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论语译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文】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评析】 
孔子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是养成仁德的情操。但当时动荡的社会中,爱好仁德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孔子说他没有见到。但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原文】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 
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评析】 
孔子认为,人之所以犯错误,从根本上讲是他没有仁德。有仁德的人往往会避免错误,没有仁德的人就无法避免错误,所以从这一点上,没有仁德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相似的。这从另一角度讲了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原文】 
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评析】 
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 

【原文】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评析】 
本章和前一章讨论的都是道的问题。本章所讲“道”的含义与前章大致相同。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原文】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1)也,无莫(2)也,义(3)之与比(4)。” 

【注释】 
(1)适:音dí,意为亲近、厚待。 
(2)莫:疏远、冷淡。 
(3)义:适宜、妥当。 
(4)比:亲近、相近、靠近。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原文】 
4?11 子曰:“君子怀(1)德,小人怀土(2);君子怀刑(3),小人怀惠。” 

【注释】 
(1)怀:思念。 
(2)土:乡土。 
(3)刑:法制惩罚。 

【译文】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评析】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原文】 
4?12 子曰:“放(1)于利而行,多怨(2)。” 

【注释】 
(1)放:音fǎng,同仿,效法,引申为追求。 
(2)怨:别人的怨恨。 

【译文】 
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评析】 
本章也谈义与利的问题。他认为,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他不会总是考虑个人利益的得与失,更不会一心追求个人利益,否则,就会招致来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责。这里仍谈先义后利的观点。 

【原文】 
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1)?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2)?” 

【注释】 
(1)何有:全意为“何难之有”,即不难的意思。 
(2)如礼何:把礼怎么办? 

【译文】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评析】 
孔子把“礼”的原则推而广之,用于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这在古代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孔子时代的“国”乃“诸侯国”,均属中国境内的兄弟国家。然而,在近代以来,曾国藩等人仍主张对西方殖民主义国家采取“礼让为国”的原则,那就难免被指责为“卖国主义”了。 

【原文】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评析】 
这是孔子对自己和自己的学生经常谈论的问题,是他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孔子并非不想成名成家,并非不想身居要职,而是希望他的学生必须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学问、修养、才能的培养,具备足以胜任官职的各方面素质。这种思路是可取的。 

【原文】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评析】 
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在这章中,孔子只说他的道是有一个基本思想一以贯之的,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忠恕的问题,在后面的篇章里,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对此,我们将再作剖析。 

【原文】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评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 

【原文】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评析】 
本章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这是修养方法之一,即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辟之见。 

【原文】 
4?18 子曰:“事父母几(1)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2)而不怨。” 

【注释】 
(1)几:音jī,轻微、婉转的意思。 
(2)劳:忧愁、烦劳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评析】 
这一段还是讲关于孝敬父母的问题。事奉父母,这是应该的,但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百依百顺,甚至父母不听劝说时,子女仍要对他们毕恭毕敬,毫无怨言。这就成了封建专制主义,是维护封建宗法家族制度的重要纲常名教。 

【原文】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1),游必有方(2)。” 

【注释】 
(1)游:指游学、游官、经商等外出活动。 
(2)方:一定的地方。 

【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评析】 
“父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