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衡(5)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6)。
【注释】
(1)行:通达的意思。
(2)蛮貊:古人对少数民族的贬称,蛮在南,貊,音mò,在北方。
(3)州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党为州,二千五百家。州里指近处。
(4)参:列,显现。
(5)衡:车辕前面的横木。
(6)绅:贵族系在腰间的大带。
【译文】
子张问如何才能使自己到处都能行得通。孔子说:“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可以行得通。说话不忠信,行事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车,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腰间的大带上。
【原文】
15?7 子曰:“直哉史鱼(1)!邦有道,如矢(2);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3)而怀之。”
【注释】
(1)史鱼:卫国大夫,名䲡,字子鱼,他多次向卫灵公推荐蘧伯玉。
(2)如矢:矢,箭,形容其直。
(3)卷:同“捲”。
【译文】
孔子说:“史鱼真是正直啊!国家有道,他的言行像箭一样直;国家无道,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啊!国家有道就出来做官,国家无道就(辞退官职)把自己的主张收藏在心里。
【评析】
从文中所述内容看,史鱼与伯玉是有所不同的。史鱼当国家有道或无道时,都同样直爽,而伯玉则只在国家有道时出来做官。所以,孔子说史鱼是“直”,伯玉是“君子”。
【原文】
15?8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文】
孔子说:“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原文】
15?9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评析】
“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原文】
15?10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
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评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在民间已为人们所熟知。这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功”。在本章中,孔子以此作比喻,说明实行仁德的方式,就是要事奉贤者,结交仁者,这是需要首先做到的。
【原文】
15?11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1),乘殷之辂(2),服周之冕(3),乐则韶舞(4)。放(5)郑声(6),远(7)侫人。郑声淫,侫人殆(8)。”
【注释】
(1)夏之时:夏代的历法,便于农业生产。
(2)殷之辂:辂,音lù,天子所乘的车。殷代的车是木制成,比较朴实。
(3)周之冕:周代的帽子。
(4)韶舞:是舜时的舞乐,孔子认为是尽善尽美的。
(5)放:禁绝、排斥、抛弃的意思。
(6)郑声:郑国的乐曲,孔子认为是淫声。
(7)远:远离。
(8)殆:危险。
【译文】
颜渊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用夏代的历法,乘殷代的车子,戴周代的礼帽,奏《韶》乐,禁绝郑国的乐曲,疏远能言善辩的人,郑国的乐曲浮靡不正派,侫人太危险。”
【评析】
这里仍讲为人处世的道理。夏代的历法有利于农业生产,殷代的车子朴实适用,周代的礼帽华美,《韶》乐优美动听,这是孔子理想的生活方式。涉及到礼的问题,他还是主张“复礼”,当然不是越古越好,而是有所选择。此外,还要禁绝靡靡之音,疏远侫人。
【原文】
15?12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
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原文】
15?13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
孔子说:“完了,我从来没有见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原文】
15?14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1)者与!知柳下惠(2)之贤而不与立也。”
【注释】
(1)窃位:身居官位而不称职。
(2)柳下惠:春秋中期鲁国大夫,姓展名获,又名禽,他受封的地名是柳下,惠是他的私谥,所以,人称其为柳下惠。
【译文】
孔子说:“臧文仲是一个窃居官位的人吧!他明知道柳下惠是个贤人,却不举荐他一起做官。”
【原文】
15?15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评析】
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那么,为人处事应该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所以,一旦发生了矛盾,人们应该多作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不是。责己严,待人宽,这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原则。
【原文】
15?16 子曰:“不曰‘如之何(1),如之何’者,吾末(2)如之何也已矣。”
【注释】
(1)如之何:怎么办的意思。
(2)末:这里指没有办法。
【译文】
孔子说:“从来遇事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才好。”
【原文】
15?17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译文】
孔子说:“整天聚在一块,说的都达不到义的标准,专好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
【原文】
15?18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译文】
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原文】
15?19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原文】
15?20 子曰:“君子疾没世(1)而名不称焉。”
【注释】
(1)没世:死亡之后。
【译文】
孔子说:“君子担心死亡以后他的名字不为人们所称颂。”
【原文】
15?21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原文】
15?22 子曰:“君子矜(1)而不争,群而不党。”
【注释】
(1)矜:音jīn,庄重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原文】
15?23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评析】
从18章到23章,这6章基本上全都是讲君子的所作所为以及与小人的不同。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认为,他应当注重义、礼、逊、信的道德准则;他严格要求自己,尽可能做到立言立德立功的“三不朽”,传名于后世;他行为庄重,与人和谐,但不结党营私,不以言论重用人,也不以人废其言,等等。当然,这只是君子的一部分特征。
【原文】
15?2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评析】
“忠恕之道”可以说是孔子的发明。这个发明对后人影响很大。孔子把“忠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