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自由在高处-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多少也有我的一点功劳。很快,书出来了,几乎未动一字。再后来的事,许多读者都知道了,该书在2010年1月份上市后,立即销售一空,年内加印七次,并且陆续获评2010年深圳读书月“十大好书奖”、《新周刊》年度图书奖、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以及新浪“中国好书榜”十大好书奖等等。尽管生活中难免有些不如意的事情,但这一年的确是我丰收的一年。从各路媒体到大学,从党校到政府官员,许多读者都表示了对书中观点的认同。我听说不少读者将这本书当成礼物送人。沿海某省的一位副省长,跑了四家书店买到这本书,而且特别写了一本书准备出版。我有机会提前看到了书稿,印象最深的是作者的自序,大意是说中国要有社会理想,更要有社会批评;而没有社会批评,中国就不可能实现其社会理想。过去的一年,我感触最多的还是大家在推动中国社会成长方面的默契。这一年,旧的秩序继续被一点点瓦解,新的事物继续孕育与诞生,社会以其特有的节奏继续缓慢生长,网络科技继续重构人们的观念与生活。这一年中国的脉搏,不是统计报表上的GDP指数,也不是体育盛典上的礼花与焰火,而是互联网上数以亿计的转帖、140字的微博。这一年,人们不忘默契与坚守,继续期待围观成就社会,默契改变中国。事实上,由于中国方向已明,这种默契多年来一直存在。这也是我对未来乐观的原因之一。我在书里谈到希望找到中国的底线与共识,一年来大家对《重新发现社会》的重视也是这种共识或者底线的一部分吧。无论是评委们为该书投的赞成票,还是普通读者的夸赞或者多买几本送人,这里面都含着他们对未来的美好社会无限期许。说实话,有时候一想到中国社会在历史上所遭遇的无穷挫折,看到封面上“重新发现社会”几个字,我甚至会热泪盈眶。一是走出封闭的年代,我们终于可以重新发现社会了;二是为什么中国的社会一次次被摧毁,一次次需要重新出发?每有悲剧发生,许多人都在说,啊,我们需要一个真相。其实中国现在最不缺的就是真相。这么多年,这么多的悲剧,这么多的暴力,这么多的说不清与道不明,已经支撑起一个足够大的真相了。这个真相就是中国社会没有真正站起来,就是中国人活得还缺少尊严,就是中国的改革还需要一个整体性推进。网上跪求公正的照片,每次都看得我心碎。今天,我们希望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这个“此”字,既包括空间,也包括时间,包括我们的每一寸土地上的人民,也包括我们所栖身的现在,即所有人都应该从现在开始,从这片土地上站起来。而非当年一人站立,亿万匍匐。我们这代人的所有努力,就是要让每个人都活得有尊严,让社会不为权力跪求,只为权利昂扬。回想这些年因为在出版方面遭受的挫折,以及2010年社会各界对《重新发现社会》的认同,我尤其想说的是,尽管这个国家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有很多的不自由,但我们还是可以在逆境中怀抱希望,还是可以多做许多事情,而且对于人生而言,这种逆境未尝不是一种机遇,前提是你愿意解救自己,愿意有所作为。所以,在《新周刊》的获奖感言中,我特别强调“相信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象的自由”。读过我文字的人,常常不解我为什么会有不可救药的乐观。我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每天都在积极做事,实在没有时间忧虑。就在几天前,有位熟知我的朋友在网上和我说:“你总是能找到乐观的理由。说实话,读你的文章有时也受鼓舞,一旦面对现实就重新陷入绝望。”我笑着对她说:“你这是把绝望当休息。”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位朋友一直在积极地做事情,只是隔段时间就会和我这样叹气。平常,我总是听到有人说绝望啊绝望,其实没有多少人是真绝望。很多时候,绝望只是一种修辞,甚至和幽默一样,只为给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我想我还是一个勤奋的人。