。但当时也没办法。”蒋氏兄弟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生活。
他们离家之后,就很少见到自己的父母。1989年其中一人回去过中国一次,见了自己的母亲,不过两年之后母亲就去世了。两次见面的时间相隔了几十年,这是他们当年到古巴时完全没有想到的。
兄弟俩盘桓在古巴几十年,但也没想过在这边结婚,因为最开始要挣钱,又要照顾家里人,只能拼命工作,而工作开始也没什么发展。等到工作有发展的时候,古巴政权更迭,他们的生意被接收了。兑换货币的时候,他们辛苦攒下的钱被换没了,所以就只能在古巴留下来,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一留就是几十年。
有很多埋葬在古巴的中国人,都不想最终埋骨他乡,大家都不想这样。如果现在再让他们有一次选择的机会,他们绝对不会再走当年的路了,也不会背井离乡到别的国家找生路了。因为现在的中国逐渐强大起来了。
很遗憾的是,那些最早到古巴来的中国移民现在正在消失,再没有新的移民,只剩下华人后裔了。在这个意义上讲,未来对华人后裔是有希望的,对老移民们来讲是没有希望的,因为他们正在消失。
对于过去的岁月,蒋先生谈不上什么后悔与不后悔,因为他觉得,后悔也难啊,因为有时人生的情况就是这样,人生的命运就是这样。71岁的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健健康康过个晚年。
第三部分从北京到金字塔(1)
埃及,千年文明古国,同中国一样,拥有灿烂而厚重的文化积淀。当地球还处于一片蛮荒时,文明的曙光就已经照耀到这片土地上。不同时代里的不同文化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相遇、融合,汇成了埃及五千年的璀璨文明。金字塔、尼罗河、狮身人面像,这些神秘的文化古迹,使得埃及享有“世界名胜古迹博物馆”的称号。每年都会有数以百万计的游客来到这里,享受其独具特色的阿拉伯风情。
“欢迎大家来到伟大的文明古国埃及。为什么叫文明古国?到了埃及你要找现代的东西,太少了。到这里来就是来看古东西。无论什么事,你都要把它和古老的东西结合起来,心里才会觉得舒服。如果你总是要对比欧洲文化和现代文明,那埃及简直太落后了。”
这段开场白是沈大勇对他的游客习惯性的“叮嘱”,也是他对于埃及文化的理解。名胜古迹众多,埃及的旅游业自然发达。在埃及,导游被称为“国内的大使”。沈大勇就是这样一个在埃及从事旅游业的人。但他不是埃及人,而是一个来自北京的中国人。
“这是金字塔,有四千六百年的历史了。它的名字叫胡夫王。但是这个金字塔,它的旁
边还有两个金字塔。三个金字塔的大小不一样,都是家里人,爸爸、儿子、孙子。我们自己在金字塔前,总觉得有一些历史的压迫感。因为它老不倒,而我们一天天岁数变大。所以有一句名言叫历史怕时间,时间怕金字塔。确实是这样。这是几千年的法老的东西。现在多少子孙还吃这个东西。所以现在应该还有很多未解开之谜在里面。”
“这个地方叫做开罗的购物中心或者叫做旅游者的购物中心,算是老开罗的一部分。像咱们北京琉璃厂一样。标志就是这个大尖塔。”
“这叫侯赛因清真寺,也是一个叫侯赛因的国王修建的。这个地方有一千年的历史。”
沈大勇常常带着游客游览这些埃及著名的建筑物。在埃及十多年的生活经历,使他对埃
及的名胜古迹如数家珍。
在埃及人们常说这是离真主最近的地方。一切事情都要靠真主。现在沈大勇常常说‘感谢真主’,都是命运的安排。而十年前,他并不知道真主为自己安排了怎样的命运。
35岁的沈大勇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当初上大学时完全是出于好奇,才选择了学习阿拉伯语:“当时我觉得英文法文自学就可以。那时候从小学就学英文,到高中也差不多有十来年了,所以我想学一个比较奇怪的东西。我好奇心比较强,猎奇心比较强,所以就学了阿拉伯语。”
大学毕业后,沈大勇被分配到华润公司工作。工作没两年,国内就掀起了出国热。沈大勇想,自己是学外语的,出国可以锻炼锻炼,能把自己得专业知识用上。正巧公司要在中东开拓业务,他就抓住了这次机会,赶了个‘出国热’的时髦。
那时候埃及的马路很窄,街上纸屑乱飞,交通也很混乱。尽管埃及并未给沈大勇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但毕竟出了国了,他难以压抑的还是初来乍到的兴奋与好奇。
命运让沈大勇来到埃及,而以后发生的变故却出乎他的意料。由于公司业务的收缩,1997年沈大勇被迫下岗回国。当时国内人都难以自保,对海外人员来说,回国以后当然就更难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从下岗之前的三个月,到下岗之后的半年时间里,沈大勇一直都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完全靠自己积蓄来维持生活。“就跟一个小孩一样,一下没有人关心了。心里有深深的失落感,就好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