我的一天通常是这样度过的:早上六七点起床,忙碌一天,到了深夜,虽已筋疲力尽,却又不舍得睡,总觉得这一躺下,美好的一天就终结了。也怪我天生睡眠少,如果哪天能够接连六七个小时,便算是睡得非常豪华了。可就是这样,每天还是有做不完的事。正如此刻,万籁俱寂,凌晨四点,继续昨晚没有写完的后记。每天有做不完的事,还因为我的脑子里总有层出不穷的创意与灵感,而我不可能将这思考与写作的任务交给他人分担。我承认,这是我的烦恼。然而这一切又是那么正常,足以令我感恩。我无法让别人代替我思考与写作,正如我无法让别人代替我做爱一样。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经历并感受万千生活,有些事情需要社会分工,有些事情只能是各干各的,只能是亲力亲为,享受或者承担,这样才符合人的自由本性。有趣的是,人人都知道享受并捍卫自己做爱的权利,不愿让别人给自己戴绿帽子,却又慷慨地将自己思考的权利拱手让给他人,一讲道理就会给自己戴上几顶“某某教导我们”“某某说过”的红帽子。言归正传,谈谈为什么会有这本书。最近两年,由于将主要精力花在了写中国乡村的书稿上面,一事一议的时事评论已经写得很少了。只是不希望原先用心写出的文字,淹没于时光长河,我一直想着按照一定的线索,将至今仍有价值的内容整理出来,奉献给读者。而这本书的主要线索,就是生活自由与思想自由,以及个体如何超拔于一个不尽人意的时代之上,收复我们与生俱来的身心自由,盘活我们已经拥有的自由。相较十六世纪法国早期民主主义思想家拉波哀西抨击的“自愿奴役”而言,在一个正经受着新旧交替的国家,我看到更多的则是一种“习惯奴役”,即这种不自由的状态并非人们自愿,而在于适应与沿袭,得过且过。至于如何走出这种日常的甚至为许多人所不自知的奴役状态,既有赖于个人的勇气,也关系到个人对时代与自由的理解,以及时代本身的演变。之所以有此补充,也和《重新发现社会》的一点缺憾有关,该书着力厘清社会与国家的关系,而对个人自由涉及较少。事实上,相较关注国家与社会如何功能正常地运行,我更关心的是人的状态,这也是我至今对文学保留了些兴趣的原因。更准确地说,我思维的乐趣与激情,更在于对具体的人的命运的关注,对理性与心灵的关注,对人类普遍的不自由状态的关注,而非直接切入国家与社会等宏大叙事。但这并不突兀,既符合“个体先于社会,社会先于国家”的逻辑,看来也更有希望。胡适先生说得好,为个人争自由,就是为国家争自由,真正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立起来的。不自由的状态,并不局限于政治层面,它涉及到方方面面。为了追求自由,有人甘愿将自己关在屋子里不出门,甚至躲进地下室里生活,这的确是一个悖论了。诗人兰波说,生活在他处。同样,很多人都认为自由在他处。他们想方设法将自己从一个空间运到另一个空间,包括改变身份。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安东尼奥尼的电影《职业:记者》(又名《旅客》)。戴维德?洛克是伦敦一家电视台的记者,奉命在北非采访。此时,他正面临一场人生危机,无趣的生活让他厌倦了自己的家庭,熟悉的周遭,甚至包括他熟悉的记者这个行当,他要挣脱牢笼。就在这时,他发现有个与他长得很像的人突发心脏病死在了旅馆里。一念之间,他和这个死去的人交换了身份。他让戴维德?洛克死去,并以军火商罗伯森的身份继续生活。然而,即使是改变了身份,他也没有因此获得自由。反而不得不纠缠于新旧两种身份之间,面临双重追捕。既要面临妻子的寻找,又面临当地政府的追杀,直到后来仓惶地死在一家小旅馆里。这是一部有关自由与不断逃离的影片。身份让我们不自由,名字让我们不自由,制度让我们不自由……但真正让我们不自由的,是我们的迷失的内心,是我们只知道协调自己与周遭的关系,而忘了更要让自己的人生走向高地,走上世界的屋顶,尤其要走上肖申克监狱的屋顶。而我在《自由在高处》一书想要着重表达的正是以下诸信念:相信没有人能剥夺你的自由,相信“You the freedom”(你即自由);相信时代在变,相信中国正在朝着一个自由而开阔的道路上走,没有谁能改变这个大趋势。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